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

      2019(2):1-7.

      摘要 (1530) HTML (0) PDF 1.02 M (2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等五个方面。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可达性不足、公共参与的缺失、空间发展理念的迷失、社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公共议题的失语等公共性困境,给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共同推进,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

    • 产业结构、空间溢出与农村减贫

      2019(2):8-17.

      摘要 (999) HTML (0) PDF 1.06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设置邻接权重、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从空间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村贫困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高”与“低-低”集聚的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减贫。

    • 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

      2019(2):18-26.

      摘要 (1107) HTML (0) PDF 1.08 M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 >社会保障专题
    • 中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制度性缺陷与改革路径

      2019(2):27-37.

      摘要 (1025) HTML (0) PDF 1.10 M (2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以来始终面临存废之争。理论分析显示,个人账户的基本假定存在内在缺陷,也与外部的医疗卫生体系制度环境格格不入。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中,个人账户的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改革个人账户势在必行。在各种改革方案中,不再建立个人账户,用个人账户资金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参保的家庭联保改革方案是最优路径。家庭联保改革可以增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性,解决城镇家庭一家多制现象,化解城镇家庭医疗费用后顾之忧;可以让政府财政专注于补贴职工及其家属以外的国民,解决政府长期补贴绝大部分国民的制度困境;可以激励农民工及其家属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加速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进。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不远的未来职工及其家属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将因筹资水平日趋接近而自然融合为全民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 养老与医疗:社会保险参保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

      2019(2):38-45.

      摘要 (717) HTML (0) PDF 1.03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平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保险制度天然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使命,参加社会保险是否提高了社会公平感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利用2018年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建立Ordered Logit回归模型,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参保组合影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者比不参加者社会公平感高17.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者比不参加者的社会公平感高6.60%。如果考虑参保组合影响,与两项社会保险均未参保相比,其他参保组合均能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感,同时参保两项社会保险者比均不参加者社会公平感高28.10%。基于分析,认为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角度,需要综合考虑制度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从完善社会治理的角度,需要培育和发展正确的公平观。

    • >农业经济
    •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以我国苹果及大蒜出口为例

      2019(2):46-54.

      摘要 (1284) HTML (0) PDF 1.07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技术性贸易措施正逐步取代关税和配额,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以我国苹果及大蒜出口为例,以国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量化指标,利用HMR两阶段模型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苹果及大蒜的出口概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我国苹果的出口贸易量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更为显著地抑制了我国苹果及大蒜的出口概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则更为显著地抑制了我国苹果及大蒜的出口贸易量。

    • 农业技术补贴对服务效率和作业质量的影响——以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补贴为例

      2019(2):55-62.

      摘要 (935) HTML (0) PDF 1.04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黑龙江、山东、江苏3省12县277户农机用户2017年秸秆还田作业情况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对农机户社会化服务效率和农机作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能够提高农机户社会化服务效率。②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补贴能够提升农机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且在实施作业补贴时第三方核查对农机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③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补贴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机户服务效率和作业质量影响更大。基于此针对提升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和政府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出了建议。

    • 资本下乡中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构建

      2019(2):63-70.

      摘要 (674) HTML (0) PDF 1.05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资本下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与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构建。研究表明:资本下乡对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既有优化效应又有冲击效应;农户生计受资本规模、资本嵌入性、地域特征、政策环境、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有赖于通过增强资本的社会结构嵌入性、实现资本规模结构优化与良性互动、增强利益联结模式与地域条件匹配度、优化政策环境、明晰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方面来实现结构与制度转变。

    •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农户ADM决策羊群效应仿真研究

      2019(2):71-80.

      摘要 (964) HTML (0) PDF 1.39 M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无标度网络模拟农户群体结构,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农户种植面积决策中的羊群效应进行仿真研究。首先,以改进的种植面积决策模型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仿真模型,模拟农户间消息传递影响及彼此间相互跟随的羊群行为。其次,基于此仿真模型从农户风险偏好和市场信息在无标度网中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距离两方面,验证和分析二者对农户种植面积决策的影响规律。研究突出群体成员间无标度网络联结、农户个体间消息传播与相互影响,是基于个体属性测量和数理统计的经典方法所欠缺的。研究发现,农户跟风行为较多地受到个体交互影响,农户个体间消息传递距离远近影响不显著。

    • 社会互动视角下驱动消费者绿色购买的社会机制研究

      2019(2):81-90.

      摘要 (923) HTML (0) PDF 1.08 M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购买不仅受到与环境相关的内部心理因素的促进作用,还受到与社会互动相关的外部情境因素的驱动作用。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聚焦于社会规范中的命令性规范,构建了绿色购买的社会机制。通过两组实验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环保信息,命令性规范信息增强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愿;社会价值中介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距离调节命令性规范信息对社会价值的影响,并调节社会价值的中介作用,在远社会距离情境下,消费者感知到更多的社会价值,但社会价值的中介作用比近社会距离情境要弱。基于此,提出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绿色消费社会互动氛围,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营销措施。

    • 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重心和禀赋结构重心时空轨迹及其耦合趋势研究

      2019(2):91-99.

