• 2014年第0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稿
    • 农业不应为通货膨胀承担过多责任

      2014, 33(06):1-5.

      摘要 (1274) HTML (0) PDF 863.00 K (2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对我国宏观经济现象的客观认识入手,分析我国CPI构成中食品类价格权重过高的严重后果,指出了降低食品类价格在CPI构成中的权重,完善CPI统计结构,同时公布CPI指数与“核心CPI”指数,能够有效避免宏观政策被CPI误导。提出了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波动,制定稳健全面的农业调控政策,保障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 >产业技术经济(粮食)专题
    • 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分析

      2014, 33(06):6-16.

      摘要 (1442) HTML (0) PDF 1.02 M (3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粮食供需的扩张和收缩、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于我国通过粮食贸易平衡国内粮食缺口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首先分析了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均收入、饮食结构、人口增速、粮食价格及生物能源的发展,决定了世界人均粮食需求的走势,而粮食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化肥密集度、土地开发程度、机械化程度和灌溉比例的影响。然后采用趋势外推和指数平滑等方法,在预测人均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人口司中等人口增速的假设,预测了2015-2050年全球粮食供给和需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粮食收益率期望增速降低,种植面积预期保持稳定,小麦和稻米人均需求预期稳定,玉米和大豆人均需求预期迅速上升,全球粮食供需预期基本平衡,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稻米和大豆将出现缺口。

    • 博弈论视角下我国粮食储备主体行为研究

      2014, 33(06):17-24.

      摘要 (1125) HTML (0) PDF 942.65 K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我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的农户和地方粮企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常在自身利益驱动下进行储备粮的逆向操作,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调控效果。针对不同粮食承储主体分别构建博弈模型,结果表明:农户主体的储粮行为有着极大模仿性和趋同性;农户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非理性预期是导致其逆向操作行为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引导农户形成对未来粮价的理性预期,并通过实施满足一定条件的储粮补贴政策来影响农户收益水平最终影响农户决策。对于粮储企业主体,证明了其逆向操作行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必然选择结果,无外界干预下的博弈最终会导致粮食储备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应鼓励中储粮发挥“领导者”作用去影响粮企预期或引入外部政策补贴来影响博弈收益,对粮企形成正向引导和激励,使执行粮储调控政策成为企业人收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选择,从根本上规避粮企逆向操作问题。

    • >产业技术经济(蔬菜)专题
    • 蔬菜价格波动特征与货币供应量的动态影响——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分析

      2014, 33(06):25-30.

      摘要 (1438) HTML (0) PDF 958.13 K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剥离蔬菜价格季节性因素的基础上,首先论证蔬菜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之后进一步验证货币供应量是蔬菜价格变动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线性回归和变参数模型分别分析货币供应量对蔬菜价格变动的静态和动态作用。研究得出:蔬菜价格长期上涨和季节性变动特征明显;当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万亿时,样本期内对蔬菜总体价格水平的平均推动作用为41.69%,变参数模型显示样本期内各年份1万亿货币供应量增量对蔬菜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并不恒定,在20%~45%之间波动。根据货币供应量所对应回归系数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预测若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蔬菜总体价格水平将会不断被推高。

    • 非线性视角下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特征——基于STAR模型

      2014, 33(06):31-38.

      摘要 (1278) HTML (0) PDF 973.64 K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非线性视角下的蔬菜价格波动特征研究能够有效捕捉到蔬菜价格的非线性调整过程,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蔬菜价格的波动机制。以大宗蔬菜中的大白菜、黄瓜、四季豆为例,选取2002年1月到2013年9月的全国集贸市场价格数据,对蔬菜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动态调整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蔬菜价格具有非线性波动特征,存在机制之间的平滑转换过程,门限值是其转换的转折点,可以作为国家调控蔬菜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依据;蔬菜前期市场价格是发生非线性波动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变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蔬菜市场价格的监控和分析;从3类蔬菜价格的函数形式、转换速率以及门限值来看,蔬菜市场内部的异质性明显。

    • >农业经济
    •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2014, 33(06):39-44.

      摘要 (1526) HTML (0) PDF 940.50 K (2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实现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具有显著的收入分配效应。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内生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在即期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在长期,城乡居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就业预期,通过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职业转换,届时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将高于城镇居民的格局,形成乡城收入赶超效应,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正面效应。

    • 西部家庭创业的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以甘肃省为例

      2014, 33(06):45-50.

      摘要 (1073) HTML (0) PDF 916.42 K (2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731个甘肃城乡家庭样本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家庭创业水平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均家庭创业发生率为12.45%,整体创业活跃程度不高,城镇家庭创业发生率高于农村家庭;家庭创业主要受到家庭净资产、户主年龄、劳动力比例以及家庭所处社区商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乡间金融发展水平和相关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可能是导致西部家庭创业水平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缓解创业融资约束;完善金融资源分配制度,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改善商业环境,形成创业集聚效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有效分散创业风险等政策建议。

    • 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种植业农户的调查与实证

      2014, 33(06):51-57.

      摘要 (1464) HTML (0) PDF 913.04 K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四川省11个县(市)297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对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程度、兼业化程度、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标准化农产品销路预期、政府支持政策、农户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标准化推广培训程度和道路交通状况是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兼业化程度对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政府支持政策和标准化推广培训程度则是最显著的两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推广、培训和科技配套服务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拓展标准化农产品销路,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新农保”精算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2014, 33(06):58-65.

