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方式:
    2025,44(2):1-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1
    摘要:
    水产养殖业数字化是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数字化发展尚在探索阶段,亟待典型模式学习和国际经验总结的现实,本文以当前数字化技术与水产养殖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内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典型案例,剖析我国水产养殖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瓶颈,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探索我国水产养殖业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要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大对水产养殖业数据收集及利用的投资和管理,支持水产养殖业数字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提高养殖户在水产养殖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参与度,强化水产养殖业数字化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025,44(2):9-1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2
    摘要:
    针对猪只体尺测量过程中普通彩色图像易受到环境光线影响、深度图像易产生空洞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红外图像的非接触式猪只体尺测方法。该方法使用红外图像提取猪只前景图像,基于椭圆拟合法和投影差分法分割猪只头尾部,采用凸包分析法和对称性检验法筛选猪只理想姿态。同时,利用双目图像获得猪只深度信息,使用单应性矩阵联系红外与双目图像的位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猪只体尺测量方法。结果显示:基于红外图像提取出的猪只轮廓清晰且平滑;理想姿态筛选算法精确度为94.0%;体长、体宽、臀宽、体高和臀高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8%、3.26%、3.20%、1.92%和2.27%,平均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2.49%,平均绝对误差为1.42 cm。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满足猪只体尺测量的精度要求,为猪只体尺的连续、自动测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44(2):17-2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3
    摘要:
    为解决因猪场复杂环境、猪只动态生长及体型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猪只精确分割难题,以种猪性能测定过程中动态采食和生长过程的猪只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包括234个视频序列的猪只视频数据集,提出基于XMem-SimAM的半监督猪只视频分割方法。通过引入SimAM注意力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提升模型在不同尺度下对时序信息的提取能力,捕捉猪只动态移动的时序特征;利用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强化模型对时序语义特征的权重提取;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和上采样模块,充分利用视频序列中的时序关联信息,从细粒度层面提高视频中猪只分割精度。经过测试对比,XMem-SimAM模型在猪只视频数据集上的区域相似度Jaccard、轮廓准确度F、平均度量J&F和Dice系数分别达到96.9、95.8、98.0和98.0,优于MiVOS、STCN、DEVA、XMem++等视频对象分割方法,显示出卓越的分割性能;在推理阶段,处理速度达到58.5 帧/s,内存消耗为795 MB,实现了处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的良好平衡。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猪场复杂环境下动态生长猪只的视频分割。
    2025,44(2):29-3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4
    摘要:
    针对规模化养猪场哺乳仔猪哺育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规模化养猪场产房单元的恒温循环式仔猪自动补奶系统,实现奶液制备、循环饲喂、自动清洗等功能。阐述补奶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开展搅拌罐、搅拌器、循环管道、输送泵、辅助加热器等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和理论分析;开发以西门子S7-200 SMART为核心处理器的补奶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继电器等对奶液流动状态进行控制,通过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对奶液物理参数进行监测,使用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试制样机并进行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搅拌制备的奶液均匀性总平均变异系数为0.435%,管道压力分布在26.0~65.2 kPa,所有补奶碗均可在6.1 s内充满奶液,奶液温度控制在40~42 ℃。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产房单元仔猪自动补奶装置奶液均匀性较好,压力分布合理,奶液温度符合仔猪补奶要求,满足产房单元仔猪自动补奶的生产需求。
    2025,44(2):39-4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5
    摘要:
    为解决安格斯牛独特的黑色毛发导致其面部特征区分困难的问题,采用基于YOLOv8n的改进方法,实现圈养环境中的安格斯牛准确、非接触式的面部识别。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200头安格斯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11 000张面部图像的数据集;其次,引入创新的增强感受野特征融合模块,该模块增强了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再次,设计了新型轻量化检测头LPCDH,用于安格斯牛的面部特征识别;最后,采用组泰勒剪枝方法,通过估计神经元的重要性剪除不重要的神经元,从而减少计算成本和内存占用,提升模型的部署效率。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2.6%。与常用的SSD、YOLOv5n、YOLOv8s、YOLOv8m、YOLOv9t、YOLOv10n、RT-Detr和Mamba-YOLO模型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1.5、3.8、1.8、1.9、5.1、3.9、3.7和2.4百分点。与原始YOLOv8n模型相比,所设计模型在4折交叉验证中的准确率平均提高了3.1百分点。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内存消耗和计算需求方面实现了轻量化,特别适合在移动端和实际应用中的实时识别,可显著提高安格斯牛面部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2025,44(2):49-6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6
    摘要:
    为优化秋季纵向通风模式下的密闭式笼养蛋鸡舍热环境,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当前蛋鸡舍的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及空气流速场分布状况,对数值模型进行准确度验证,并通过17组正交仿真试验求解通风设备参数(前山墙隧道进气口导流板夹角θ1、侧墙隧道进气口夹角θ2、末端单个负压风机的通风量Q)处于3个不同水平时鸡笼区域的平均温度-湿度-风速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velocity index,THVI)及变异系数CVTHVI(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VI)。结果显示:笼间通道设置的24个验证点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8%、0.52%、4.62%,数值模型准确度较高;而通风设备参数θ1θ2Q分别取值10°、90°、42 000 m3/h时,鸡笼区域气流场平均THVI和变异系数CVTHVI分别为25.65和1.64%,相较原通风方案分别下降1.61%和23.93%,有利于提升蛋鸡舍鸡笼区域的热环境适宜度及均衡性。
    2025,44(2):62-7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7
    摘要:
    为解决层叠式笼养鸭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清粪带跑偏问题,设计了一种清粪带动态纠偏系统,由跑偏检测装置、纠偏执行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首先,通过布置在清粪带两侧的6个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清粪带的运行状态,当清粪带跑偏时,其侧边会推动跑偏检测装置中的防跑偏器,使跑偏一侧的3个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间接推断出清粪带的跑偏方向及偏移量,当STM32单片机根据采集的各传感器数据判定清粪带跑偏时,会自动控制两侧步进电机运动,从而调节滚筒两端沿滑轨前后移动实现纠偏。同时引入了Fuzzy-PID控制算法,通过位移传感器进行反馈实现闭环控制,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试验结果显示,整体纠偏成功率为85%,平均偏差值17 mm,平均相对偏差16%。结果表明,该清粪带动态纠偏系统基本满足层叠式笼养鸭养殖场对清粪带自动化纠偏的要求,极大地减轻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44(2):73-8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8
    摘要:
    为提高鱼类体表病理识别精确度及识别效率,解决当前识别过程中对人工依赖严重且识别准确性低等问题,根据4种发病率高且对鱼类危害大的鱼病构建鱼类体表病理数据集,基于Resnet-18模型进行改进优化,融合空间注意力和SE通道注意力双重注意力机制构建出高识别精度的DBA_Resnet-18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鱼病实时智能识别可视化系统。改进后模型将SE通道注意力模块添加在网络中部,在网络尾部引入了空间注意力机制。测试结果显示,DBA_Resnet-18模型对鱼类体表病理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6.75%,相比于常见的模型Resnet-18、Resnet-34、Resnet-50、Resnet-101、Swin Transformer、VGG-16、VGG-19和AlexNet分别高出1.71、2.12、2.37、2.83、2.51、2.23、2.50和3.53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及鱼病智能识别可视化系统能够对不同鱼类体表病理进行快速、精确的分类识别,实现了鱼病识别系统的智能化,可用于实际环境中诊断鱼类体表病理类型。
    2025,44(2):83-9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09
    摘要:
    针对在鱼体病害检测中病害形状不规则、纹理不清晰以及病斑分散导致难以定位真实病害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通道分层协同的CEH-YOLOv8鱼体病害检测方法。首先,提出一种双通道特征提取网络,增强模型对不规则以及不清晰纹理病斑的提取能力。然后,提出一种高效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ECSA),提升模型对分布式目标的识别能力。同时为强化改进后的主干网络,提出一种分层协同的特征金字塔网络(HBFPN),对主干网络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分层次特征融合,增强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试验结果显示,CEH-YOLOv8 网络对鱼体病害的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和mAP分别达到83.2%、72.5%和76.2%,相比于SOTA方法YOLOv10提升了6.9、11.6和11.9百分点,相比原模型提高4.3、6.9和6百分点,单帧图像推理时间为9.1 ms。以上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8网络可以精准筛选出带病鱼体,可用于提早发现渔业病害以减少经济损失。
    2025,44(2):94-10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0
    摘要:
    为实现溜管内颗粒物料质量流量的在线自动测量,根据颗粒物料与空气介电特性的差异,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容法的溜管式颗粒物料质量流量计。该装置以STM32单片机、电容数字转换芯片AD7746和以MT8816为核心芯片的极板转换电路搭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八极板组合旋转激励传感器电容信号的有效获取。搭建质量流量计试验台架,以玉米、小麦和颗粒配合饲料为试验材料,标定质量流量与累计电容值之间的关系,构建3种颗粒物料的质量流量预测模型,其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 4、0.993 9、0.987 9。溜管式质量流量计精度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溜管倾角分别为15°、25°、35°、45°、55°,玉米(小麦)质量分别为30、50、70 kg,颗粒配合饲料质量分别为30、50、65 kg时,玉米、小麦和颗粒配合饲料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3.11%、3.76%和3.75%。研究结果表明,将电容法应用于溜管输送颗粒物料过程的质量流量在线测量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颗粒物料质量流量的在线自动测量。
    2025,44(2):105-11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1
    摘要:
    针对目前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生产饲料原料入仓环节人工识别粉碎程度、颜色和形状相近的入仓原料时存在种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ShuffleNetV2,提出一种识别精度更高、计算复杂度更小且适用于饲料原料图像种类识别的ShuffleNetV2-EH轻量化模型。首先在ShuffleNetV2网络模型结构中引入注意力机制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根据输入自适应调整通道权重,提升网络模型对饲料原料图像重要特征的感知能力;其次将ReLU替换为HardSwish激活函数,在不增加额外的权重和偏置参数的前提下,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后在保证模型识别精度的基础上,对ShuffleNetV2网络模型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模型的参数量以及计算量。结果显示,ShuffleNetV2-EH模型在8种饲料原料图像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99.13%,与原ShuffleNetV2模型相比提升1.38百分点,其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提升1.45、1.63和1.62百分点,模型参数量和浮点运算量较之前分别减少352 092个和45.27×106;且综合性能优于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VggNet16、GoogLeNet和ResNet18。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huffleNetV2模型较好地平衡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和识别精度,为入仓环节的饲料原料在线识别提供了算法基础。
    2025,44(2):116-12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2
    摘要:
    为监督和规范牦牛奶生产和销售,对牦牛奶中奶牛奶的掺假比例进行定量预测,研发新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检测牦牛奶中掺加奶牛奶的预测模型,以76份纯牦牛奶、76份掺加10%奶牛奶的牦牛奶、76份掺加25%奶牛奶的牦牛奶、76份掺加50%奶牛奶的牦牛奶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光谱预处理算法、6种定性和12种定量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鉴别纯牦牛奶和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的二分类定性模型和预测掺加奶牛奶比例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基于支持向量机建模算法、无预处理光谱建立的鉴定纯牦牛奶和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的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验证集AUC为0.95,准确性0.84,灵敏度0.93,特异性0.87,可用于纯奶和掺假奶的鉴定。利用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建模算法和一阶导数光谱预处理算法建立了预测牦牛奶中奶牛奶掺加比例的最佳定量模型,该模型RP2=0.88,RMSEV=6.57%,RPD=2.89%。结果表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有效地鉴定出掺加奶牛奶的牦牛奶,并可检测出掺假的比例。
    2025,44(2):125-13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3
    摘要:
    为建立一种可以快速、批量、高效检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方法,采集501份来自西北、华北和华中主要产奶地区的健康中国荷斯坦牛牛奶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样本中β-乳球蛋白的含量,并同步测定和收集牛奶样本中红外光谱数据(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以MIRS为预测变量,β-乳球蛋白含量为因变量,将12种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连续2次的随机组合,并手动选取特征波段,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作为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牛奶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的RC2RP2分别为0.812 9、0.768 8,均方根误差RMSEC和RMSEP分别为0.476 2、0.524 9 g/L,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2.076 6,达到畜禽生产性能的测定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MIRS建立模型预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含量。
    2025,44(2):134-14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4
    摘要:
    为解决人工手动分割与半自动分割的精度及效率问题以及通用分割模型在面对各种噪声干扰时的表现不足,提出改进Mask-Scoring R-CNN的实例分割模型,实现对肌纤维细胞的高效分割。在Mask-Scoring R-CNN模型中引入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并对其进行改进,强化模型对特征信息的提取与表达,从而提升分割效果与模型在肌纤维分割任务中的泛化能力。改进Mask-Scoring R-CNN模型在103张测试集的测试结果显示,表型数据测定值的均方根误差均比原模型更小,肌纤维总数均方根误差从2.08降至1.26,面积均方根误差从212.21 μm2降低至181.36 μm2,平均直径均方根误差从2.87 μm降低至1.47 μm。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应对含噪声的肌纤维图像,在常见的噪声环境下依然能够准确分割出每个肌纤维。
    2025,44(2):145-15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5
    摘要:
    弱筋小麦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随着国内饼干等食品消费量持续增长,弱筋小麦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近年来,我国弱筋小麦进口量居高不下,提升国内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势在必行。为提升我国弱筋小麦的竞争力、推动弱筋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内弱筋小麦优势产区分布和区域内科研单位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弱筋小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优质品种不足、评价体系不健全、弱筋品质不佳、栽培技术待优化、配套栽培技术广适性不足和进口依赖性等产业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基础研究,选育优良品种,并推动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此,提出加强弱筋小麦产业的基础研究,优化品种选育流程,创新栽培技术,并加快产业化应用的步伐。
    2025,44(2):158-16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6
    摘要:
