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赤霉素喷施量及时期对水稻穗层整齐度和产量的影响

      2011, 30(6):657-662. DOI: 1000-2421(2011)06-0657-06

      摘要 (1905) HTML (0) PDF 912.28 K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叶面肥(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中不同赤霉素(GA3)剂量和喷施时期对水稻花期低温的调控效果,以遭受低温危害的中稻迟熟品种杂交稻培两优537和常规稻鄂中5号为材料,在叶面喷施3 kg/hm2磷酸二氢钾的基础上,按每公顷添加0.0(A0)、7.5 (A1)、15.0(A2)、22.5(A3)、30.0(A4)、37.5 g(A5) 的GA3分别于破口期(B1)、始穗期(B2)、抽穗期(B3)、齐穗期(B4)施用,考查水稻抽穗动态、穗层整齐度、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GA3用量控制在15.0~22.5 g/hm2,且在B1或B2期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缩短出穗的时间,进而提高产量,而在B3或B4喷施,则要适当加大GA3喷施的剂量;加大GA3的处理或在抽穗早期喷施均能提高水稻穗层的整齐度,但前者会影响籽粒的灌浆,降低千粒重。在叶面肥中增加GA3可以提高水稻对低温的抗性,其中GA3 15.0~22.5 g/hm2是较为适当的喷施剂量,而对于因下雨等原因导致必须在抽穗后期喷施时,可适当加大GA3的剂量。

    • 马铃薯StERF3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植株矮化原因初探

      2011, 30(6):663-666. DOI: 1000-2421(2011)06-0663-04

      摘要 (1476) HTML (0) PDF 3.47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马铃薯StERF3 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株系中出现了部分矮化植株,通过基因表达量检测、组织切片分析和转基因试管苗添加外源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对矮化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矮化株中StERF3基因表达比对照降低;矮化株木质部和薄壁细胞明显变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致密;培养基中添加0.5 mg/mL GA3 能够使矮化株明显增高,但添加IAA效果不明显;转基因矮化株含有3~4个拷贝,多拷贝导致了目标基因的沉默;在干涉株系中StERF3基因表达比对照降低,但并未出现矮化株;推测植株矮化并不是由于StERF3 表达量引起,很可能是由于多拷贝插入导致与GA3合成或其调控有关基因受到干扰引起。

    • 隐性核不育芝麻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

      2011, 30(6):667-670. DOI: 1000-2421(2011)06-0667-04

      摘要 (1225) HTML (0) PDF 1.48 M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5ms-5为材料,对AFLP反应体系中的酶切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模板DNA质量浓度为200 ng/μL、37℃酶切连接6 h的情况下,预扩增中最佳Mg2+ 浓度为1.0 mmol/L,dNTP最佳浓度为0.3 mmol/L,Taq酶量以0.5 U为宜,预扩增引物终浓度为0.4 mmol/L;选择性扩增中,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后,以Mg2+ 0.8 mmol/L、dNTP 0.2 mmol/L、Taq酶1.0 U、选扩引物0.6 mmol/L为宜。

    • >微生物学
    • 中国乳菇属真菌1新记录种

      2011, 30(6):671-673. DOI: 1000-2421(2011)06-0671-03

      摘要 (1477) HTML (0) PDF 982.74 K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记述了中国乳菇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紫色乳菇Lactarius purpureus R.Heim ex R.Heim, 标本采自中国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林场。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表面具橙褐色同心环样轮纹和大量紧贴盖表的橙褐色小鳞片,担孢子圆形至宽椭圆形,具黑色脊纹或疣点; 侧生囊状体近纺锤状至近柱锥状,顶部尖锐或呈小泡; 褶缘囊状体纺锤状; 盖表菌丝平伏排列。

