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百廿校庆专稿
    • 湖北省立农学院《农业学报》创刊号评述

      2018(5):1-9.

      摘要 (934) HTML (0) PDF 729.42 K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46年11月,湖北省立农学院发行的《农业学报》创刊号,收录九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弊端——知行分离;阐明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的目标——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湖北省的土壤改进)及学科前沿成果(主要是美国农学界研究成果)的介绍;农民问题(“农民”概念分析及农业劳动力问题阐述)。学报内容体现了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教师们对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基本宗旨与规划,并可从中窥见近代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以及农业与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从《农业学报》到今天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在发展变迁,而学报的宗旨始终是致力于中国农业科学、农业教育、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发展。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题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与差异分析——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调查

      2018(5):10-16.

      摘要 (1099) HTML (0) PDF 1.05 M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采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我国各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比小农户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相对较高,但是其平均绩效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且该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最为突出;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在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是最高的,其次是农业(龙头)企业,最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此,提出应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机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解决其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研究——黄淮海平原570个粮食类农场的实证分析

      2018(5):17-27.

      摘要 (1460) HTML (0) PDF 1.12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黄淮海平原5省570个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在对家庭农场忽略的属性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借助混合Logit模型和潜在类别模型,分析家庭农场对不同扶持政策的偏好程度,以及不同偏好类型的家庭农场特征差异。结果发现:采用推断性属性非参与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后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家庭农场更偏好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但其对政策传播渠道的偏好也不能忽视;面临相同的政策属性组合时,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利润率提升的可能性更大;家庭农场可划分为资金偏好型、知识与技术偏好型、土地流转偏好型和政策信息偏好型四种类型。应该基于偏好异质性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将扶持政策向家庭农场相对更为偏好的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适当倾斜,并对农场主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度高的家庭农场进行重点扶持。

    • >农村养老专题
    • 居住模式、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关系研究

      2018(5):28-38.

      摘要 (987) HTML (0) PDF 1.15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 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

      2018(5):39-48.

      摘要 (1154) HTML (0) PDF 1.12 M (2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的倒逼、传统文化的推拉和国家制度的规制。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的“老漂族”面临着多重角色困境:在家庭角色方面是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在代际关系方面是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在社区交往方面是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面对多重角色困境的“老漂族”,未来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存在多重障碍与羁绊。

    • >农业经济
    •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8(5):49-58.

      摘要 (822) HTML (0) PDF 1.59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包括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产业合理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在内的制度变迁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制度水平,并借助MS-VAR模型就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条件下,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存在明显的状态转换和阶段性特征,其在平缓和剧烈两种波动状态下频繁转换,运行区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1992-1996年和1997-2015年;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具有长期影响,且该影响在两种状态下呈现出差异性,剧烈波动状态下农业经济所受影响较平缓波动状态更大;制度变迁对种植业经济的冲击影响总体表现为负,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经济所受影响为正;渔业经济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林业和畜牧业经济,种植业经济受影响较小。

    • 资本下乡:进入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2018(5):59-66.

      摘要 (878) HTML (0) PDF 438.84 K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模式是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以工商资本对农户经营活动的控制权程度为依据,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进入模式划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三种类型。利用对广东、湖北、江苏以及云南四省151个投资主体的调查数据,采用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生产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生产技术传递能力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优势越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的可能性越高;市场潜力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非正式制度越不利,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的可能性越低;生产技术的传递能力越弱,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

    • 粮食最优储备规模研究进展及启示

      2018(5):67-75.

      摘要 (764) HTML (0) PDF 1.12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高库存威胁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是当前粮食政策调整的关键。如何确定粮食最优储备规模?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从历史经验法起步,进一步提出能够反映储备多目标特征的目标规划法,以及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最优储备规模的动态规划法,极大推动了粮食最优储备规模相关研究。中国学者普遍采用差额补偿法估算粮食最优储备规模,从单边补偿、双边调节和需求补偿三个角度丰富了差额补偿法。但总的来看,国内研究方法相对固化,对粮食储备及整个市场的刻画比较粗略,难以满足当前粮食市场发展和政策调整的需要。在当前中国粮食政策调整的紧要关头,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基于中国现实情况,拓展和深化国内粮食最优储备规模研究。

    • 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测度的实证研究

      2018(5):76-85.

      摘要 (821) HTML (0) PDF 1.17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水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阻碍了农产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基于社会物质主义理论,构建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模型,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内涵、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并对316份企业样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具有多维度结构,包含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人才能力三个核心维度,且三者相互关联,共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产生作用。由此开发出量表以期为企业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和量化的通用工具。

    • 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分析——以大豆、食糖为例

      2018(5):86-93.

      摘要 (1164) HTML (0) PDF 1.07 M (1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相关月度数据,以大豆和食糖为例,通过ARDL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了系统测算。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因素、国内期货价格、货币供应量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国内期货价格、通货膨胀因素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食糖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汇率和能源价格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明显。最后,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规范期货市场发展、健全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品种间差异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农产品金融化的对策建议。

    • 双重不确定性视角下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8(5):94-102.

      摘要 (1303) HTML (0) PDF 1.11 M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31省的面板数据,划分消费层次和收入账户类别,采用调整离差率对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建立引入不确定性的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计量模型,比较两类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辨识两类不确定性中的主要波动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而消费不确定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绝对值大于收入不确定性;常用账户中经营收入波动对生存、享受消费影响较大,临时账户中转移收入波动对发展消费影响较大;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娱乐、发展消费的溢出效应强于生存消费;消费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而收入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

    • 生猪产业商业模式:结构要素、价值创造逻辑与模式创新

      2018(5):103-109.

