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主 编:青 平
编辑出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电 话:027-87287002
电子信箱:hnwkxb@mail.hzau.edu.cn
国内发行: 武汉市邮政局
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政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息,邮编10004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456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558/C
邮发代号:38-341
单 价:15.00
刊 期:双月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源头可追溯至1956年创刊的《华中农学院学报》,初期文理内容兼收,至1981年复刊后始分文理版公开发行,是农业部属高校创办的第一本哲社学报。初期曾先后用《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专刊)》《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名,1985年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后,1986年刊名变更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取得正式刊号公开出版,刊名沿用至今。早期出版周期在年刊、半年刊、季刊之间摆动,2005年改为双月刊至今,主要面向从事“三农”问题等方面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
查看完整简介>2024(6):1-1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1
Abstract: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及其质态组合的革命性升级,强调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加快转化。通过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可以显著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科技等创新要素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化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要重点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坚持创新导向、竞争优先、优势互补、网络联动,推动多元服务主体分层分类和融合共生;注意聚焦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聚焦支持创新驱动、实践探索和公平竞争,聚焦支持增强本土根植性和抗风险能力,持续优化农业要素市场和营商环境,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顺利成长提供全方位全要素支撑。
2024(6):12-2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2
Abstract:
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选取中国180个地级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论证了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2021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新质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发展态势最好。实证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方面。异质性分析揭示,在东部地区、人才禀赋及数字经济水平更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且具有动态影响效应。
2024(6):25-3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3
Abstract: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视角,选取典型农村直播电商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文本分析与案例比较,系统探究农村直播电商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其赋能农村创业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农村直播电商创业生态是一个包含核心行动者、关联参与者和外部创业环境的复杂系统;区别于传统农村电商,直播电商主要通过技术嵌入、市场链接、资源整合以及价值创造四条路径赋能农村创业,将创业生态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组合为一个互动协同体,有效解决了供销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等问题,激发了农村创业的活力与潜力,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增强乡土创业文化培育、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体系、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策略,为农村直播电商的健康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2024(6):37-5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4
Abstract:
城乡融合发展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却也面临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较为明显、发展理念与认知存在偏差、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以及共享共荣机制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需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消除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空间差异化布局、深化环境生态化治理、引导产业融合化发展和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
2024(6):51-6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5
Abstract: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构建农村消费新格局,扩大农村消费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从新发展理念出发,阐释构建农村消费新格局的时代内涵,深入剖析其现实基础,并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消费新格局的战略布局与政策保障。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消费在消费主体、消费供给等方面仍存在消费能力较弱,消费观念滞后;产品下乡不畅,商品供给不足;消费设施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实问题。第二,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围绕农村消费新格局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价值。第三,新发展理念对农村消费新格局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为保障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农村消费新格局,提出要建立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畅通农村地区物流体系;借助以旧换新等途径,推进农民需求导向的产品下乡;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备相关法律保障;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培育科学消费观念。
2024(6):61-7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6
Abstract:
农机装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其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在厘清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品质提升与优化配置,还能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强大动能。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世界农机巨头差距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归因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机制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从厘清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夯实农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深入推动数实融合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推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4(6):74-8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7
Abstract:
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但其生产经营活动究竟是挤占粮食生产资源,还是推动粮食产能提升尚未可知。本文利用2010-2019年地市层面的新增农业企业数量表达区域农业企业发展程度,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企业发展可显著促进粮食产量提升;(2)农业企业的增产机制是推动地区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由此改善资源利用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农业企业的增产效能随区域资源禀赋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具体来说,农业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对自然资源禀赋更优渥的粮食主产区起到增产作用,但其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增产效应需要长期经营才能显现;人力资源的丰裕度对农业企业发挥增产效能至关重要,丰裕度高的地区农业企业的增产效应更强;(4)在政府创造的营商环境更佳的地区,即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越高或者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越大的地区,农业企业的增产效能更高。为切实发挥农业企业在促进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在充分保障资源供给的基础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2024(6):87-9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8
Abstract:
低保作为农村福利体系最基础的环节,其减贫效应被学界广泛关注,但低保对脱贫户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却常被忽视。从消费行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讨论低保对脱贫户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4年三期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中介模型分析低保对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低保可以改善儿童的短期营养,不会影响儿童长期营养和健康结果;②儿童健康食品摄入得分对儿童短期营养状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摄入过量则不健康食品得分在低保对儿童的短期营养状况的影响中产生遮掩效应;家庭食品支出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从流动性约束强度差异来看,低保对儿童短期营养状况的改善强度随脱贫户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增强而减弱。由此可见,我国的低保制度仍有待完善,还需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模式,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体系。