    • 冰岛硫化叶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的同源表达、纯化与性质

      2011, 30(6):674-679. DOI: 1000-2421(2011)06-0674-06

      摘要 (1350) HTML (0) PDF 1.80 M (2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技术从冰岛硫化叶菌(Sulfolobus islandicus)REY15A中分别扩增得到带有和不带有信号肽编码序列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S.islandicus eng),将其克隆至硫化叶菌表达载体pZC2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ZC2-eng-YS 和pZC2-eng-WS,并转化至S.islandicus E233S(△pyrEF△lacS)。重组菌株经D-阿拉伯糖诱导后,细胞破碎上清经镍离子金属鳌合亲和层析介质(Ni-NTA)柱纯化,得到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不带有信号肽的葡聚糖酶(ENG-W)分子质量为41 ku,带有信号肽的分子质量(ENG-SP)为43 ku;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前者没有酶活性,后者酶活力为103.4 U/L,最适反应温度为90℃,最适pH为4.0。耐热性试验结果表明:在90℃保温60 min后酶活力稳定在最高酶活力的40%以上。金属离子试验结果表明:Mn2+对重组酶促进作用最大,使其酶活力提高了约50%,Ca2+对其抑制作用最强,使其酶活力下降了约50%。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荷斯坦母牛OST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细胞评分的关系

      2011, 30(6):680-684. DOI: 1000-2421(2011)06-0680-05

      摘要 (1168) HTML (0) PDF 1.06 M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5对引物P1-P5,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227头荷斯坦母牛促破骨细胞因子1(osteoclast stimulating factor 1,OSTF1)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只有P3扩增的外显子7区域存在A45416G和C45436T 2个突变位点,其中A45416G突变位点导致蛋氨酸(M)变为缬氨酸(V)。经SSCP分析存在AA、AB、BB、AC和CC 5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515、0.366、0.075、0.035、0.009。用最小二乘法分析OSTF1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母牛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P3扩增产物多态位点,BB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显著低于AA、AB、AC基因型所对应的值(均为P<0.05);AA、AB、AC之间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BB基因型为乳房炎抗性基因型。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中,OSTF1基因BB基因型可作为改良奶牛乳房炎抗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 >园艺.林学
    • 藤茶的显微结构观察

      2011, 30(6):685-690. DOI: 1000-2421(2011)06-0685-06

      摘要 (2362) HTML (0) PDF 13.68 M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的来源于江西定南、湖南茶陵、湖北恩施的三地藤茶的根、茎、叶、花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三地藤茶根、茎横切面结构差别不很明显,在皮层中的部分薄壁细胞内都含草酸钙簇晶,湖北和江西藤茶茎的表皮细胞上有非腺毛。在叶的叶肉组织和中脉附近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簇晶或针晶,江西藤茶叶下表面有稀少的非腺毛,叶片下表面角质层纹理都呈密集波状线条,但纹理特征存在差异,叶下表面气孔都呈椭圆形,保卫细胞接近气孔边缘的弧形条纹数,气孔的密度、长度和开度存在差异;三地材料叶上表面沿主脉生长有密集单细胞非腺毛,非腺毛的密度和形状明显不同,叶上表面纹饰简单,但各不相同,江西藤茶叶上表面纹饰有不连续的颗粒状、片状蜡质;湖南藤茶叶上表面有一些细条纹;湖北藤茶叶的上表面比较光滑。三地藤茶花药的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大小略有差异。湖北、江西藤茶的花粉近圆球形,而湖南藤茶的花粉呈圆球形,相对最大。藤茶的基本显微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不同提示产地不同的藤茶材料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差异。

    • >植物保护
    • 太白雏蝗雌性的记述 (直翅目: 蝗总科)

      2011, 30(6):691-692. DOI: 1000-2421(2011)06-0691-02

      摘要 (1235) HTML (0) PDF 1.91 M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省子午岭地区,采到直翅目Orthoptera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的太白雏蝗Chorthippus taibaieasis Zheng et al 雌性。 这是太白雏蝗雌性的首次发现。昆虫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 腐烂茎线虫热激蛋白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1, 30(6):693-700. DOI: 1000-2421(2011)06-0693-08