    为挖掘玉米抗盐代谢胁迫调控关键基因,克隆玉米DIR基因家族成员ZmDIR11(Zm00001d012432),对其基因及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在玉米B73-EMS突变体中探索ZmDIR11参与耐盐胁迫的调控模式。结果显示,ZmDIR11编码包含Dirigent结构域的多肽,其启动子区域ARE、MYB、MYC、STRE、LTR、MBS结构元件均与非生物胁迫调控相关。ZmDIR11在玉米根系中优势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中。在盐胁迫处理后突变体玉米植株生长势及物质积累显著低于野生型B73材料,且氧化代谢调控路径、脯氨酸积累、叶绿素合成、木脂素积累、Na+/K+转运通路被抑制,相关代谢指标显著低于野生型B73材料。结果表明,ZmDIR11在玉米中正向调控玉米抗盐代谢通路,突变后降低了玉米的耐盐性。
    2025,44(2):170-17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7
    摘要:
    为确定雪茄烟适宜的硫肥用量,以茄芯品种楚雪14(CX-14)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硫肥用量(0、60、120和180 kg /hm2)对雪茄烟生长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硫肥相比,硫肥施用可提高生育期雪茄烟株高、最大叶宽、叶长、有效叶片数和SPAD值,提高产量和上等烟率从而提高产值,其中120 kg/hm2硫处理产量和产值最高,60 kg/hm2硫处理上等烟率最高;硫肥施用有提高雪茄烟叶总糖、还原糖、还原糖占比和粗蛋白含量的趋势,进而有助于烟叶内在品质的提高;与不施硫相比,60 kg/hm2处理通过增加烟叶燃烧过程中的活化能,降低烟叶燃烧起始温度,减少灰分,其最大热流率温度和总热释放量分别增加10.9%和6.3%,燃烧过程中的频率因子减少43.7%,从而提升了烟叶的燃烧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雪茄烟叶适宜的硫肥用量为60 kg/hm2,过量的硫肥施用(120和180 kg/hm2)虽然能增加雪茄烟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不利于烟叶燃烧性能的提升。因此,在雪茄烟种植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硫酸钾的施用,而改用碳酸钾等钾肥替代,以减少硫肥用量过大对烟叶燃烧性能以及土壤酸化的消极影响。
    2025,44(2):177-18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8
    摘要:
    针对现有重盐碱地改良措施中工程量大与生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以渭干河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建设后集中连片形成的大面积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在冬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处理中以深翻处理脱盐率最高,为75.9%;其次是开沟打孔灌沙和打孔灌沙处理,分别为51.5%和39.4%;打孔和开沟打孔比较接近,分别为38.2%和37.4%;开沟最低,为33.9%。通过2次和3次冬灌后,在0~20 cm土层,各处理含盐量由2020年冬灌前的7.06~11.61 g/kg降到2022年冬灌后的2.00~5.91 g/kg,脱盐率为76.8%~382.5%,表明表层土壤由初始的中重度盐碱土改良为轻中度盐碱土,反映出黏土夹层对水盐运移的阻滞作用,也表明打孔灌沙措施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措施来提高盐碱地的洗盐效果与抑制返盐。
    2025,44(2):190-19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19
    摘要:
    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抗病和感病品种中水稻幼苗叶片的次生代谢物质。结果显示,渝香糯1号和浙粳优4号为高抗品种,秀水134、浙禾622、浙禾香2号、浙粳优77和浙粳优1578等5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水稻品种和感病水稻品种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5种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抗病品种的酶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总共得到18种次生代谢物,其中核糖醇、D-葡萄糖、苹果酸、2,3,4-三羟基丁酸等4种代谢物在水稻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以及同种品种接菌与不接菌处理的含量均差异显著。因此,水稻抗病品种可通过提升5种防御酶的活性与4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来抵御胡麻叶斑病的侵染。
    2025,44(2):200-21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0
    摘要:
    为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NBmelon-1的抑菌促生机制,采用三代PacBio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潜在的功能基因以及预测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等;检测抑菌促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粗提物拮抗试验明确抑菌物质的主要成分,并验证该菌促生潜力,进一步明确其生防机制。结果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NBmelon-1基因组大小为5.7 Mb,GC含量为45.68%,含有4 984个编码基因;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与诱导植物抗病性、水解酶和促进植物生长相关的基因,共预测到5个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采用酸沉淀法从NBmelon-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的粗提物对多种甜瓜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说明其中含有抑菌物质。促生潜力试验表明该菌株能够合成生长激素IAA、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并为植物提供氮元素。以上结果表明,菌株NBmelon-1是一株多功能生防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2025,44(2):212-22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1
    摘要:
    半夏病害是阻碍半夏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筛选促进半夏生长、抗病害的优良菌株,对半夏根际土壤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得到9株对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链格孢和辣椒疫霉等多种半夏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对上述菌株进行鉴定及抑菌能力测定,并研制成微生物肥料,研究该生物有机肥对半夏促生长及病害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菌株21-2抑菌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21-2对半夏5种常见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半夏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菌株21-2菌悬液对半夏病害防效为45.83%,能显著提高半夏的株高、鲜质量、球茎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将多粘类芽孢杆菌21-2与秸秆生物碳及鸡粪有机肥混合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对半夏病害的防效可达61.90%。以上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21-2菌株可应用于半夏病害防治,对半夏生长有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2025,44(2):221-22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2
    摘要:
    为了科学规范咪鲜胺和抑霉唑在柑橘果实保鲜处理中的使用,基于HPLC建立一种同时检测较高质量浓度条件下咪鲜胺和抑霉唑的方法。结果显示,在5~300 μg/mL范围内,咪鲜胺和抑霉唑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温州蜜柑采后分选线上,室温条件下咪鲜胺稳定,抑霉唑降解率高,工作6 h处理温州蜜柑15 t,咪鲜胺和抑霉唑质量浓度分别降低98.6、290.3 μg/mL。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柑橘采后处理过程中咪鲜胺和抑霉唑的质量浓度检测,有利于提高杀菌剂使用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
    2025,44(2):228-24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3
    摘要: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花器官侵染法、切-浸-芽(cut-dip-budding,CDB)递送法、依赖再生活力的活体注射递送法(regenerative activity-dependent in planta injection delivery,RAPID)、种子侵染法、发育调控基因(development regulatory,DR)辅助转化法和病毒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和基因编辑应用;总结了不依赖农杆菌的花粉管通道法、粒子轰击法和纳米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旨在为更多物种建立高效、简便、基因型不依赖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实践。
    2025,44(2):243-25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4
    摘要:
    为比较不同砧木对‘早红’脐橙果实品质和树体生长的影响,对枳砧和红橘砧以及枳砧早红靠接红橘砧(枳+红橘)3种砧穗组合的成年树及五年生幼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嫁接不同砧木‘早红’脐橙的光合作用及产物、树体长势、果实产量及品质均存在差异。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方面,枳砧>枳+红橘砧>红橘砧;在营养生长、树势及果实产量方面,株高、冠幅、枝梢长度、叶片大小及果实产量表现为红橘砧>枳+红橘砧>枳砧;在果实品质方面,枳砧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上高于其他组合,其中枳砧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组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砧木的固酸比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单果质量上,红橘砧与枳+红橘砧均大于枳砧,且枳砧在不同年份间果实大小不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红橘砧的树势较强,果实产量、单果质量高,且固酸比不逊于枳砧,总体经济效益更佳,适宜在三峡库区推广使用。
    2025,44(2):251-25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5
    摘要:
    为探明养殖场黑斑蛙大量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黑斑蛙的脑、脊及肝肾中分离纯化一株致病菌 B20200824,经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 序列测序及进化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该菌株的敏感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经鉴定,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特征与普通变形杆菌一致,16S rRNA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研究发现该菌株与普通变形杆菌有较高亲缘性,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等6种药物耐药,对多西环素、红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敏感;13种药物的 MICs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25 μg/mL,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125 μg/mL,头孢噻肟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061 25 μg/mL,该测定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普通变形杆菌可导致养殖黑斑蛙发病和死亡,在生产中可使用氟苯尼考进行防控。
    2025,44(2):258-26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6
    摘要:
    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沼泽绿蛙(Rana grylio)暴发性高死亡率疾病的病因,对病蛙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患病蛙主要病症为皮肤溃疡与四肢肿胀;剖检见肝、脾与肾肿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肝、脾、肾与肠道等组织器官发生变性、坏死与炎症反应。接种病料的鲤鱼上皮瘤细胞25 ℃培养 4 d呈典型细胞病变效应,TCID50 为104.12/0.1 mL。电镜观察到大量正六边形、对角线直径约165 nm的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对内脏组织及接种细胞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于MCP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相似性在99%以上,且属于FV3类群。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TSL210813)为蛙病毒,是本次沼泽绿蛙疫病的病因。
    2025,44(2):265-27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7
    摘要:
    针对现有链式纸钵育苗移栽机多为株距不可调的不断链移栽、无法满足大株距作物移栽需求的问题,以常规六边形截面链钵苗为试验对象,设计一种链钵育苗移栽机的取苗断链装置。在阐述取苗断链装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过程理论分析,确定关键部件结构与工作参数取值范围。搭建试验台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夹指开度、载苗滑槽倾角、栽植频率为主要试验因素,以取苗成功率、基质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关系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夹指开度52 mm、载苗滑槽倾角20°、栽植频率45 株/min时效果较优,在该参数组合下得出台架试验取苗成功率91.3%、基质损失率14.2%,土槽验证试验取苗成功率87.5%,基质损失率17.4%。
    2025,44(2):276-28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8
    摘要:
    研究移栽期荸荠茎秆的力学特性可为实现移栽的机械化提供理论基础。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鄂荠1号和大红袍荸荠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TMS-PRO质构仪进行径向压缩、剪切和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径向压缩试验时茎秆径向承受力从上往下依次增大,下部均值为4.0~4.1 N;搁置时间越长(4 h内),茎秆含水率越低,径向承受力越小;加载速率对径向承受力的影响不显著。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下部剪切力最大,均值在120~165 N,剪切强度6 MPa左右。4 h的搁置时长对剪切力的影响不显著。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上部的抗弯刚度最小,均值在1.4×10-3~1.6×10-3 N·m2,中部的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均值在290~405 MPa,下部的截面惯性矩最大,均值在33~35 mm4,且受力均明显高于上部和中部,其最大载荷的平均数值小于2 N。
    2025,44(2):284-29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29
    摘要: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喷施簕菜(Acanthopanax trifoliatus)叶面肥的可行性以及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使用极飞P20-2019款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簕菜叶面肥喷雾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考察喷施含量、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簕菜产量及叶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飞行速度和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影响显著,雾滴沉积密度与沉积量呈现极强正相关;此外,喷施含量、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簕菜产量、簕菜叶片品质的影响显著。喷施含量为推荐含量的5倍、飞行速度为1.0 m/s、作业高度为2.0 m时,雾滴沉积密度为188.212 个/cm2,雾滴沉积量为0.269 μg/cm2。此时,植保无人机喷施簕菜叶面肥施肥效果最好,相较空白对照组簕菜产量提高27.46%、簕菜叶绿素含量提高33.23%。研究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高含量簕菜叶面肥可行。
    2025,44(2):293-30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30
    摘要: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2和H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2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以及顶空H2/CO2比例、碳源种类及pH值对同型产乙酸反应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pH值有利于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2/CO2混合气体进行自养反应,当pH=5、VH2VCO2=3∶1时的V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产量最高,达到3 369.89 mg/L,乙酸占比为76.1%。当以葡萄糖与H2/CO2混合气体作为共同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会优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反应,随后开始利用H2/CO2混合气体。相关性分析表明,VFAs含量与pH值之间呈弱正相关,而与H2/CO2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表明CO2含量对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途径影响更大。此外,建立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以H2/CO2混合气体为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合成的VFAs产量(R2=0.966)。
    2025,44(2):301-310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5.02.031
    摘要:
    针对如何精准地根据先验知识预测植物间的抑制与促进相互作用问题,构建基于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异质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相互作用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由表征学习器、作用识别器和类型分类器三大模块构成。表征学习器负责提取植物间相互作用特征,作用识别器与表征学习器共同预测植物节点之间是否产生相互作用,并对类型分类器施加干扰,以最大程度地获得在不同类型相互作用间可迁移的特征。类型分类器旨在准确区分植物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以避免受到作用识别器的干扰。最后,基于三大模块之间的相互对抗关系来增强对植物间抑制与促进相互作用类型差异的鲁棒性,从而有效应对目标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预测问题。该方法在伴生植物数据集上的AUC、精确率(precision)和准确率(accuracy)的表现相较于现有的SEAL、GATNE、HeGAN、PME、SVM和RF方法中的最优方法SVM分别提高了7.74、1.61和8.62百分点,分别达到了92.00%、80.12%和86.21%。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降低目标类型差异的干扰,可以精准地预测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于优化农业生产实践。
    显示模式:
                                                                                                                   
