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推动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承芳
    2024(4):164-16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5
    [摘要](218) [HTML](43) [PDF 329.10 K](18025)
    摘要:
    2  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南北差异及其驱动力分析
    朱梦珂,柯新利,杨银玲
    2024(4):1-1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1
    [摘要](333) [HTML](88) [PDF 864.41 K](17879)
    摘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双维分解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异的事实特征、结构特征和驱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与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存在南北差距扩大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事实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但“南强于北”的典型特征和“南快于北”的演进特征进一步凸显;(2)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地区差距总体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现有差距主要源于北方地区内部差距,但南北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显著上升;(3)驱动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以外源驱动为主,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距的驱动力量依次是产业高级化>城镇化>市场化>资源禀赋。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要素及路径
    文丰安
    2024(4):25-3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3
    [摘要](240) [HTML](76) [PDF 491.56 K](17834)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4  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一个U型关系
    李晓慧,李谷成
    2024(4):12-2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2
    [摘要](272) [HTML](88) [PDF 747.53 K](17790)
    摘要: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指数与县域经济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效应,这一结果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扩大阶段,而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缩小阶段。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显著,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均呈U型影响效应。机制研究显示,技能溢价是阻碍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需进一步保障数字乡村发展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数字技能水平,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5  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碳排放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操小娟,靳婷
    2024(4):153-16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4
    [摘要](244) [HTML](63) [PDF 741.65 K](17779)
    摘要: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农业变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土地流转政策被视为推动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指出土地流转已具备提升农业绿色效益的潜力,但并未深入探究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基于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中介路径。研究表明:(1)基于连续型DID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一定抑制性作用;(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经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农业减排目标;(3)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间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结果存在差异,其中,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果均较为明显,而东部地区缺乏显著减排效应。为此,应持续支持并推广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不同地方性流转政策满足各地差异化需求。
    6  地缘冲突下全球粮食危机的传导效应与中国因应之策
    蒋家敏,魏梦升
    2024(4):35-4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4
    [摘要](288) [HTML](89) [PDF 639.63 K](17695)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地缘冲突不断加剧背景下,以俄乌冲突为切入点,构建俄乌冲突下粮食危机的生成逻辑,分析其传导效应,把握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内在机理,从而探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路径。研究表明:地缘冲突导致的粮食危机实质反映出全球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俄乌冲突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随后传导至化肥和能源市场,间接推高粮食价格。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会引发更多外溢风险,一方面负向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稳定,另一方面加剧中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压力,推高农资成本,同时增加中国贸易政策制定难度和风险。据此,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4条路径:一是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二是完善中国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三是健全粮食产业财政支持政策;四是畅通粮食流通内部循环。
    7  规模经营与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观察
    宋燕平,范祥祺,耿鹏鹏
    2024(4):57-7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6
    [摘要](269) [HTML](77) [PDF 730.11 K](17667)
    摘要:
    规模化经营与绿色化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明晰规模经营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用SBM-GML指数测算并刻画出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规模经营在研究期内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两种规模经营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适度规模效应;农业机械化水平在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发挥作用。两种规模经营对不同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因此,应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经营。
    8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质量现状、成因及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唐雅琳,王天仪,徐定德
    2024(4):166-17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6
    [摘要](211) [HTML](39) [PDF 751.22 K](17613)
    摘要: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均等化是完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在“幼有所育”上持续发力的重要内容。基于2022年北京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四川农村学前教育专题调查,分析农村幼儿园整体质量和县-乡-村均等化水平,并结合政策文件和访谈资料分析潜在的原因。研究表明,农村幼儿园质量均等化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成效包括:在硬件设施和安全卫生方面,县、乡、村幼儿园质量达标率和质量均等化程度较高;问题包括:在教职工队伍、内部管理和保育教育方面,三类幼儿园均面临教职工配备不齐、资质有待提升和课程开设不齐全等挑战,且质量均等化程度较低,其中村级园质量尤为滞后。原因在于,“多管齐下”的经费投入和监管体制保障了较均衡的硬件质量,但“缺编制待遇、缺发展前景”导致村级园教师资质、管理和保教水平落后于县、乡幼儿园。由此提出:发挥县级政府统筹作用,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优化投资结构并完善监管;加强点对点帮扶,创新管理机制;以村级园为重点改善幼儿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资质;外引和内培并举,提升保教质量。
    9  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与碳排放:促进还是抑制?