      摘要 (1241) HTML (0) PDF 4.30 M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激蛋白9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90 genes,hsp90s)是与生物发育、生物防御反应以及生物抗环境胁迫等相关的多功能基因。本试验以RT-PCR 结合RACE 方法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中克隆出 1 个hsp90,命名为Dd-hsp90-1,基因登录号为HQ901595。Dd-hsp90-1cDNA 全长序列含有1个 2 160 bp 的开放性阅读框(ORF),编码 719 个氨基酸残基,其5′末端和3′末端分别含有 70 bp 和 117 bp 的非编码区(UTR)。Dd-hsp90-1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序列包含9个内含子,且各内含子两端剪接位点序列遵守GT/AG 规则。Dd-hsp90-1 基因的推定蛋白Dd-HSP90-1分子质量约为 82.79 ku。该基因为单拷贝基因,并且与其他热激蛋白 90 基因高度同源。Dd-HSP90-1具有热激蛋白90家族保守的序列和基系。此外,该基因还具有胞质型热激蛋白90的5个特征序列和特异MEEVD基系, 这表明Dd-hsp90-1 为胞质型热激蛋白90。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Dd-hsp90-1与松材线虫热激蛋白90基因(GenBank 登录号ACY01918)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到86.65%。同时,热激蛋白90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也体现了植物寄生线虫之间的取食行为差异。

    • 花生黑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2011, 30(6):701-706. DOI: 1000-2421(2011)06-0701-06

      摘要 (1283) HTML (0) PDF 920.90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花生黑腐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V-8汁(V8)、酵母蛋白胨葡萄糖(YPDA)、燕麦琼脂(OMA)和合成真菌(SF)等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以燕麦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而V8汁培养基(V8)比较适宜微小菌核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和子囊壳的形成; 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淀粉等碳源进行生长,其中葡萄糖、乳糖和淀粉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微小菌核形成,但这些碳源均不适宜分生孢子和子囊壳的产生; 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硝酸钠、尿素、硫酸铵、酵母粉和蛋白胨等氮源,其中硝酸钠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微小菌核形成,尿素最适宜分生孢子的形成,而子囊壳则仅仅在以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少量产生; 花生黑腐病菌在10~30 ℃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但菌丝生长和产孢都以25~30 ℃最适宜; 光照时间对花生黑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 花生黑腐病菌在pH值4.0~10.0时均能生长,但以中性偏酸比较适宜。

    • 香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2011, 30(6):707-711. DOI: 1000-2421(2011)06-0707-05

      摘要 (1290) HTML (0) PDF 1.09 M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能够特异性结合并抑制真菌侵染所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本试验以健康香蕉幼苗植株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PM10膜超滤浓缩、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层析等步骤,纯化获得一种PGIP,SDS-PAGE确定其分子质量为38.2 ku。该PGIP的活性对温度敏感,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oc4)PG酶活性的抑制高于对Aspergillus niger PG酶活性的抑制,表明其对不同PG酶的抑制具有选择性。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对柑橘采后绿霉病的抑制效果

      2011, 30(6):712-716. DOI: 1000-2421(2011)06-0712-05

      摘要 (1236) HTML (0) PDF 941.22 K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活体(in vivo)和离体(in vitro)试验,研究拮抗酵母菌株Kluyveromyces marxianus与不同浓度钼酸铵混合使用对柑橘采后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的防治效果,以及钼酸铵对K.marxianus菌株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钼酸铵对K.marxianus的生长和繁殖没有不利影响;钼酸铵对酵母菌在柑橘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和繁殖有刺激作用;当K.marxianus与浓度为1 mmol/L 钼酸铵混合使用时对控制柑橘果实绿霉病的效果最好,3和6 d的发病率分别为28.33%和60.00%,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93.33%和100%的发病率,表明K.marxianus与钼酸铵混合使用在控制柑橘绿霉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资源与环境
    • 稻草覆盖措施对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2011, 30(6):717-721. DOI: 1000-2421(2011)06-0717-05

      摘要 (1188) HTML (0) PDF 977.72 K (2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覆盖和好气培养的方式,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稻草覆盖对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施氮条件下,20和30℃时稻草覆盖均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减少;40℃时短期覆盖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低于不覆盖,长期覆盖后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大于不覆盖。随着温度的升高,覆盖处理氮素净矿化量与不覆盖差异减小甚至消失。土壤含水量升高,覆盖处理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较不覆盖更低。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减少了土壤中无机态氮含量,减缓了土壤有机态氮向无机态氮的转化速率,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损失,但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稻草覆盖应与氮肥配合使用,以满足作物需求。