    摘要:
    探索重度盐碱地的节水降碱培肥技术,为宁夏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旱区碱化盐土盐碱并重、淡水资源短缺、作物生长困难的实际问题,选取有机肥、玉米秸秆、糠醛渣和生物炭4种有机物料与脱硫石膏配施,以无任何改良物料的处理为对照,在宁夏惠农区通过桶栽试验开展微咸水滴灌下石膏配施有机物料对碱化盐土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石膏增加了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有效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电导率降幅为28.3%~57.9%,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但翌年春季土壤电导率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也降低。(2)在施用石膏和有机肥的基础上,配施0.56%的糠醛渣或生物炭可进一步降低土壤电导率并增加交换性钙含量,维持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不降低,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含量。(3)在施用石膏和有机肥的基础上,配施0.56%的糠醛渣在减轻次年土壤盐碱危害,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方面效果显著,可显著促进玉米株高和茎粗增加,增加玉米生物量。因糠醛渣比生物炭有更好的经济性,因此,脱硫石膏配施有机肥和糠醛渣适宜于改良碱化盐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相比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甲烷(Methane, CH?)、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 N?O)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 GHGI)以及碳固定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稻-鸭-虾模式降低了稻田CH4排放、GWP、GHGI,碳中和效应显著增加。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鸭-虾模式CH4的排放量降低了28.1%~32.1%,GWP降低了27.0%~30.7%,GHGI降低了23.0%~26.7%,碳固定增加了2089 kg/hm2~2569 kg/hm2。与稻虾种养相比,稻-鸭-虾模式的CH4排放量降低了18.6%~23.1%, GWP降低了17.9%~22.2%,GHGI下降18.7%~22.0%,碳固定增加了616 kg/hm2~1096 kg/hm2。本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虾模式可以降低稻田碳排放,提高稻田碳中和潜力,其中稻-鸭-虾大田块模式固碳减排效果最佳。
                                                                                                                   