      摘要 (943) HTML (0) PDF 1.06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洞悉产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是谋求生猪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基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逻辑比较,着力探讨生猪产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关联与价值创造逻辑,分析生猪产业商业模式嬗变历程与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网络经济背景下生猪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思路:提升企业家素质,增进企业创新双元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物联网支撑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拓展产业边界,重塑生猪产业价值创造空间。

    • >农村社会
    • 农地制度变迁的机理与合约分析:生产队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8(5):110-118.

      摘要 (1188) HTML (0) PDF 508.20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生产上的高能激励自农地制度变革以来一直被学界所推崇,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队制的低效率。为此,在否定以生产队制低效率作为农地制度变迁的解释的基础上,从发展战略转换、制度安排缺陷、农民信念及其他方面尝试性地探讨了推动生产队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迁的内在原因,并且从生产责任制形式、土地分配方式、期限结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农业产出最大化演化的过程。相应地,伴随着农地制度变迁而来的是签约主体以及合约结构的变动,因此,从合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生产队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合约实施和劳动监督与计量上的差别,以及作为二者共同之处的合约模糊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税费合约的性质与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内部收益率的测算与分析

      2018(5):119-128.

      摘要 (1049) HTML (0) PDF 1.10 M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内部收益率进行测算发现:城乡居保内部收益率在8.23%~79.50%之间;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后的内部收益率远高于未考虑的情况;内部收益率与缴费档次呈负相关;未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的内部收益率随着缴费年限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后,内部收益率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在缴费档次和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居民参保越晚,其内部收益率越大。建议:科学测算并对外公布城乡居保内部收益率;建立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行差别化补贴,鼓励多缴多得;完善“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适时将城乡居保改为强制参保。

    • 从“内生治理”到“事件治理”:土地调整逻辑的变迁

      2018(5):129-136.

      摘要 (934) HTML (0) PDF 1.07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一个传统农业型村庄为个案,从治理的视角,讨论土地调整逻辑的变迁。20世纪80—90年代的土地调整主要通过具有村社理性的土地共识和组织基础实现村庄土地的动态流动,是村庄内生性的治理。税费改革后,以个体化、市场化为取向的三农政策的落地使得村庄内部土地利益分化,村庄治理失效,因而形成难以克服的调整困境。由于村庄难以实现土地利益平衡,村民通过事件化的策略行动向基层政府施压,基层政府不得不以事件治理的方式实现土地调整。事件治理型土地调整是基层政府治理资源和治理原则双重缺乏的权宜结果。土地调整的变迁显示了当下农村政策的推行中,如果只注重国家力量,而不充分考虑村庄内生的治理逻辑,将会导致层出不穷的基层治理问题。

    • 关系吸纳制度:寡头治村与基层民主的变异

      2018(5):137-143.

      摘要 (898) HTML (0) PDF 1.04 M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寡头治村是基层民主失序的极端形态,分析寡头治村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把握基层民主建设的难点。在宗族分化的社会基础和开放选举的制度框架下,以家族关系为基础的自己人关系在精英的权力竞争中被政治化,成为精英的政治支持集团。寡头治村的形成在于寡头个人的能量超出其他精英,且在村庄内构建了笼罩性的自己人关系网络,从而建立稳固的权力基础。在自己人关系网络居于主导的情况下,公共关系变得私人化,在利益分配和村庄治理中,私人原则均居于主导地位,公共性的制度运作被吸纳,而公共关系的私人化又反过来巩固了寡头的自己人关系网络。在实际的村治格局中,公与私是混合在一起的,而村干部的行为向公的方向还是向私的方向偏移,取决于村干部的自己人关系网络的强弱。

    • >土地问题
    • 被征地农户的生计转型:“土地换货币”可行吗?

      2018(5):144-150.

      摘要 (1023) HTML (0) PDF 1.10 M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江西九江和湖北襄阳被征地农户访谈数据,对被征地农户补偿款使用决策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深入剖析被征地农户的补偿款使用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发现,农户征地补偿款用途显著受到家庭生计资本以及补偿款数额的影响;被征地农户对补偿款既不会任意挥霍也不会全部留作养老,而是根据生计资本状况、补偿款数额和资金需求做出理性安排;“土地换货币”的效果依赖于补偿款的用途和数额的相互配合。在坚持“土地换货币”的前提下,建议促进征地后土地的自愿流转、引入“整村推进”的征地模式、提高货币补偿比例、引导被征地农户将补偿款用于生产性用途。

    • 土地征收对农户生活消费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

      2018(5):151-159.

      摘要 (862) HTML (0) PDF 1.09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征收势必会导致农户生活消费发生变化,人力资本投资是土地被征农户维持并改善家庭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基于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土地征收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支出和健康支出)的影响。研究显示:土地征收显著提升了农户生活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且农户户主特征、健康与保障状况也对生活消费、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显著影响;土地征收使得农民家庭的生活消费上升幅度为19.0%~22.2%;土地征收使得农户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支出分别提高了9.6%~15.5%和20.6%~20.9%;并且,东部地区农户相对中西部地区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更高、教育和健康投资力度更大。由此提出政府在实施土地征收制度过程中应注重农民家庭差异,进一步引导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帮助不同地区农户实现生活平稳过渡,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