    • 鄂东地区油菜施钾效果及其适宜用量

      2011, 30(6):722-726. DOI: 1000-2421(2011)06-0722-05

      摘要 (1625) HTML (0) PDF 897.83 K (2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2009年度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华双4号为试验对象,开展油菜不同钾肥用量大田试验,探讨钾肥施用对鄂东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与累积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建立肥效模型确定油菜的钾肥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钾有效促进油菜苗期的生长发育,利于安全越冬,并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钾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时,油菜的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钾素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 410 kg/hm2、2 791 kg/hm2和235.7 kg/hm2,施钾纯收益为1 967元/hm2。结合肥效模型及油菜施钾效果,确定在该试验条件下油菜钾肥推荐施用量为160 kg/hm2。

    • 生物质灰渣与化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2011, 30(6):727-733. DOI: 1000-2421(2011)06-0727-07

      摘要 (1570) HTML (0) PDF 560.03 K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土培和盆栽试验研究生物质灰渣与土壤混合培养后对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及对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灰渣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增加,尤其是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显著;随灰渣施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升高,平均增幅7.78%,趋于中性;在肥料用量低时,灰渣施用量的增加更有利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提高,最大增幅可达4.2倍;肥料施用量的变化对油菜吸收磷的影响不大,但随着灰渣施用量的增加,油菜全磷含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中等用量的肥料水平下,灰渣增强油菜植株吸收钾的能力,油菜全钾含量最大增幅达44.43%;在高用量肥料处理下,灰渣不影响植株吸收钾量;灰渣的施入可改变油菜钾与钙、镁之间拮抗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灰渣用量的增加,植株钙、镁吸收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生物质灰渣能达到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灰渣与化肥的配施,能促进土壤—植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转化迁移和油菜苗期的生长。

    •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2011, 30(6):734-739. DOI: 1000-2421(2011)06-0734-06

      摘要 (1123) HTML (0) PDF 913.90 K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杨树林地、园地、旱地(包括棉花地、甘蔗地及玉米地)、水田、荒地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Cu、Zn、Mn、Pb、Cd、As、Hg)的分布、污染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25 cm土层中Cu、Zn、Pb、As和Hg含量以9 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Mn、Cd含量分别以2 a杨树人工林地和水田最高;25~50 cm土层中Cu、Mn、Hg含量以2 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Zn、As含量以水田最高,Pb、Cd含量分别以甘蔗地、4 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4 a和6 a杨树人工林地、甘蔗地、水田土壤已受到Cd污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综合污染指数以水田最高,荒地最低;主成分分析及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 基本农田易侵占区域的划定

      2011, 30(6):740-745. DOI: 1000-2421(2011)06-0740-06

      摘要 (1291) HTML (0) PDF 892.82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位置上对基本农田的影响,以谷城县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2006-2009年3 a间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村庄、建制镇、农村道路和公路)在空间位置上对基本农田的影响,进行基本农田易侵占因子和易侵占区域等级的划分,并利用基本农田变化百分比和变化率对划分结果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基本农田的影响因子可以划分为2个等级,易侵占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同年份的基本农田易侵占区域面积在同一等级中维持稳定,并且基本农田的侵占情况随等级类别的增强而增强。

    • 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011, 30(6):746-752. DOI: 1000-2421(2011)06-0746-07

      摘要 (1480) HTML (0) PDF 3.98 M (2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近50 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熟品种,以提高水稻单产;双季稻种植范围可以适当向北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推移,以提高水稻总产。

    • >水产养殖
    • 草鱼GSTR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的SNPs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11, 30(6):753-758. DOI: 1000-2421(2011)06-0753-06

      摘要 (1035) HTML (0) PDF 1.33 M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草鱼EST数据库中的rho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预计存在的SNP位点。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和PCR-RFLP法,在珠江水系草鱼养殖群体中筛选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外显子1和外显子2上,为C-T突变,且属于同义突变,统计了多态位点在群体中的分布:C+129T位点CC型占0.69%,TC型占8.75%,TT型占80.56%;C+192T位点CC型占25.4%,TC型占48.6%,TT型占26.1%。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将SNPs与草鱼6个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129T位点TT型个体6个生长性状均值比TC型高(P>0.05);C+192T位点TT型个体体质量均值高于TC型和CC型个体(P<0.05)。双倍型关联分析表明D1型个体的体质量均值明显高于D3型和D6型(P<0.05),因而可以考虑将GSTR基因作为影响草鱼体质量等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应用于草鱼分子辅助育种。