2024(6):100-11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09
Abstract:
减缓农民工收入不平等是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和“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经济对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减缓了农民工收入不平等,且对低技能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减缓作用更强,对高技能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显著,该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可见,数字经济具有包容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拓展农民工社会资本、提高农民工信息可得性和促进农民工就业三种渠道,减缓农民工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减缓作用在年龄和区域两个维度均表现出较强的“数字鸿沟”。据此,提出在强化数字经济减缓农民工收入不平等,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赋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克服数字经济在农民工收入分配中产生的“数字鸿沟”,避免加剧收入不平等的建议。
2024(6):112-12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0
Abstract:
使用2000-2019年1884个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视作政府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刻画农村地区“绿水青山”状况,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农村电商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发展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绿水青山”效应,且这一效应在长期内可持续。经过平行趋势、安慰剂、PSM-DID等一系列检验,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发展通过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村电商发展的“绿水青山”效应在平缓地势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上和非贫困县地区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农村电商的试点政策、强化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数字素养、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电商发展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2024(6):125-13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1
Abstract:
构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生态系统模型,同时识别并解析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在关系,采用模糊决策实验室分析法(FUZZY 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ISM)相结合的集成方法,为“双碳”目标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系统受多维度的综合影响,涵盖了6个主要方面的24个具体因素。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涉及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导作用、低碳包装、跨境低碳化实践和公共服务的广泛应用4个关键领域。此外,还有13个中间因素,如消费者责任意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它们连接着生态系统的底层与顶层。最后,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和粮食安全等7个因素,作为系统的本质因素,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2024(6):136-14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2
Abstract: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的成色。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发现:统合经营是新时期基层政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案例实践表明,县域政府以制度统合聚合体制资源,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基于资源统合打造混合式经营模式、培育经营主体并吸纳农户参与,从而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系;基于利益统合紧密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制度统合、资源统合和利益统合构成了县域政府统合经营行为的重要面向,三者互为促进、协同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24(6):147-15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3
Abstract: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财产性以及非财产性的复合型成员权,集体成员个人需借助其所在“农户”实现成员权,即“以户行权”。该权利行使规则在历次土地制度改革中均得以保留,新颁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2024)亦对此规则加以沿袭。其成因主要包括“家户制”文化的内生动力、集体土地所有制下成员权制度始终粗糙以及受到改革开放前“政法法学”理念的影响。在集体成员权制度尚未完善之前,这种特殊的权利行使规则还将长期保留,这既是由制度变迁逻辑中显示出来的强大文化惯性与功能属性所致,也是基于我国“家户制”传统本源等历史文化的理性回归。在重视文化惯性的前提下,亦应正视“以户行权”之痼疾,即集体成员依赖于“户”并长久地受制于“户”、成员个体的成员权也易隐匿于“户”,这些现实问题不可回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现代财产法追求的产权明晰等目标,“农户”不应被认定为成员权之权利主体,未来应以完善成员权制度等作为改革方向。
2024(6):159-17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4
Abstract:
平衡集体经济收益的提留与分红比例有助于发展集体公共事务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双目标的实现。从财务收支平衡的视角,构建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6年和2024年对佛山市南海区176个村社的跟踪调查,探讨集体与个人间的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在“自由探索”阶段,村社倾向于为村民股东分配更高的收益份额,样本村社集体提留比例平均值约为31.5%;第二,公共事务支出越高的村社,集体的收益提留比例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村社,集体提留比例越低;第三,“分六留四”政策落实阶段,集体提留比例均值上升到41.9%,集体公共事务支出增加,村社治理水平提升。“分六留四”政策通过“刚性指导”和“柔性执行”,既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又提高了村社“自我造血”能力。
2024(6):174-18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5
Abstract: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不仅要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还应积极探索实现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构建外部生产要素通过资源、规则和组织三种路径嵌入村庄并有效激活内部生产要素发展潜力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江苏省4个典型案例村4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引入外部人力资本进行农旅综合开发、引入启动资本举办合作农场、引入外部农业企业开展村企联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嵌入为村庄提供稀缺资源并实现内外资源优化配置,规则嵌入为外部资源进入村庄以及资源整合提供基本行动框架,组织嵌入旨在减少交易成本并提升内外部资源生产效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内生发展的底层逻辑可以概括为资源有效互补的发展基础,与组织载体相匹配的治理机制以及多元主体激励相容的利益关系。
2024(6):187-20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6
Abstract: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比例的增加,农民工子女托育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前景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深入分析农民工托育选择与民办托育机构策略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揭示,政府补贴、托育费用以及转型成本等关键因素对双方策略选择和演化趋势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在托育选择中不仅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还受到心理账户和损失规避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当托育费用过高时,农民工倾向于拒绝托育服务。此外,对托育质量的怀疑也可能降低他们选择普惠性托育服务的意愿。民办托育机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平衡服务质量、成本控制与盈利目标的挑战。通过北京市案例的模拟分析,研究发现提高政府补贴、降低托育费用和减少转型成本有助于促进农民工接受托育服务和民办机构向普惠性转型。因此,建议政府通过多种经济杠杆和管理手段支持民办托育机构,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和覆盖率,以优化托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2024(6):201-21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7
Abstract:
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兼具复杂性与多元性,以部门法学为基石的农业农村法治体系难以有效应对。近年来领域法学的兴起与发展,给农业农村法治领域的困境破局带来曙光。尤其是农业农村立法的历史、现实与理论逻辑同领域法学特征深度契合,使领域法学成为农业农村立法的重要理论指引。领域法学以问题导向性、研究综合性、视角开放性为基本特征,指引着农业农村立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滞后立法,平衡中央与地方法律位阶、注重政策与法律互动,强化动态调整立法理念,加快涉外立法构建,三者融合的最终旨趣是实现农业农村法的法典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效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2024(6):213-22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6.018
Abstract:
霍尔认为政策范式是用以制定和理解创建公共政策的指导原则或理念,是政策背后的大致目标,该理论的核心是将政策范式解构为“目标-工具选择-工具设置”。当前中国所进行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处于政策范式的“第三阶”,是对政策目标和理念的重大转换。基于霍尔理论在宅基地政策领域的适用性改造,构建了一个宅基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函数-预算约束-政策设计”理论框架,然后对各地改革试点所遵循的工具维度和所采取的探索措施进行归类分析,认为在资源约束下,设定政策目标,通过创新政策工具,实现对目标的最优化,是目前宅基地改革试点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