    梁耀文,王明利
    2024(4):71-8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7
    [摘要](259) [HTML](42) [PDF 651.82 K](17474)
    摘要: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10  农业碳汇纳入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法制进路研究
    冀鹏飞
    2024(4):131-14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2
    [摘要](239) [HTML](119) [PDF 652.84 K](17423)
    摘要: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重启,这于农业碳汇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从项目需求与理据看,CCER市场为农业碳汇发展提供专业化交易平台,使农业资产附加生态价值,开源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是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特有资源,但也面临市场建构的法制回应、制度架构和发展方式三重现实需求。从问题归类与审视观,农业碳汇纳入CCER机制存在三重挑战:底层架构上产权归属、公私范畴等法理基础尚需厘清;顶层设计上法律政策化、政策法律化等协同体系有待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交易、方法技术等配套方案亟需补足。为此,农业碳汇纳入CCER的法制方案与进路选择应从法理基础阐释、法律政策协同、衔接机制完善、风险管控优化四个方面分别予以回应。
    11  农户分化、信息分割与金融联结: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理论
    陈小知,米运生
    2024(4):45-5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5
    [摘要](252) [HTML](37) [PDF 705.00 K](17379)
    摘要:
    为探索农户分化背景下,信息分割是否促使金融两部门在信息领域自发合作而形成一种新的金融联结即信息领域的水平联结,基于农户分化及其信息结构变化的现实背景,通过信号传递博弈模型,逻辑演绎农户分化—信息分割—金融联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户呈现亲缘小型化、地缘远距离化以及业缘多元化等特征;农户分化导致还款能力信息和还款意愿信息在金融两部门分割,诱使金融两部门通过信号传递形成水平的信息联结模式。因此,建议以新型金融联结模式发展为着力点,创新农户贷款模式,助推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12  溢价预期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非线性影响:基于质量认证的视角
    杜三峡,罗小锋,唐林
    2024(4):95-10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9
    [摘要](189) [HTML](88) [PDF 744.27 K](17376)
    摘要: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往往单独分析溢价预期和质量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忽视了农户在溢价预期的激励下主动参与质量认证的可能性和溢价预期的作用程度。本文构建“溢价预期—质量认证—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1039户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探究溢价预期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及质量认证在其中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溢价预期总体上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但溢价预期的促进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而且,溢价预期对种植规模小、满足口粮型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溢价预期与农户参与质量认证存在“倒U”型关系,即溢价预期对质量认证的影响具有“预期动力不足—溢价预期释放—溢价预期牵制”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第三,机制分析表明,溢价预期高的农户可以通过参与质量认证间接促进其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因此,有必要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强化农户对优质优价的信心,优化质量认证发展环境和配套措施吸纳农户广泛参与质量认证,实现对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长效激励。
    13  中国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过程与逻辑理路一个“试验区系统”的解释框架
    陈荣卓,金静
    2024(4):109-11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0
    [摘要](220) [HTML](55) [PDF 612.22 K](17352)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历史奋斗过程中“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时代改革试点方法论,搭建一个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系统的解释框架,考察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案例样本,可以发掘中国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农村改革试验区是衔接国家与社会的一个系统场域,在接收到中央意向性设计与全过程跟踪的“环境压力”后,其内部聚焦“传动系统—驱动系统”实质运转,在可自由裁量空间内落实拓展试验任务,以输出创新、集成性典型案例,并经过反馈链循环再作进一步信息转换,从而推动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由此归纳出我国持续深入开展农村改革的试点运作逻辑,即在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始终站位国家顶层进行决策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前提;构建系统而协同的纵向组织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性支点;在中央注意力分配下进行知识生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吸纳典型和辐射带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旨归,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改革试点行动走向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的新常态。
    14  家庭视角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形成逻辑及其影响
    何经纬,曹海林
    2024(4):120-13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1
    [摘要](242) [HTML](59) [PDF 581.61 K](17352)
    摘要:
    近年农民家庭在家乡县城购房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普遍趋势,极大加速了这一区域就近城镇化进程。从农民生活世界出发,这主要缘于有限的家庭支付能力、家庭本位与乡土之根、区域婚备竞赛、子女教育需求、县级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进城之后,农民家庭总体目标的转变塑造出了新的“一家三制”家庭形态,包括撑开在城-县-乡之间的家庭结构、半工-半耕-伴读的家计分工及积累性-保障性-发展性并行的家庭秩序。“一家三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产生的新实践,也使得进城农民成为了兼具县城和乡村两种要素的“县乡两栖者”。县乡两栖打破了“城”与“乡”的地域边界,具有助推更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但也蕴藏着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危机。据此,建议将县乡两栖者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重点对象,通过渐进式城镇化政策、合理确定县域产业建设定位和目标、统筹县域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等手段,为其发挥积极功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5  环境分权与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
    黄伟华,祁春节,杨朦
    2024(4):81-9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08
    [摘要](224) [HTML](31) [PDF 705.83 K](17320)
    摘要:
    选取2005-2019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在厘清环境分权影响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环境分权对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环境分权显著抑制了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在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克服了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环境分权抑制了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进而对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效应,环境规制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行政权责的下放显著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的提升,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则不利于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的提高。此外,环境分权的作用效果还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环境分权在东部地区对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效应,而在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探索了环境分权影响生猪养殖业生态效率的机制黑箱,以期为政府科学合理地划分环境管理权责,制定差异化环境分权策略以及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16  社会投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政策的反思与构建
    周春芳
    2024(4):143-15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3
    [摘要](256) [HTML](47) [PDF 595.34 K](17306)
    摘要: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17  一个童年专辑与一次主题出版试验
    范敬群
    2024(4):202-20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9
    [摘要](181) [HTML](46) [PDF 522.09 K](17302)
    摘要:
    18  县域内儿童入园时机与早期发展
    白钰,宣智翀,程怡
    2024(4):178-19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7
    [摘要](195) [HTML](57) [PDF 776.26 K](17283)
    摘要:
    基于西部N县2018年全体6~36月龄儿童及其家庭三轮跟踪调查所形成的面板数据,分析入园时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近三分之一的样本儿童未按时入园,提前入园的比例高于推迟入园。(2)提前入园使得儿童社交情绪滞后比例提高,入园月龄与儿童的社交情绪滞后比例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而推迟入园会降低儿童认知能力。(3)机制分析表明,养育环境是提前入园和推迟入园不利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家校共育过程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投资决策存在互补关系。据此建议灵活入园政策、改善农村儿童在园养育环境、加强对家庭儿童养育的支持和指导。
    19  农村幼儿园设立与儿童入园选择
    曹月明,白云丽,张林秀
    2024(4):191-20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4.04.018
    [摘要](204) [HTML](60) [PDF 913.22 K](17281)
    摘要:
    基于中国农村发展调查2016年和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robit、线性概率模型(LPM)和二值选择随机效应模型(xtprobit)实证分析村幼儿园的设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村内幼儿园设立状况对适龄儿童入园地点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设立幼儿园的村庄占比保持在30%,但同期村内3~6周岁儿童上幼儿园的比例从86%提高到91%。(2)适龄儿童数量越多,村内设立幼儿园的可能性越大,且该正向相关关系在高中及以上劳动力占比高、距离乡镇近、较富裕、平原地区的村庄更明显。(3)村内设立幼儿园能显著促进本村适龄儿童在村内上幼儿园,有力缓解了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远、成本高的问题,但家长对本村幼儿园的服务质量并不满意。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幼有所育”需要根据适龄儿童数量因地制宜创新学前教育服务模式,尤其要加强对教育相对落后、偏远西部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政策倾斜力度,并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农村幼儿园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20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财务指标相关性分析
    李建军
    2014, 33(5):138-143.
    [摘要](2144) [HTML](0) [PDF 967.93 K](11102)
    摘要:
    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1 35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上涨率与其财务指标及变动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上涨率与每股收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长期负债比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短期内主要是每股收益,较长期主要是长期负债比率,且时间跨度越长其影响程度越大;上市公司其他财务变动率类指标对股票价格上涨率的影响非常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