    摘要:
    稻田种养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近些年发展迅速,全国稻田种养模式总面积已经突破4490.34万亩,并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种养模式。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稻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功能,通过田间试验,以水稻单作模式(CK)、稻-虾模式(RC)、稻-鸭-虾单元投放模式(CRCD)、稻-鸭-虾“游牧鸭”模式(NRCD)、稻-鸭-虾大田块模式(BRCD)5种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表明,与 CK 相比,稻田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增加 32.9%。5 种不同稻田模式生态系统中生态价值占总价值的 70.3%-81.0%,其中以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最高,RC、NRCD、CRCD 和 BRCD 的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 6527.48 元·hm-2、6609.40 元·hm-2、6593.01 元·hm-2 和 6519.91 元·hm-2。综合分析 13 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4 种不同稻田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稻-鸭-虾单元投放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为14.05 万元·hm-2。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种养模式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及模式优化提供参考与依据。
                                                                                                                   
    摘要:
    针对农业环境中杂草与作物幼苗的识别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MobileViT模型的轻量化方法旨在提高识别的精度和实时性。本研究对MobileViT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引入SimAM注意力机制,其无参数和基于能量函数的设计,使得它在保持轻量级的同时,能够增强模型对特征的注意力能力。其次使用SCConv卷积模块减少卷积神经网络中特征的空间和通道冗余来降低计算成本和模型存储,同时提高卷积模块性能。提出联合使用Label Smoothing Loss和Cross Entropy Loss的损失函数策略,旨在提升模型的泛化性能,降低过拟合风险,并加速模型的收敛过程。为评估所提出模型MobileViT-SS的性能,本研究选取了12种田间常见作物幼苗与杂草图像作为训练数据集,对这些图像进行了模型训练。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其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91%,精确度为95.97%,召回率为95.46%,F1分数为95.69%。这些指标均优于当前广泛使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如VGG-16、ResNet-18、和MobileNetv3。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精准、快速地区分多种形态相似的杂草与作物幼苗,为相似作物田间杂草识别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
    为探究夏季高温对稻-鸭共生模式下武禽10肉鸭田间行为、除草效果、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稻-鸭共生试验田5块,分1个大田块(T0,2 hm2)和4个小田块(T1~T4,0.33 hm2),按105~225只/hm2投放武禽10肉鸭,试验从6月30日起至8月31日止。持续观察鸭全天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除草效果;记录试验期间每日08:00、14:00时野外温度、鸭周增重、饲料消耗等数据。结果显示,夏季高温条件下,鸭田间活动高峰在05:00-10:00、15:00-19:00较凉爽时段,中午高温时段鸭主动寻找阴凉处纳凉;鸭一般在鸭舍近端一定半径范围内活动,T0田块远端几乎无鸭活动;稻-鸭共生除草效果与鸭田间活动频次正相关,鸭在无水区域的活动频次明显降低,除草效果较差;高温可引起鸭热应激,明显降低生长速度。结果表明:武禽10肉鸭适用于稻-鸭共生模式,其除草效果与鸭群活动范围正相关,夏季高温显著影响其生产性能,运动场遮阳、稻田和环沟灌水可有效缓解热应激。
                                                                                                                   
    摘要:
    为探究腐殖酸钠和枯草芽孢杆菌联合添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商业性饲料中分别添加0(CN)、0.5%枯草芽孢杆菌(BS)、0.5%腐殖酸钠(HNa)、0.5%腐殖酸钠与0.5%枯草芽孢杆菌组合(BS+HNa)饲养克氏原螯虾幼虾6周。结果显示:生长性能方面,添加组的饵料系数都显著低于CN组,BS+HNa组的饵料系数最低,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CN组(P<0.05)。抗氧化方面,BS+HNa组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的CAT、T-AOC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机能方面,各添加组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的AKP、ACP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BS+HNa组活力最高。综上所述,0.5 %腐殖酸钠和0.5 %枯草芽孢杆菌的添加都有改善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性能的作用,并且联合添加效果优于单独添加,建议二者联合添加使用。
                                                                                                                   
    摘要:
    为研究传统调味品仙居麦酱的功能性质,采用高速匀浆法提取仙居麦酱中的抗氧化成分,优化了提取条件,对不同作坊和不同贮藏时间的仙居麦酱进行了抗氧化能力评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5,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6 min,转速8800 r/min。不同作坊的仙居麦酱提取物以每克麦酱相当于Vc的抗氧化能力表示,分别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3.47~7.30 mg Vc/g,OH自由基清除能力55.32~70.75 mg Vc/g,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24.32~42.85 mg Vc/g,FRAP值为5.8~11.3 μmol/L Vc/g。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仙居麦酱的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仙居麦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拥有向功能型调味品转型并释放巨大价值的深厚潜力。
                                                                                                                   
    摘要:
    肠道微生物和雄性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平衡,其组成、丰度、代谢物和信号通路显著影响从局部肠道到睾丸、肾脏、副性腺等远端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调控宿主精液质量。肠道菌群既可以通过调控代谢底物(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和雄激素代谢影响动物精液品质,也可以释放信号分子(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一氧化氮和硫化氢)调节雄性生殖功能。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雄性动物精液品质及其生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动物精液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营养成分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3×3双因子设计,日投喂频率1 次(F1)、2 次(F2)和3 次(F3),投喂水平为试验虾鲜重的3 %(L3)、4.5 %(L4.5)和6 %(L6),共9个试验组,初始平均体重(4.97±0.11)g的克氏原螯虾饲养56 天。结果显示:生长方面,L4.5和L6投喂水平对试验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L3试验组(P<0.05),L6组试验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高,L6水平试验虾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L3、L4(P<0.05);全虾常规营养成分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方面,L4.5和L6试验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L3组(P<0.05),L6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L4.5和L3试验组;血清生化指标方面,L6和L4.5投喂水平试验虾血清的AKP、ACP、SOD、CAT、MDA水平显著高于L3组(P<0.05),这些指标在F1试验组要显著低于F2、F3试验组,两个实验因素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结合增重率、存活率、饲料成本计算养殖效益,L4.5试验组的养殖效益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为23.45元/kg左右,L6其次,L3效益最低为13.65元/kg左右,L4.5F2组饲料成本最低,养殖效益最高。综合考虑试验虾生长、健康程度结合养殖成本和效益,在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过程中以4.5%的投喂水平,投喂频率2次/d最适宜。
                                                                                                                   
