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粮食安全专题
    • 贸易开放背景下国际小麦贸易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2019(4):1-14.

      摘要 (787) HTML (0) PDF 583.45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贸易市场势力是衡量贸易市场定价权的重要指标。在分析1994—2016年世界小麦贸易市场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扩展的剩余需求弹性(RDE)模型测算并比较分析了美国等6个主要小麦出口国在意大利等8个主要小麦进口国的卖方贸易市场势力。研究发现,近年来,世界小麦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水平,少数出口国占有大多数出口份额的格局并未改变;世界小麦进口市场集中度则明显下降,各进口国的进口份额进一步分散。美国等6个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小麦出口都具有明显的卖方贸易市场势力;受到汇率、生产者价格、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小麦出口国卖方贸易市场势力的国别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各自只存在于特定的主要小麦进口国市场上;在中国小麦进口市场上,澳大利亚小麦的卖方贸易市场势力较强,美国和加拿大小麦的卖方贸易市场势力则均相对较弱。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演变及优化分析

      2019(4):15-24.

      摘要 (762) HTML (0) PDF 1.15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驱动力。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优化方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我国共实施了“双轨制”“保护价收购”“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目标价格”以及“生产者补贴”等六个主要的粮食政策;在40年的实施过程中,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实现了从政府意识到国家意志的转变,从单一治标向体系治本的转变,从统筹管理到重点支持的转变,从政府主体到多元参与的转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经过40年的探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与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加快建立粮食市场定价机制、加快建立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加快构建粮食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增强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的系统性,建立众措并举的配套政策体系。

    • >农民问题
    • 农村婚姻挤压的类型及其生成机制

      2019(4):25-34.

      摘要 (813) HTML (0) PDF 1.08 M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婚姻挤压是指由于适婚男女性别比失衡导致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口无法找到配偶的现象。我国农村婚姻挤压主要挤压的是适婚男性农民,它包括宏观层面的性别挤压、中观层面的梯度挤压和微观层面的竞争挤压等机制。其中,性别挤压机制挤压的主要是农村中的适婚男性,而农村适婚女性较少被挤压;梯度挤压机制挤压的是作为婚姻市场低洼地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的适婚男性农民,而作为婚姻市场优势地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适婚男性农民被挤压得较少;竞争挤压机制挤压的主要是在婚姻市场低洼地带内部的婚姻市场竞争中无法支付高额婚姻成本的适婚男性,而该地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适婚男性被挤压的程度相对较低。农村适婚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后果最终由处于婚姻市场低洼地带的底层家庭的适婚男性承担,他们最容易成为农村找不到配偶的“光棍”。

    • 断裂的公共性:私人生活变革与农民婚姻失序——基于东北G村离婚现象的分析

      2019(4):35-44.

      摘要 (684) HTML (0) PDF 1.07 M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的离婚现象愈益普遍。通过考察东北农村的离婚现象,发现东北农村较高的离婚率与当地泛滥的婚外情现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不可分割,公私之间相互融通,要将离婚现象置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流中加以考察。以村庄公共性为基本分析框架,认为弱家庭伦理、弱村庄公共性以及开放的日常生活是东北农村离婚现象产生的根源。在私人生活的流动与变革中,需要改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心”,还要重塑家庭和熟人社会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重新恢复中国家庭的神圣性是重建村庄公共性的基础,也是重塑私人生活秩序的基础。

    • >农业经济
    •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搭便车”行为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2019(4):45-53.

      摘要 (1245) HTML (0) PDF 513.71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损于集体利益的“搭便车”现象,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成员社在联合社发展不同阶段做出行为选择的理论逻辑,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发现,在联合社初创阶段,建立奖惩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较高的合作成本带来的成员社“搭便车”问题;在联合社发展阶段,一方面剩余控制权使得普通社比核心社更倾向于“搭便车”,另一方面俱乐部产品的形成增加了成员社对“搭便车”的预期收益,加大奖惩力度可减少“搭便车”行为。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联合社与政府加强监督;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成员社与联合社的利益联结。

    • 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以辽宁省玉米种植户为例

      2019(4):54-62.

      摘要 (702) HTML (0) PDF 1.09 M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植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跟风”调整带来的过度调整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采用Bootstrap中介检验和工具变量法,以辽宁省467户玉米种植户为例,验证了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倾向于模仿群体内他人的意愿,且亲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强于地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即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羊群效应。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中羊群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农户之间的学习型模仿和风险分担,且相对于大规模农户而言小规模农户更易表现出羊群效应。因此,可以将羊群效应与正规制度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种植结构优化,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同时,要避免“跟风”行为造成的过度调整。

    • 种麦农户行为选择:来自价格、政策和非农就业的综合响应检验

      2019(4):63-71.

      摘要 (612) HTML (0) PDF 1.09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3-2011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选用扩展Nerlove模型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引入市场化政策和非农就业水平等变量构建农户小麦动态供给反应模型,探究农户粮食种植决策对价格和非价格因素的反应程度。研究发现:①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农户小麦种植对价格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程度。②非农就业在短期内对农户小麦种植直接影响结果不显著,但间接提高了农户对小麦生产成本的敏感程度,这意味着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对小麦的负面减产效应显著增加。③市场化政策始终是影响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及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完善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通过杠杆调节冲破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桎梏”,同时确定合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科学制定调整幅度,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 山地地区不同规模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甘肃、重庆、广东453个农户的实证分析

      2019(4):72-80.