    • 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1, 30(6):759-763. DOI: 1000-2421(2011)06-0759-05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49 M (2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GenBank中登录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毒力基因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GCAT)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双重PCR反应体系优化,PCR产物的测序鉴定和特异性试验,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此方法对5株嗜水气单胞菌、7株其他不同种的气单胞菌和5株非气单胞菌属菌株进行双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在GCAT基因的扩增区都能得到有效扩增,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能同时在16S rRNA基因扩增区得到有效扩增,而非气单胞菌属的菌株,在此两扩增区都为阴性,表明此检测方法可靠且可行。

    • 4种中药三联用对鳗鲡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2011, 30(6):764-767. DOI: 1000-2421(2011)06-0764-04

      摘要 (1116) HTML (0) PDF 875.67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超微粉碎法将虎杖、石榴皮、大黄以及五倍子4种中药进行加工处理至粒径为5~10 μm后,组成4个三联用的中药复方,针对近年来从福建各地养殖场病鳗中常检测到的9株致病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抑菌最低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虎杖、石榴皮、大黄和五倍子组合的4个中药复方对9株养殖鳗鲡主要致病菌均有一定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协同效应因子FIC范围在0.38~0.76。其中,联用效果最好的是复方1,所联用的3种中药对9株致病菌均具有显著协同抗菌效应,FIC≤0.5。每个复方的联用3种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均比单用浓度降低了79% 以上,不但可大大降低用药量,而且用药成本比单用节省47%以上。

    • 永定河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2011, 30(6):768-774. DOI: 1000-2421(2011)06-0768-07

      摘要 (1196) HTML (0) PDF 1.13 M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河流域永定河、滦河水系的34个站点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分析。结果发现:永定河水系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均以原生动物为主,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36.84%、45.07%;轮虫次之,分别为31.58%、39.44%;枝角类较少,分别为21.05%、8.45%;桡足类种类最少,分别为10.53%、7.04%。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永定河中下游及永定新河为中度污染,桑干河、洋河及永定河上游段为严重污染;滦河下游及青龙河为中度污染,滦河中上游及武烈河为严重污染。采用SAS软件对2个水系34个站点的浮游动物四大类的数量和生物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永定河与滦河各被聚成2类,其中永定河中下游的各站点均为中度污染,支流桑干河、洋河及永定河上游的各站点均为严重污染;滦河下游及其支流青龙河的各站点均为中度污染,滦河中上游及武烈河的各站点均为严重污染。使用SPSS软件对永定河、滦河浮游动物四大类的数量和生物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选取2个主成分产生二维交互式散点图,结果与聚类图基本吻合。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变量播种机构的设计

      2011, 30(6):775-779. DOI: 1000-2421(2011)06-0775-05

      摘要 (1213) HTML (0) PDF 1.50 M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不同种植条件和播期所对应的直播油菜播种密度的不同要求,根据切换齿轮啮合关系可改变排种器输入轴转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适用于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的变量播种机构; 介绍了具有4级播种密度调节功能的变量播种机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 分析确定了该机构的主要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同时运用有限元开展的模态分析显示输出齿轮轴刚性足够。台架试验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和同等条件下, 未安装变量播种机构时排种量与安装变量播种机构时排种量之间的误差率低于7%,该变量播种机构能满足油菜变量播种的要求。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论点摘编
    • 柑橘体细胞胞质遗传及叶绿体SSR引物开发

      2011, 30(6):780-783.