    摘要:
    为探明喷施普通钼肥和纳米钼肥对烤烟生长及氮磷钾累积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钼酸铵(T1)、纳米氧化钼(T2)、纳米钼酸锌(T3)和纳米钼酸钾(T4),对烤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钼含量和氮磷钾累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施普通钼肥和纳米钼肥均能有效提高烤烟株高、叶长、叶宽及叶片总糖含量,但以纳米钼酸锌处理最好。纳米钼酸锌处理下,烤烟幼苗叶片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喷施钼酸铵处理提高了32.29%和29.95%;与对照相比,喷施钼酸铵、纳米氧化钼、纳米钼酸锌和纳米钼酸钾处理烤烟叶片钼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8.48倍、17.30倍、11.72倍和16.70倍;喷施钼肥处理烤烟叶片氮磷钾累积量均有增加趋势,其中纳米钼酸锌处理烤烟叶片氮、磷、钾累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61%、39.94%和48.78%,比钼酸铵提高了18.86%、28.79%和20.92%。说明纳米钼肥在促进烤烟幼苗生长和氮磷钾吸收上的效果优于普通钼肥,其中纳米钼酸锌效果最好。
                                                                                                                   
    摘要:
    为筛选适合稻-鸭-虾种养模式的鸭品种,本研究以虾稻连作模式(RCCC)为对照,比较了武禽10号(MG组)和农湖2号(LG组)的稻田控草、除虫及清除残余小龙虾的能力。结果表明:(1)控草方面,MG组对总杂草的防效为65.83%,显著高于LG组的11.09%。其中,MG组对喜旱莲子草的防效为50.40%,显著高于LG组的-198.34%;对异型莎草的防效为56.82%,高于LG组的37.88%;对稗草的防效为79.31%,略低于LG组的81.03%。(2)除虫方面,放鸭30 d后,MG组和LG组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为100%,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MG组为74.93%,高于LG组的45.00%;收鸭1 d后,MG组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9.20%,高于LG组的94.60%,二者的二化螟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3)捕食残余小龙虾方面,MG组的捕食能力为1.67尾/d,高于LG组的1.33尾/d。MG组的次年虾苗产量为60.00 kg/hm2,低于LG组75.5 kg/hm2,但二者显著低于RCCC组的670.91 kg/hm2。综合控草、除虫效果及捕食残余小龙虾能力,相比农湖2号,武禽10号更适合稻-鸭-虾种养模式。
                                                                                                                   
    摘要:
    酸性土壤产能低是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土壤酸化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亟需提高油菜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实现油菜耐酸高产。本文提出了五项酸性土壤区提高油菜产能的技术措施,包括筛选耐酸油菜品种、研制耐酸促生种子丸粒化配方、研发耐酸高产配方肥、配施有机肥、使用酸性土壤调理剂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弱酸性土壤、中等酸性土壤和强酸性土壤,提出了区域性油菜耐酸高产技术综合利用模式,以达到缓解土壤酸化,增加油菜产量,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此外,本文还简述了油菜高产抗逆的栽培管理措施,并针对我国农田酸化的趋势,提出了未来酸性土壤区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旨在为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
    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还能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和种植效益,有利于脱贫、增加就业和解决农田抛荒问题。“稻-虾”、“稻-鸭-虾”等是我国稻田综合种养体系中最典型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模式。稻田和秸秆为小龙虾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小龙虾的残留物、排泄物和残留饲料有助于养分的积累和循环。研究明确小龙虾的生物扰动和捕食行为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对稻田综合种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稻单作和稻-虾种养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模式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有机碳固存。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种养体系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7.3%和35.8%。亚耕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下降,Chao、Richness和ACE指数均分别降低了6.9%、7.2%和8.7%;而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稻-虾种养体系显著提高了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的网络边数、连接度和平均度,从而提高了其网络稳定性。可见,稻虾综合种养体系可显著提高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促进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提升。
                                                                                                                   
    摘要:
    海南田间的温郁金发生植株枯萎和根腐症状,从这些温郁金根围土壤中发现一种短体线虫。为了确定该短体线虫的种类及其是否是导致温郁金植株枯萎和根腐的病原物,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温郁金根际的短体线虫进行鉴定,根据柯赫氏证病法则,通过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这种线虫对温郁金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该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该线虫侵染温郁金根组织,导致根和根茎变褐、坏死或腐烂,植株则黄矮、枯萎,根茎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因此,本研究明确了咖啡短体线虫是温郁金发生植株枯萎和根腐的病原物,这是首次发现和证实咖啡短体线虫侵染危害中药材植物温郁金,导致其发生根腐线虫病,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
    为准确、快速地识别作物叶部病害,降低手工诊断成本,减少叶部病害对作物生长过程与产量的危害,基于YOLOv8n提出一种新型轻量级作物叶部病害检测算法EMD-YOLO。该算法结合多尺度空洞注意力MSDA、EffectiveSE注意力机制、DySample上采样以及Wise-IoU损失函数。其中,多尺度空洞注意力MSDA结合多尺度空间卷积与注意力机制,提高多尺度特征提取效率,EffectiveSE强化特征选择,提升模型表示性能;DySample上采样保留重要特征,提高特征图分辨率和检测性能;Wise-IoU损失函数优化交并比(IoU)计算方式,提升模型定位精度。结果显示,EMD-YOLO较于基线模型YOLOv8n,精确度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3百分点和3.6百分点,参数量和权重分别降低0.8M和1.4 MB。结果表明,EMD-YOLO的精确度达到96.3%,mAP@0.5达到92.8%,模型权重仅有4.85MB,且泛化性良好,适用于移动端农作物叶部病害检测设备。
                                                                                                                   
    摘要:
    为了解清江流域恩施段浮游生物及鱼类资源现状,于2023年1月、4月、7月对清江流域恩施段干流及长偏河、小溪河、忠建河、马水河等支流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共检出浮游植物 8 门 100 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有 28 种;优势种 19 种,以蓝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呈上升趋势。检出浮游动物 4 类 40 科 55 属,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多,有 25 属;优势种浮游动物 3 种,均属于原生动物门;浮游动物种类增多,密度和生物量无明显变化。采集到鱼类 51 种,隶属于 3 目11 科 44 属,其中鲤形目最多,有 39 种,优势种为尖头鱥、麦穗鱼、马口鱼和?。与1987年和1990年清江流域鱼类历史种类数(合计122种)相比,清江流域恩施段现阶段鱼类种类大幅减少,但较2020~2022年(44种)有所增加。清江流域恩施段鱼类整体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偏低,长鳍吻鮈、中华倒刺鲃等产漂流性卵的珍稀鱼类资源衰退严重,而以产粘性卵为主的珍稀鱼类如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和岩原鲤等,以及红鳍原鲌、鲢、鳙等经济鱼类资源量有所回升。上述变化主要与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近期的人工增殖放流等活动相关。建议对重口裂腹鱼等产粘性卵鱼类栖息地进行保护和修复,对长鳍吻鮈、中华倒刺鲃等及鲢、鳙定期人工增殖放流,以期提高清江流域恩施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水牛奶和奶牛奶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为开发水牛奶制品及功能性食品提供更广泛的科学依据,并初步探究了通过氨基酸对水牛奶和奶牛奶进行分类的可行性,为水牛奶中奶牛奶的掺假检测提供了新思路。首先,采集了30份水牛奶和70份奶牛奶,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其次,从组成、营养学评价、风味评价和药用评价四个方面对比水牛奶和奶牛奶的氨基酸。最后,以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百分含量为输入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建立水牛奶和奶牛奶分类模型。研究发现,水牛奶和奶牛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20.93 μg?g-1和 98.19 μg?g-1奶样,水解氨基酸总量为4.21 g?100g-1和2.95 g?100g-1奶样;氨基酸的组成方面:水牛奶16种水解氨基酸的绝对含量显著高于奶牛奶(P<0.05),百分含量与奶牛奶相似;除Asp、Thr和Glu外,水牛奶中其他14种游离氨基酸绝对含量显著高于奶牛奶(P<0.05),百分含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味和药用评价方面:水牛奶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奶牛奶(P<0.05);营养学评价方面: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6%,高于理想蛋白标准,表明水牛奶和奶牛奶蛋白均属于优质蛋白;水牛奶蛋白营养价值高于奶牛奶,在除婴儿外的人群氨基酸评分模式下,水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均高于100;物种判别模型准确率为100%。综上所述,水牛奶蛋白质价值高,富含调节奶风味的鲜味和甜味氨基酸,以及改善人类身体机能的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综合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此外,水牛奶和奶牛奶氨基酸组成各有特点,利用氨基酸特征可进行乳源真实性鉴别。
                                                                                                                   