      摘要 (622) HTML (0) PDF 1.09 M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甘肃、重庆和广东3省(市)3个山区马铃薯主产县453个马铃薯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我国山地地区不同规模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探究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山地地区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较低,若消除技术无效率项,产出仍有31.6%的提升空间;农户马铃薯种植大、中、小三种规模类型中,中等规模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小规模次之,大规模最低;土地块均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专业化程度、参加合作社以及农户认知水平等因素对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土地规模对生产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从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山地地区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

      2019(4):81-89.

      摘要 (712) HTML (0) PDF 1.09 M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 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分析

      2019(4):90-97.

      摘要 (687) HTML (0) PDF 1.08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CVM基础上,从“受益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角度,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生猪规模养殖户对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1.64%的养殖户愿意为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支付费用。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方面,文化程度、养殖规模、猪场与粪污消纳地距离、养殖收益、对第三方治理的预期与支付意愿显著正相关,养殖年限、外来车辆消毒不便与支付意愿显著负相关;支付水平影响因素方面,文化程度、猪场与粪污消纳地距离、养殖收益、对第三方治理的预期与支付水平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参数估计法计算得出吉林、辽宁两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的平均支付水平期望值为6.47元/(头·年)。

    • >农村社会
    • 赋权理论视域下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三重维度

      2019(4):98-104.

      摘要 (999) HTML (0) PDF 504.31 K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主流范式,福克斯和米勒提出的“公共能量场”对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在对其概念及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是村社善治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具创新性的学术命题。借助赋权理论,尝试建构“话语+技术+法律”的逻辑分析框架。其中,话语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主体变量”,旨在打破基层政府“话语霸权”和草根农民“政治冷漠”的结构性困境,强调农户的话语权回归;技术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工具变量”,亦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新视角,强调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法律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制度变量”,作为弥补行政赋权失灵的有效策略,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 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

      2019(4):105-114.

      摘要 (1003) HTML (0) PDF 1.12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增强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是脱贫攻坚阶段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基于能力贫困视角,解析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结构,探求可持续脱贫能力形成机制,剖析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提出了促进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研究发现,扶贫移民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主要由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层面的能力所构成,形成机制在于能力建设主体各自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当前能力建设面临移民自身生存发展能力不足、城乡二元贫困治理体制制约、社会组织扶贫参与不够等难题。协同治理是促进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需要移民自身主动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政府部门强化制度政策供给,民营企业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社会组织深度参与脱贫攻坚。

    • 政策边缘人:理解基层政策执行难的一个视角——以精准扶贫中的“争贫”为例

      2019(4):115-122.

      摘要 (1146) HTML (0) PDF 475.16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公共政策只针对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候,靠近政策分界线但又没有享受到政策利益的群体就会成为政策边缘人,政策边缘人属于利益外群体,但其结构性位置却又让其最接近分享政策利益,属于潜在受益者。在社会分化和竞争的背景下,政策边缘人与其他条件差不多的群体对比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政策边缘人会认为享有政策利益本应是他们的权利,于是他们基于维权的想法会通过各种方式谋取政策利益,在此过程中就会影响到基层公共政策的执行。因此,建议通过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减少政策边缘人对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

      2019(4):123-135.

      摘要 (958) HTML (0) PDF 1.15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工作满意度是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晴雨表”。从心理契约视角出发,以工作满意度为工具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基于对224名乡村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当前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心理契约达成水平。研究表明:当前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居于中等水平;乡村教师心理契约总体达成水平较高,但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其中教师责任达成水平高于学校责任达成;心理契约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学校责任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力大于心理契约教师责任。提出双向互动,构建良好心理契约;主动干预,强化心理契约引导;分类施策,满足教师差异需求;协同发展,均衡心理契约结构等建议。

    • 乡村振兴中乡土知识的惠益分享机制与减贫作用探析

      2019(4):136-143.

      摘要 (745) HTML (0) PDF 584.32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土知识具有确保农民生计安全,促进贫困户精神脱贫、产业脱贫和实现绿色减贫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知识的惠益分享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结合对不同地区乡土知识促进减贫内在作用案例的分析,力图解释现代科学知识话语体系,城市化、市场失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当前乡土知识惠益分享形成的困境。提出乡土知识的发展需要追求和谐、包容、独立的发展理念,培养乡土知识的继承人,在公平贸易基础上加大对于乡土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强对原住民权利与利益的保障。

    •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019(4):144-150.

      摘要 (876) HTML (0) PDF 1.07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人才振兴的培育地、文化振兴的策源地、生态振兴的新智库、组织振兴的孵化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并探索建立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于城郊地区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能成型”的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

    • >土地问题
    •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2019(4):151-159.

      摘要 (902) HTML (0) PDF 1.55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 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内部协调性

      2019(4):160-168.

      摘要 (573) HTML (0) PDF 1.10 M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各管理局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耕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投入非效率、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且投入非效率普遍高于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耕地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相对于环境效率滞后,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协调性的主要原因。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综合体现,并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耕地利用非效率来源及其变化趋势,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指导,即通过优化研究区耕地投入结构,减少耕地投入冗余,提升其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以实现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协调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