      摘要 (1069) HTML (0) PDF 506.18 K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重心模型刻画了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的时空演变轨迹,同时通过耦合“经济禀赋”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测度农业经济与禀赋结构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经济重心总体上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宏观态势,近四十年呈现出先向东后向西北的小幅度移动。(2)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方面,农业劳动力重心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点;农业资本重心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先西后东的移动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则有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农业劳均资本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的“逆S”型移动。(3)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更多是由劳动力重心移动所引起,农业资本重心的移动带动了农业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 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组织敏捷性的视角

      2019(2):100-109.

      摘要 (645) HTML (0) PDF 1.10 M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突破农产品电子商务低效益困境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市场响应敏捷性和运作调整敏捷性的视角,开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能力、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能力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模型,探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三个维度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组织敏捷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才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积极影响组织敏捷性,其中人才能力的作用最大;组织敏捷性进一步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出企业应该合理配置人才、技术和管理资源,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实现组织敏捷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 >农村社会
    •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过程——基于P县砂石盗采治理的分析

      2019(2):110-116.

      摘要 (829) HTML (0) PDF 1.01 M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P县砂石盗采问题治理轨迹的分析,探讨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主要体现为法治剩余如何处置的问题,乡村治理法治化既是乡村治理机制变换的结果,亦是基层法律实践的结果。这一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清理法治剩余事务,将治理痼疾转化为法律事实;二是通过乡村治权的重新调配,将执法力量援引到乡村治理实践中,使得乡村治理实践转变为依法治理的过程;三是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符合程序的绩效考核系统,将科层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明确法律裁决的权威性。如此,依法治理就不仅仅是国家“送法下乡”的结果,亦非现代司法理念的自然产物,而是乡村治理实践中规则之治的必然要求。

    • 农村贿选治理的制度调控机制研究

      2019(2):117-126.

      摘要 (693) HTML (0) PDF 1.06 M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贿选作为影响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重要社会问题,急需治理。基于地方政府贿选治理实践的调研,厘析出贿选治理的基本构成要素,并据此构建出“制度调控=制度网络×执行机制×执行意愿”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贿选治理的三重机制:制度网络的构建机制、多元主体联动的执行机制、执行意愿的动力机制。三种机制相互链接,共同构建了一种整合主义的制度调控实践方式。

    • 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

      2019(2):127-134.

      摘要 (899) HTML (0) PDF 1.04 M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策变通、村庄政治生活的选择性平衡及日常治理中的“做工作”等路径,建构了精准扶贫场域下村庄矛盾调处的策略性机制。由于治理主体之间连带性制衡关系的异化及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非对称性,农村精准扶贫呈现非均衡性治理的悖论。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构“均衡性治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教育能够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吗?——基于CHIP外来务工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2):135-143.

      摘要 (913) HTML (0) PDF 1.05 M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外来务工住户数据,考察了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了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代际差异。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就业质量越高,表现在教育能够提高工资、降低工作时间、提高稳定性和改善福利;接受职业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教育更能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工作经验、务工距离和工作获取方式等个体特征变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一定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也存在代际差异。提出政府部门应重视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

    • >土地问题
    • 适度规模经营何以可能?——基于农村老年人土地流转意愿的角度

      2019(2):144-152.

      摘要 (816) HTML (0) PDF 1.04 M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全国12个省36个县1 104份基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村老年人土地转出意愿的角度考察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结果表明:47%的农村老年人愿意转出土地,健康状况与农村老年人土地转出意愿有显著关系。由此得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优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是促进农村老年人流转土地经营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第一步,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流转收益,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改善农村代际关系、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将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起到积极作用;优先促进70岁以上且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老年人转出土地,积极促进距离县城较近的农村老年人转出土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承包地退出规则之反思与重构——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为中心

      2019(2):153-162.

      摘要 (814) HTML (0) PDF 1.05 M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视阈下,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土地承包权的有效退出是缓解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不同思路。鉴于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尚未形成且功能有限,形塑承包地退出机制确有必要。土地承包权是兼具财产和身份要素并承载社会保障功能的复合型权利,由此决定承包地退出必须慎重对待。在立法体例上,应坚持土地承包权退出事由法定原则,同时厘定承包地收回“原则禁止与例外允许”二元模式,不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收回事由。在立法内容上,完善自愿交回和依法收回规则,承包地自愿交回在法权关系应表达为土地承包权的抛弃或转让,抛弃土地承包权须以丧失集体成员资格为前提,土地承包权转让给发包方以不超过剩余承包期限为原则,不影响农户成员资格和再承包权,应成为主要退出方式。“依法收回”可分为身份性收回和非身份性收回,身份性收回包括因户口迁移引起的收回和因承包方全家消亡绝户而收回,非身份性收回又分为因承包地灭失、承包地被征收而收回。为保障土地承包关系“大稳定、小调整”的格局,构建承包地退出制度的法定事由和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