    摘要:
    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PRRSV易感的MARC-145细胞中敲除铁自噬的关键受体NCOA4基因,为研究铁自噬和PRRSV感染的关系提供细胞模型。根据 CRISPR/Cas9 设计原则,设计sgRNA,并构建至pLentiCRISPRV2载体中,通过筛选单克隆,并结合Sanger测序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NCOA4的敲除效率,得到敲除NCOA4基因的MARC-145细胞系。随后,对NCOA4缺失型和野生型MARC-145进行细胞周期及活性检测,并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了NCOA4的缺失对PRRS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自噬的关键受体NCOA4缺失促进PRRSV的复制。这对阐明NCOA4介导的铁自噬对PRRSV复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PRRS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
    为实现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下高产优质高效目标,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武禽10号鸭和克氏原螯虾为材料,设置稻-鸭-虾大田块模式(BRXD)、稻-鸭-虾单元投放模式(CRXD)、稻-鸭-虾“游牧鸭”模式(NRXD)、稻虾模式(RX)4种种养模式,以传统水稻单作(CK)为对照,探讨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CK模式,稻鸭虾模式(BRXD、CRXD和NRXD)下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生长率和齐穗期茎蘖生物量显著增加,茎蘖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0.29%、12.83%、11.34%;其中BRXD各个时期的茎蘖生物量提高显著;在产量及其构成方面,稻鸭虾模式(BRXD、CRXD和NRXD)下穗数降低,但结实率提高了,平均提高7.97%,且BRXD和CRXD还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因而BRXD和NRXD并未表现减产。结果表明:稻鸭虾模式,尤其是BRXD和CRXD,相比传统水稻单作,在减少了肥料和农药投入的前提下,仍能实现丰产,表明稻虾鸭新型种养模式能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摘要:
    在有色大米中,黑米因其感官特性、高营养价值以及保健特性而倍受关注,然而黑稻产量和品质更容易受到环境与栽培措施的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品质不高。本研究以黑帅、中科黑糯1号、襄黑9355和华墨香5号四个黑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年大田试验,研究常规播期和适当晚播(5月16日、5月31日)对黑稻产量、灌浆充实度、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条件下(2021年),播期推迟提高了黑稻籽粒灌浆充实度,进而提高了黑稻产量;播期推迟条件下四个黑稻品种米饭的峰值粘度和崩解值在平均增加了17.27%和27.59%,消减值降低,但米饭硬度平均增加了4.09%,回复性和粘性有所下降;然而,播期推迟使黑稻的花青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14.31%和10.02%,营养品质有所下降。总体来说,播期推迟在提升产量和灌浆充实度的同时,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但降低了黑米的营养品质。因此,合理选择适宜播种日期有利于实现黑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
                                                                                                                   
    摘要:
    为提高对仓储害虫的智能识别及虫情监测的准确度,从而指导烟草仓储环节害虫的有效防控,提出了全生活史可视化用于烟草甲的实时观测及行为量化。以烟草甲虫(Lasioderma serricorne F)全生活史可视化为切入点,对其卵期、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及量化;针对成虫习性、活动节律、环境因子与成虫的互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全生活史可视化提高了观测的可操作性,未干扰烟草甲虫活动的同时获得了不同虫态的量化数据。烟草甲虫成虫活动的峰值是凌晨1点左右;成虫期的产卵量峰值是羽化后第6天;成虫产卵对不同颜色的色卡和光源均存在趋向性,对不同颜色的趋向性有显著性差异。构建的烟草甲虫全生活史量化及应用模型可用于虫情测报、防控时机确定,以及根据害虫的动态变化选择防控方式、药剂种类及用药量等;诱捕器增加绿色光源后诱捕效果稳定提升,捕获率是对照组2.03倍。
                                                                                                                   
    摘要: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黑米花青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克氏原螯虾4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虾。饲粮中添加两种来源花青素:黑米(BR组)和黑米提取物(AC组),分别添加200 mg/kg和400 mg/kg,记为CON、BR200、BR400、AC200和AC400,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400 mg/kg黑米花青素显著提升了试验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试验虾肝胰腺免疫相关酶PPO、AKP和ACP的活性水平(P<0.05);在消化能力方面,饲料中添加400 mg/kg黑米花青素显著提高了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其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花青素处理组其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BR400和AC400试验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花青素处理组的试验虾血淋巴的T-AOC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血淋巴和肠道的AKP、ACP等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黑米或添加黑米花青素提取物均能够有效地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抗氧化、免疫和消化性能,建议添加量为400mg/kg。
                                                                                                                   
    摘要:
    为了建立一种更高效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2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监利基地开展了大田试验,调查稻单、常规稻虾模式下以及2种稻鸭虾模式下(按鸭活动频度高低依次分为游牧鸭与精简鸭的两种模式)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结果显示,鸭对非禾本科杂草(异型莎草及水花生)抑制效果十分明显(P<0.05),而对禾本科杂草(稗草及千金子)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游牧鸭对于非禾本科杂草的抑制效果高于精简鸭。另外,相较于稻单、常规稻虾模式,投鸭的处理对抑制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的为害在分蘖期和孕穗期都十分显著(P<0.05),而对二化螟为害未表现出显著抑制效果。在孕穗期,游牧鸭和精简鸭处理过田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这2个参数均显著高于农药处理过的稻单对照(P<0.05),其中,游牧鸭处理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精简鸭处理的次之。以上结果表明,稻虾田养鸭是一种可行而又有效的稻田绿色防控体系。
                                                                                                                   
    摘要:
    拖拉机驾驶员状态监测是现代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而面部定位与检测是对驾驶员进行状态监测的前提。现有面部检测算法多针对汽车驾驶员,在沟壑纵横的农田中无法准确分割背景,检测精度较低。为此,本研究基于YOLOv7算法,提出了一种精度高、泛化性强的驾驶员面部小目标检测方法。首先,构建改进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有效聚合低频全局信息与高频局部信息;其次,采用跨级部分网络模块,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益;最后,调整检测层结构,构建了全新检测头SC_C_detect,提高小目标特征提取能力。消融试验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单张图片检测时间为7.8 ms,AP0.5为97.29%,AP0.5:0.95为69.45%,优于Faster-RCNN、YOLOv5l、YOLOv8l等目标检测算法。在拖拉机不同振动水平下开展泛化性试验发现,改进之后,面部小目标检测模型的背景误差与定位误差均有所降低,不同振动水平下,均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相关研究可为复杂农业作业环境下拖拉机驾驶员健康状况评估与主动安全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
    本文基于2023年湖北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SFA和SBM-DEA模型对不同稻田种养模式的技术效率和生态效率分别进行了测算,旨在探究它们之间的效率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在单稻、“稻-虾”、“稻-鸭”和“稻-虾-鸭”4种稻田种养模式中,“稻-虾-鸭”模式的技术效率和生态效率均表现突出,分别为0.760和0.545;而“稻-鸭”模式的技术效率及“稻-虾”模式的生态效率最低,分别为0.581和0.323。(2)户主性别、农业保险、经济发展水平、极端气温以及平均降雨量等因素抑制了技术效率的提升,而户主年龄、农业补贴、家庭总收入和无人机使用则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3)户主年龄和高温热浪指标显著提高了生态效率;而户主性别、家庭总人口数、家庭总收入、无人机使用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温和干旱等因素则抑制了生态效率的提升。(4)相比单稻模式,“稻-虾”模式的技术效率和生态效率显著降低0.053和0.178;而“稻-虾-鸭”模式的技术效率比单稻模式高0.163。
                                                                                                                   
    摘要:
    针对现有鲜味强度检测方法主观性强、耗时长和样本破坏性等问题,使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结合高光谱成像技术构建草鱼鲜味强度快速无损检测方法。采集草鱼高光谱数据后,使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抽样法选取光谱特征波长,开发高斯加权多头注意力网络(gaussian-weighted multi-head attention network,GMANet)并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1D-ResNet等传统算法建立和优化草鱼鲜味检测模型。结果显示,GMANet网络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0082和0.8844,优于传统算法中的最优建模方法SVR,其预测均方根误差 和预测决定系数 分别为0.0077和0.8188。研究表明高光谱技术在鲜味强度检测方向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GMANet网络可以充分利用样本的空间图像与频谱信息,为后续高光谱图像检测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摘要:
    为了强化蚯蚓粪酸土改良性能,本文通过物理混合和蚯蚓堆肥2种方式在蚯蚓粪(V)中加入高碱度物质牡蛎壳粉(M)及生物炭(B),制备蚯蚓粪酸土改良剂B+M+V和BMV,并通过盆栽实验对比B+M+V、BMV与生石灰(L)、牡蛎壳粉(M)、生物炭(B)、蚯蚓粪(V)等改良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L和M施用下土壤降酸效果最为明显,土壤pH提升3.18和2.81个单位,土壤酸碱缓冲容量(Soil aicd-base buffering capacity,pHBC)增幅196.81%和236.97%;B+M+V和BMV施用下土壤降酸效果次之,土壤pH提升1.35和1.49个单位,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增幅为124.97%和104.07%;B和V施用下土壤降酸效果最弱。施用V、B+M+V和BMV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中B+M+V和BMV施用后土壤有机质提升197.53%和222.51%,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CEC值。施用B+M+V和BMV时上海青株高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L、M和B处理,并显著提高了上海青吸收N、P和K的累积量。主成分分析评价显示,L和M的降酸能力最强,V、B+M+V和BMV培肥效果最好,B+M+V、BMV施用下上海青的生长状况最好,而B+M+V和BMV在综合改良效果中表现最优。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2种蚯蚓粪酸土改良剂有效结合了纯蚯蚓粪培肥土壤和高碱度物质强降酸能力的优点,能够在酸性土壤改良中发挥优异的综合作用。
                                                                                                                   