      摘要 (1146) HTML (0) PDF 876.07 K (3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8个组合的柑橘体细胞杂种(或胞质杂种)为试验材料,综合应用RFLP、CAPS和cp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杂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试验技术体系进行了完善与拓展,开发了柑橘叶绿体SSR标记;并对柑橘愈伤组织长期继代保存过程中胞质基因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完善了柑橘类作物的DNA提取方法。发现在DNA提取过程中高浓度NaCl结合水饱和乙醚处理能有效去除多糖,获得高纯度的DNA样品。用此方法能获得衰老、萎蔫或霜冻柑橘叶片的高质量DNA样品。在其他30余种热带、亚热带果树作物中试验也同样有效,证明该方法对这些富含蜡质层和多糖的作物普遍适用。2.对4个属间组合的体细胞杂种和3个种间组合的胞质杂种(或体细胞杂种)的5个叶绿体区域和3个线粒体区域进行了CAPS分析。4个属间体细胞杂种组合检测到了线粒体多态性位点;而在3个属间组合和2个种间组合中检测到了叶绿体多态性位点。所有杂种的线粒体多态性位点与悬浮系亲本一致,叶绿体与叶肉亲本或悬浮系亲本一致。3.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38个组合的杂种DNA进行酶切,并与12个线粒体探针随机组合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柑橘体细胞杂种线粒体的来源偏向于悬浮系亲本,且普遍发生遗传重组;杂种线粒体的遗传组成受核背景的影响,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较二倍体胞质杂种的线粒体的遗传组成更为复杂;双亲共有的线粒体区域很容易传递给杂种后代。另外,线粒体的传递能力与亲本的基因型有关,在起源与进化中越古老的品种,将其线粒体传递给后代的能力越强。4.对伏令夏橙 + 宁波金柑的体细胞杂种在1 a中按月连续采样,进行RFLP分析结合田间观察,发现线粒体DNA的丢失会导致植株的枯死,表明体细胞杂种的生长异常与线粒体遗传不稳定性有关。5.综合RFLP和CAPS分析结果,38个组合中仅有14个组合检测到了叶绿体多态性,整体上呈现随机分离的趋势。现有的标记无法完成对其余组合叶绿体来源的分析,必须寻求新的叶绿体标记方法。6.开展了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RT-PCR分析。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Northern杂交分析,发现体细胞杂种线粒体表达量高于融合亲本,而胞质杂种与亲本之间无明显差异。7.根据黑松(Pinus thunbergii)、水稻(Oryza sativa)、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3对引物,对柑橘类作物的总DNA进行扩增,经过筛选得到了14对能特异扩增的引物,分别命名为SPCC1-SPCC14。随即开展了以下研究:1)选用34份柑橘及近缘属材料进行扩增,检测到等位位点的数目为1~8个,平均位点数为3.54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35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份材料聚为7类:枸橼类、来檬类、柚类、宜昌橙类、金柑类、枳类和宽皮柑橘类。2)对SPCC1的17个片段和SPCC11的21个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与烟草和拟南芥中引物原始模体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所有特异性扩增片段均来源于叶绿体基因组,SSR是多态性产生的直接原因。3)根据引物归类结果选择合适引物,对柑橘体细胞杂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所有组合都检测到多态性,进一步证实了柑橘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叶绿体的随机分离,并且在金诺橘 + 锦橙,朋娜脐橙 + 枸头橙等组合中检测到叶绿体呈1∶1的分离。4)应用这些引物对31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的64份样品进行了初步筛选,得到了1批通用性很强的叶绿体SSR引物,能在柑橘类、柿类,香蕉类、番石榴类、番木瓜类、葡萄类等作物的近缘属或种间检测到多态性,为这些作物开展叶绿体SSR标记提供了新方法。8.选取23份愈伤组织材料,以对应的田间叶片作对照,对他们在长期继代保存过程中线粒体和叶绿体(质体)基因组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的RFLP分析、组织切片观察、cpSSR分析及线粒体向核基因组转移等研究。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在保存过程中线粒体变异的几率很小,但线粒体DNA含量普遍增加,而叶绿体(质体)基因组DNA含量无明显变化。2)cpSSR分析发现,引物对SPCC4在愈伤组织中检测到比叶片多了1条谱带,Southern杂交和序列测定均表明,该谱带为特异扩增产物,说明愈伤组织中质体基因组普遍存在短核苷酸序列插入现象。3)用线粒体探针与核基因组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表明愈伤组织中线粒体基因可能存在向核基因组转移的现象。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对称融合研究

      2011, 30(6):784-786.