      摘要 (1619) HTML (0) PDF 945.29 K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新农保”制度运行机理,建立了个人账户的精算模型,并结合人口寿命分布模型,预测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支缺口。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比直接在银行储蓄获得的收益更大,新农保值得参保;参保方式多样化,参保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年龄、参保喜好、收入水平以及预期期望可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来选择开始参保年龄、缴费水平和缴费年限;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21%的缺口,不过缺口额占GDP的比例较小,并且增长缓慢,政府将有较充裕的时间对制度进行改进。“新农保”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是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应适时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和退休年龄或者将个人账户养老金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来保障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测研究综述

      2014, 33(06):66-72.

      摘要 (1017) HTML (0) PDF 902.61 K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阅读法、评述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定量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成果进行梳理,从主要评价方法、指标系统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目标值的确定4个维度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探求农业现代化定量研究的规律。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定量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综合指标法;农业现代化评价有5个基本步骤;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等版块;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要动态化、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且要反映变化趋势。农业现代化定量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是数据搜集和整理困难、对国外相关资料缺乏挖掘以及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亟待引入。

    • >农村社会
    • 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

      2014, 33(06):73-82.

      摘要 (1262) HTML (0) PDF 968.48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莱阳“昕秀”合作社历史起源的微观考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昕秀”合作社发展的突出特征与价值体现为:“扩大经营规模、维护经济利益、实现社会效益”的合作需求,“要素化、契约性、互惠信任性”的合作机制,“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的理念,“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注重社会效益的多元共赢”的合作效应。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现为国家政策诱导、农民内在互惠互利自组织两种生成机制及逻辑理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实现国家政策引导与农民内生组织机制相契合,实现以人为本、多要素结合的“和谐、生态环保、互惠”合作。

    • 制度多样性及协作的HLM模型:合法性视角——以海南省DZ市QBL村的村委选举制度为例

      2014, 33(06):83-90.

      摘要 (1185) HTML (0) PDF 956.47 K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理论层面阐释合法性与制度多样性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一个村庄的村委会选举为个案,考察了村委会选举在合法性压力下的不同层次的制度选择,分析了多样性制度如何与组织结构相结合形成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合法性压力下的制度多样性协作机制及HLM模型,阐明了制度多样性有利于分散合法性压力的观点。

    • 农业转移人口主动性人格、留城创业与工作嵌入研究

      2014, 33(06):91-97.

      摘要 (1010) HTML (0) PDF 927.25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民工城市融合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借助雇员离职分析中工作嵌入概念,从组织、社区两个方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匹配、联系、牺牲等嵌入情况。把工作嵌入作为因变量、主动性人格作为自变量,对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个城市402位农业转移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与农业转移人口工作嵌入的组织和社区的匹配、牺牲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组织联系显著负相关、与社区联系不相关;农业转移人口留城创业意愿在主动性人格与工作嵌入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湖北省襄阳市4个典型村的调查

      2014, 33(06):98-103.

      摘要 (1504) HTML (0) PDF 926.99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农村就地城镇化应有序推进;增强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就业的比较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资源“贡享对等”机制。

    • >土地问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变迁轨迹及其逻辑——以农民土地权利变化为中心的考察

      2014, 33(06):104-111.

      摘要 (1311) HTML (0) PDF 927.02 K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土地权利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政治认同感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结果发现:农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认同的生发阶段、“集体化”及“人民公社”时期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复杂变奏阶段、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再生阶段、市场经济要素的嵌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弱化阶段;农民政治认同的变迁有其内在逻辑,即改革开放之前,土地权利变动影响农民的生存诉求,从而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认同感,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权利的变动影响着农民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进而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感。由此提出,应当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3个角度,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感。

    •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研究:1998-2010

      2014, 33(06):112-118.

      摘要 (1058) HTML (0) PDF 935.27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武汉市1998-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武汉市及13个辖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市土地单产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节约了用地量。但各辖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绩效存在差异:在3个研究阶段中,主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土地单产贡献额显著高于郊区,但增幅趋缓,郊区增幅显著提升。对经济总量的贡献额,郊区在第三阶段反超主城区。在土地节约量方面,各阶段节约土地总量相当,但主城区表现为土地节约量的持续下降趋势,郊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城乡结合部的洪山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城区汉阳区表现为土地节约量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 >经济与管理
    • 公共产品视角下农业高校科研效率实证分析

      2014, 33(06):119-125.

      摘要 (1082) HTML (0) PDF 951.54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公共产品视野下农业科研的主体。文章基于阿尔蒙多项式滞后模型估计了农业科研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滞后期,继而采用DEA的BC2模型和Malmquist-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1年农业高校科研效率。结果表明,农业高校科研效率呈逐年下降趋势,“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科研效率整体无差异,但“985工程”高校财政投入产出效率显著低于“211工程”高校。提出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应缩小剪刀差,保持稳定的增长率,并以效率评价为基础。

    • 基于手机和网络平台的新疆农业技术服务创新模式

      2014, 33(06):126-130.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11 M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将是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文章基于新疆10个县(市)784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新疆现有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不足,调查了农户对基于手机和网络平台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需求意愿状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新疆“手机+网络+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创新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用性、便捷性、主体引导的原则;构建了基于手机和网络平台的新疆农业技术服务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专家系统的建立、农业技术需求路径的建立、农业技术反馈路径的建立;提出了政府部门应当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农业服务提供商在给予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同时应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的政策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