    摘要:
    为研究“华墨香5号”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营养品质的差异,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对多种种植模式(水稻单作、稻-虾种植、稻-虾-鸭种植模式等)下水稻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种植模式的不同对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的营养品质影响较大,且全谷黑米的营养价值显著优于精米。相较于单作模式,稻-虾-鸭种植模式的全谷黑米具有显著更高的油脂含量(P <0.05)以及B族维生素、可溶性酚酸、谷维素、γ-氨基丁酸的含量;但蛋白质、淀粉、维生素E、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含量下降。本研究全面地测定了“华墨香5号”的营养学指标,阐明了不同种植模式间的营养组分差异,为优化的稻-虾-鸭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要:
    针对香菇表型测量信息化程度低、人工测量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香菇表型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香菇切面图像,建立数据集,实现了基于U-Net的香菇菌盖、菌柄、左右菌褶的分割,模型的平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准确率分别为85.00%和91.25%。结合质心法和最小外接矩形法实现了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褶宽度5 个香菇表型参数的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值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褶宽度时,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 1.57%、5.01%、2.57%、5.47%、2.7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2cm、0.08cm、0.09cm、0.10cm、0.06cm;决定系数均大于 0.90。研究表明,本文所述方法适用于香菇的表型测量,其测量结果能够为香菇的分选、分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要:
    本文从湖南省长沙县养殖场牛胃秸秆发酵物中筛选获得一株高产α-淀粉酶的菌株,命名为SCUEC8。通过对SCUEC8菌株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 序列对比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以SCUEC8菌株的总DNA为模板扩增其α-淀粉酶基因ba8a,构建pET28a(+)-ba8a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进一步研究Ba8a蛋白酶学特性,结果表明:ba8a基因大小为1434 bp,Ba8a蛋白分子量为52.9 k Da;在反应pH为5.0、反应温度为45℃时,Ba8a蛋白相对酶活较高;Mn2+对Ba8a蛋白酶活性具有较高促进作用,Cu2+对Ba8a蛋白酶活性具有较高抑制作用;在pH为6.0,温度为0℃时,Ba8a蛋白较稳定。
                                                                                                                   
    摘要: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试验和取样测试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水稻收获后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简单线性评分法,综合评价了两种模式下的土壤综合肥力。结果显示:“稻-鸭-虾”模式种养2年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降低了53.27%;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速效氮、速效磷、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除了微生物量氮含量,其它指标均呈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从土壤肥力角度来看,“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均无显著差异,但“稻-鸭-虾”种养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增幅为7.94%,而水稻单作模式土壤肥力指数降低,且2023年“稻-鸭-虾”种养模式土壤肥力指数比水稻单作模式高3.03%。结果表明,两年种养条件下“稻-鸭-虾”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无显著变化。
                                                                                                                   
    摘要:
    为明确生产中不同食用菌中的病毒种类,为防控食用菌病毒病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3株侧耳属(Pleurotus spp.)和10株灵芝属(Ganoderma spp.),以及17株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和12株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的菌株中的真菌病毒进行了检测,对新发现的可能新病毒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在序列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在92个四类食用菌菌株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中,经BLASTx序列比对分析,共有51条contigs可注释为41种病毒,通过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共鉴定到13种可能的新病毒,包括在侧耳属菌株中发现7种,在鸡腿菇中发现3种,在金针菇中发现1种、以及在灵芝属菌株中发现2种。这些病毒分属于+ssRNA病毒、-ssRNA病毒和dsRNA病毒,分布在8个病毒科,包括Barnaviridae、Botuoviridae、Deltaflexiviridae、Mymonaviridae、Partitiviridae、Phenuiviridae、Phlegiviridae和一个未分类的Bunyavirales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四类食用菌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真菌病毒,其中在鸡腿菇和灵芝属菌株中首次发现其携带真菌病毒,这些新病毒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控食用菌病毒病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
    为构建水热生物燃油富氢含量高预测精度、强泛化能力的预测模型,深入探讨生物质水热转化规律和机制,本文以文献中收集的243组病死畜禽、藻类等高湿高脂废弃物水热制备富氢生物燃油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提升树两类高适配性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高精宽域的水热生物燃油富氢含量预测模型(R2>0.93);基于数学预测模型,采用SHAP可解释技术及局部依赖性分析方法,解析了水热成油条件的贡献度、局部依赖性响应行为及其互作耦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湿高脂废弃物中的脂质含量与氢含量是制备富氢生物燃油的决定性因素,二者对油相中氢的富集贡献度排名前二,能显著影响油相中氢的积累;随着原料氢含量的增加,油相中氢含量得到了提升,表明富氢原料为制备富氢生物燃油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效果最高可达4wt%,而原料高位热值是生物油富氢行为的主要抑制因素,抑制作用高达4wt%。此外,从特征类别间的互作关系来看,元素信息、工业信息及生物质组分信息间的耦合作用强烈,但原料特性与操作条件间的局部耦合作用较小。
                                                                                                                   
    摘要:
    针对果树修剪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和电液驱动的果树修剪机远程控制系统。该修剪机的控制系统主要由液压驱动模块、主控模块、通信模块、感知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组成,完成对修剪机关节位姿的监测和远程控制,配合液压马达的启停完成柑橘果树机械修剪的任务。采用改进的Denavit-Hartenberg(D-H)参数法建立了果树修剪机的运动学模型,配合Matlab Robotic Toolbox验证了修剪机的运动学模型,配合蒙特卡洛算法求解各修剪机构的理论工作空间;根据关节运动特点选取相应传感器、控制器和换向阀,设计了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层控制方案;基于UART-WIFI模块ESP8266建立了物联网系统的网络层,实现了手机APP-云服务器-修剪机的远程监控通信;为方便使用、快速上手,设计了手机APP人机交互界面,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修剪机关节位姿状态读取和发送控制指令,自动实现修剪机位姿调整。最后在试验基地进行样机控制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试验,其中各移动关节的定位误差均为±0.5mm,各转动关节的定位误差均小于2°,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各关节运动至目标行程的控制调节时间在1.14s-9.21s之间,具有合适的控制调节时间。试验结果表明该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果树修剪机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较简易的操作模式,在实际果树机械修剪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
    为了探究南方红壤地区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对土壤团聚体影响,在广西典型旱改水地区选取传统旱地(HS0)、旱改水1 a稻田(HS1)、旱改水5 a稻田(HS5)和当地传统稻田(CK),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比分析耕层土壤团聚体性状。结果表明:传统旱地和实施旱改水后,HS0、HS1、HS5和CK处理下机械团聚体和水稳团聚体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R>0.25)分别为90.0%、94%、95.8%、98.1%和81.0%、70.6%、76.0%、95.4%;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分别为3.35、3.63、3.69、4.73和2.25、0.94、1.54、4.63。与HS0相比较,HS1处理的水稳团聚体中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 GMD)降低了68%。与HS0相比较,>0.25 mm团聚体的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 PAD)随旱改水年限先增长后减小,HS1和HS5分别增加61%和34%,而CK显著降低76%。结构方程模型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总氮(TN)是影响旱改水农田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的重要因素。
                                                                                                                   
    摘要:
    为探明不同电场强度的低频电场对微冻罗非鱼鱼肉贮藏过程中品质和水分迁移的影响,选取600 V/m、1500 V/m、3000 V/m三种电场强度作为试验条件。在贮藏期内分别测定微冻罗非鱼鱼肉的汁液流失率、持水力、硬度、色泽、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水分迁移等指标。结果显示:低频电场处理能够有效抑制样品贮藏期间汁液流失,保持持水力,且电场强度越高,效果越显著。从4 d起,电场强度3000 V/m罗非鱼鱼肉的汁液流失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持水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低频电场能够抑制罗非鱼鱼肉色泽的劣变、硬度的降低和TVB-N含量的增长,延长货架期;到16 d时,对照组TVB-N含量的增长约是低频电场处理组的1.6~3.0倍。根据低场核磁共振分析,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鱼肉中的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迁移,而低频电场能够抑制水分迁移,且电场强度越高,效果越显著。综上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为3000 V/m的低频电场对微冻罗非鱼鱼肉的品质保持效果最好。
                                                                                                                   