      摘要 (1087) HTML (0) PDF 852.35 K (2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增加棉花基因库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棉花改良计划正在转向于多种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利用。丰富的棉花野生种(Gossypium spp.)是栽培棉遗传改良重要的种质资源和更新资源,并成为宝贵的遗传资源库,野生棉研究利用对栽培棉的遗传改良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及潜在的应用价值。由于野生种和栽培种亲缘关系较远,杂交往往很难成功,或者F1代没有育性,或者育性很低。寻求把野生棉的有益基因转入到栽培种中去的途径对于栽培棉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棉花的种质资源创新是一条有效途径,笔者拟通过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创造新的棉花种质。本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野生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陆地棉和野生棉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栽培棉种和野生棉的原生质体对称融合及杂种植株再生。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影响野生棉愈伤组织诱导、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首次从野生棉获得体细胞再生植株,并将建立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其他野生种获得成功。从9个野生棉种中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从G.davidsonii,G.klotzschianum, G.raimondii 和G.stocksii 愈伤组织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得到正常的再生植株。从G.aridum 也可以得到形态不正常的再生植株。G.anomalum,G.africanum,G.thurberi和G.bickii 的愈伤组织仍处于非胚性状态。详细地研究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保存、促进体细胞胚成熟和植株再生与移栽的方法和途径,基本建立起一套适合野生棉体细胞培养操作程序。其中2,4-D/KT对所有供试棉种愈伤组织诱导都很有效;不同激素组合、糖源、悬浮培养、环境胁迫等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成熟、萌发和植株再生;野生棉的胚性愈伤组织在含有IBA 0.984 μmol/L,KT 0.232 μmol/L的MSB固体培养基上保存4 a以上,仍然具有分化能力,这样就可以提供大量的试验材料。2.详细分析了影响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因素,打破了仅能从陆地棉胚性悬浮系分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局面;将建立的技术应用于野生棉原生质体培养,首次实现了从野生棉种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重点分析了原生质体分离的酶液组合,培养密度和激素组合等因素对原生质体持续分离、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系。从2个陆地棉品系(Coker 201和YZ1)的多个不同外植体(胚性细胞悬浮系、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幼胚、下胚轴、幼根和叶片)分离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其中Coker 201的6个外植体来源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得到再生植株,但是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的植板率差异显著。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体的植板率为10%,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幼胚分离的原生质体的植板率为6%,下胚轴、幼根和叶片分离的原生质体的植板率不到2%。从YZ1的胚性细胞悬浮系、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幼胚分离的原生质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植板率比Coker 201相同来源的低1%~2%。从野生棉G.klotzschianum 的体细胞幼胚和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得到再生植株,植板率为6%~8%,RAPD分子标记扩增结果分析表明,这些再生植株具有遗传同质性。3.首次通过细胞融合获得棉花种间体细胞杂种,为棉花新种质创造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途径。本研究中开展了8个组合的原生质体在电场介导的融合。Coker 201+G.klotzschianum,Coker 201+G.davidsonii,Coker 201+G.bickii,Coker 201+G.stockii这4个组合再生出形态上介于融合双亲之间、偏向于野生棉亲本的植株。细胞学和细胞流式仪检测表明,再生植株是六倍体或近六倍体的非整倍体,为体细胞杂种。RAPD和其他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检测的大多数再生植株扩增带型含有双亲之和。Coker 201+G.klotzschianum, Coker 201+G.davidsonii 这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可以在温室里开花,而在室外比较困难;Coker 201+G.bickii,Coker 201+G.stockii 在室外的秋季和冬季的温室里开花结铃。这些组合的育性比较高,可能与光周期反应有关。同时,得到G.arboreum+G.stockii的杂种愈伤组织,这种愈伤组织分化困难。4.从野生棉的体细胞培养、胚胎发生,野生棉原生质体培养和野生棉和栽培种体细胞杂种再生3个方面研究了促进有关野生棉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得到再生植株的多个影响因子,以提高野生棉再生频率,扩大野生棉种再生范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