    摘要:
    为实现大田环境下快速准确获取作物株高、体积等长势信息,本文以花生为研究对象,采用3D LiDAR感知技术获取大田花生点云数据,经配准、去噪等处理,构建三维点云模型;构建基于KD-TREE的点云植株分割算法对大田花生植株点云数据进行单株分割,采用凸包算法估计植株体积、旋转卡壳法提取株高和最大冠幅,获取花生得长势信息。在花生种植试验区域分别采集三个不同时期花生植株得点云数据,采用本文方法开展花生单株分割和提取株高与最大冠幅的验证试验,考察长势信息获取精度,采用召回率与精确率来对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大田花生单株分割的召回率与精确率均可达85%以上,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大田花生点云数据分割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取的花生株高与最大冠幅等参数与人工测量值进行对比,三个不同时期植株高度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6.2705%、4.3675%和4.9859%,最大冠幅为7.1140%、5.6063%和4.5410%,其株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6m、0.0152m和0.0271m,最大冠幅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10m 、0.0201m和0.0203m;株高数据线性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8797、0.95101和0.84183,最大冠幅数据线性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93431、0.93179和0.92717,验证了使用点云测量花生生长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且可实现花生表型参数高精度、非破坏性提取。本研究成果为花生的种植和育种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显示模式:
    2015,34(4):120-124, DOI:
    [摘要] (4115) [HTML] (0) [PDF 976.50 K] (16989)
    摘要: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 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 h。
    2015,34(4):108-113, DOI:
    [摘要] (3303) [HTML] (0) [PDF 1.06 M] (13842)
    摘要: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 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2013,32(4):48-54, DOI: 1000-2421(2013)04-0048-07
    [摘要] (3520) [HTML] (0) [PDF 1.58 M] (11054)
    摘要: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2015,34(3):8-12, DOI:
    [摘要] (3344) [HTML] (0) [PDF 3.41 M] (10521)
    摘要:
    以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302-3-GFP,采用农杆菌叶片注射法对其在本氏烟叶片中瞬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基因沉默抑制子p19、菌液不同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对GF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D600 为0.8~1.0并与含有p19基因的载体共注射条件下,农杆菌注射3~5 d后本氏烟草叶片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现了GFP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2012,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3702) [HTML] (0) [PDF 1.07 M] (9922)
    摘要:
    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2014,33(06), DOI:
    [摘要] (2149) [HTML] (0) [PDF 8.30 M] (9697)
    摘要:
    迄今为止,黄金大米的研发和上市已经超出了当初预期的时间。事实证明,黄金大米有潜力缓解一个困扰数百万人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根据高度的预防性原则(已被证明是没有必要的)制定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书阻遏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合作,尤其延误田间的表型筛选。到目前为止,黄金大米仍未能帮助克服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由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本可预防的失明和死亡。25年来,维生素A缺乏一直被联合国列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当然,发明家的最初梦想——贡献这项技术来帮助资源匮乏而又希望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人们——在慈善机构和公共部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依然是坚定的,且必然会实现。
    2020,39(6):37-43, DOI:
    [摘要] (1618) [HTML] (0) [PDF 1.41 M] (9629)
    摘要:
    选择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22种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antiSMASH数据库对不同营养类型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注释,以期发现不同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所发挥的作用及合成基因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半活体营养型真菌和死体营养型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种类和数量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真菌;进一步对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酶(PKS)、萜烯(terpene)三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发现半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病原菌中NRPS基因簇、PKS基因簇和萜烯基因簇的数量也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病原菌。
    2014,33(2):139-144, DOI: 1000-2421(2014)02-0139-06
    [摘要] (2058) [HTML] (0) [PDF 968.56 K] (9231)
    摘要: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2013,32(5):124-133, DOI: 1000-2421(2013)05-0124-10
    [摘要] (3012) [HTML] (0) [PDF 4.01 M] (9216)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2015,34(3):134-141, DOI:
    [摘要] (2415) [HTML] (0) [PDF 1.42 M] (9097)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非常复杂,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SOS信号(salt overly sensitive)转导途径、microRNA和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期抗盐性研究与耐盐育种提供基础支持。
    2012,31(2):258-264, DOI: 1000-2421(2012)02-0258-07
    [摘要] (2235) [HTML] (0) [PDF 973.65 K] (8945)
    摘要:
    概述了目前在农作物生产中常用的种子处理(物理、化学、生物农药、种子引发、种子包衣及丸粒化等)方法的特点和原理,主要将种子处理方法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与综述,并对作物种子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15,34(1):128-135, DOI:
    [摘要] (3294) [HTML] (0) [PDF 1.21 M] (8922)
    摘要:
    为克服现有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无法搬移、户外施工难度大、批量生产困难和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山地果园拆装单向牵引式双轨运输机,分析该机的总体结构及绳径选择、轨道最小倾角、轨道最长长度、轨道最小转弯半径和断绳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样机运载试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运输机钢丝绳直径为7.7 mm, 轨道最小倾角为5.7°, 轨道最长长度为170 m, 轨道最小水平转弯半径为7 m, 最小垂直转弯半径为2 m。运载试验结果显示:运输机上行平均速度为0.51 m/s,下行平均速度为0.54 m/s,平均能耗为1.235 kW·h,使用有效度为100%。这表明该运输机可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等,亦可搭载喷雾机或果枝修剪机械等进行作业。
    2016,35(1):81-85, DOI:
    [摘要] (2347) [HTML] (0) [PDF 943.32 K] (8766)
    摘要: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 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2023,42(2):1-8,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3.02.001
    [摘要] (1297) [HTML] (229) [PDF 767.96 K] (8705)
    摘要:
    养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拓展,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本文从重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面临的挑战,认为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家底不清,新发病不断出现,一些曾控制病种有再度发生的倾向,常发病多病原混合感染,诊断和治疗困难等。最后,基于当前防控牛重要传染病仍面临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提出了防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2018,37(06):40-44, DOI:
    [摘要] (1279) [HTML] (0) [PDF 1018.93 K] (8701)
    摘要:
    为建立准确评估细菌培养物浓度和生长状态的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分光光度计对实验室常见3种培养物包括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S17-1、集胞蓝细菌 Synechocysitis sp. PCC 6803和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ius subtilis 168在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数目和光密度进行了测定。随后将每个培养物在系列浓度下的光密度和细胞浓度进行比较,建立了光密度-细胞浓度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3种实验室常见培养物的光密度和细胞浓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最后,采用拟合函数验证在培养过程中细菌培养物的光密度与细胞浓度的关系。本研究建立了 Escherichia coli S17-1、 Synechocysitis sp. PCC 6803和 Bacillius subtilis 168 菌株光密度与细胞浓度的关系,可为相关菌株采用分光光度法判断培养物细胞浓度及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2014,33(06), DOI:
    [摘要] (2329) [HTML] (0) [PDF 2.49 M] (8599)
    摘要:
    本篇综述侧重于介绍美国本土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过程和进展。回顾了安全评价程序的建立过程,从1975年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上关于重组DNA技术的问题,自1984-1994年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到评估作为食物和饲料商业化生产时,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家之间的讨论。此外,一同回顾国际上的指南与美国的系统。整体过程还要考虑人类接触基因来源和表达蛋白是否有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历史。食用蛋白安全性首要考虑因素为某些消费者是否对其过敏或者拥有转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或者转基因食品会诱发乳糜泻,同时考虑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效果和对人或动物营养的影响。在美国,该过程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建议是一致的,它是基于科学的并应用合理的假设。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在美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评价要考虑遗传和环境上的变化对植物新品种产物的影响,并坚持转基因植物食品和非转基因相似物种同样安全的评价原则。
    2012,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2602) [HTML] (0) [PDF 930.13 K] (8347)
    摘要: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2011,30(5):613-617, DOI: 1000-2421(2011)05-0613-05
    [摘要] (2503) [HTML] (0) [PDF 914.54 K] (815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 (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et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喷施Gly、Pro(脯氨酸)、Se的处理能同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或氨基酸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2,31(5):569-573, DOI: 1000-2421(2012)05-0569-05
    [摘要] (2458) [HTML] (0) [PDF 912.59 K] (7996)
    摘要:
    研究3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硝酸钙(Ca(NO3)2·4H2O)、硝酸钾(KNO3)、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硫酸镁(MgSO4·7H2O)、硝酸铵(NH4NO3)含量分别为295、303、62、246、0 mg/L时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均优于另外2种配方:有利于营养生长期的草莓生长,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大且厚、花梗较粗、叶色浓绿;有利于草莓成花和花朵发育,果实综合性状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优质高产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的肥水运筹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1,30(4):488-493, DOI: 1000-2421(2011)04-0488-06
    [摘要] (2522) [HTML] (0) [PDF 1.81 M] (7993)
    摘要: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更多+

期刊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目前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更多+
期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