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方式:
    2024,43(2):1-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1
    [摘要] (57) [HTML] (67) [PDF 841.96 K] (166)
    摘要:
    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对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淡水渔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工程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淡水渔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并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淡水渔业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优良养殖品种繁育技术与装备、精准投喂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不同养殖模式下水环境调控技术、尾水高效绿色处理技术与装备、多元信息智能立体感知技术与装备、淡水产品捕捞及冷链化优质保鲜贮运技术和养殖产品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等工程科技创新研究重点,旨在为全面提升我国淡水渔业的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2024,43(2):10-21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2
    [摘要] (33) [HTML] (47) [PDF 1.35 M] (133)
    摘要:
    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具有浓度低、毒性大等特点,是饮用水和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生物炭因制备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在水环境ECs的去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推进生物炭在水环境新污染物去除的应用,本文从水环境中ECs污染现状、生物炭的性质、生物炭在水环境ECs去除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别总结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高级氧化催化剂与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对ECs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2024,43(2):22-2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3
    [摘要] (24) [HTML] (20) [PDF 2.18 M] (114)
    摘要:
    为精准设计工厂化圆形循环水养殖池的进水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进水管在不同进水角度θ、进径比d/r、进水高度h工况下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并以平均速度vavg和均匀系数U为评价指标,对进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在物理试验证明该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养殖池内的流场特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水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水角度θ在40°时vavg取得最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径比d/r在0.1时vavgU取得较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水高度h在100~400 mm时vavg取得较大值,且在h=100 mm时水层之间的U差异最小。研究表明,当进水角度θ=40°、进径比d/r=0.1、进水高度h=100 mm时,养殖池内流场特性处于较优状态。
    2024,43(2):30-3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4
    [摘要] (29) [HTML] (28) [PDF 936.21 K] (114)
    摘要:
    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 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2024,43(2):40-4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5
    [摘要] (23) [HTML] (19) [PDF 1.13 M] (118)
    摘要: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2024,43(2):47-55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6
    [摘要] (25) [HTML] (17) [PDF 1.44 M] (131)
    摘要:
    为探究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深的适宜控制范围,依据池塘中苦草自然分布水深,设置全日光光强的5%(L1)、15%(L2)、25%(L3)和35%(L4)4个光强梯度组(L1为适宜光强组, L2、L3和L4为强光组),对应池塘水下深度分别为1.0~1.1、0.6~0.8、0.4~0.6和0.3~0.4倍透明度,研究自然光照周期和强度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生长、抗氧化和净化能力。结果显示:自然光照周期下,苦草总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增强(5%~35%全日光范围)而显著增加,叶片长度最大值出现在L2组;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L1组;水中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L3和L4组显著高于L1组,而叶绿素a(Chl a)含量相反;各组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分别在3、2周内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分别<0.30、<0.02 mg/L);除L1组外,其他组硝态氮(NO3--N)、总氮(TN)质量浓度随时间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直至试验结束(分别<2.50、<3.00 mg/L),一定程度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L3和L4组谷氨酸合成酶(Fd-GOG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L1和L2组;各组对正磷酸盐(PO43--P)和总磷(TP)去除率均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位宜控制在苦草上方约0.3~0.6倍透明度范围内。
    2024,43(2):56-6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7
    [摘要] (22) [HTML] (15) [PDF 931.08 K] (105)
    摘要:
    为了探究过滤材料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过滤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径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去除率、氨氮(NH4+-N)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为试验指标,开展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结果显示,3种滤料均能去除池塘圈养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池塘圈养尾水中的NH4+-N浓度,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2种滤料,且活性炭粒径越小或厚度越大时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效果越好。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活性炭滤料、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该条件下对池塘圈养尾水的TSS、COD、NH4+-N去除率分别为83.86%、49.78%、29.89%。
    2024,43(2):64-7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8
    [摘要] (21) [HTML] (21) [PDF 978.02 K] (102)
    摘要:
    神经酸(NA)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大脑神经纤维髓鞘的核心成分,具有修复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功能。因此,NA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目前NA主要依赖于从天然物种中提取,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多基因策略,在现有物种中构建NA代谢路径,可经济且可持续地获得NA,以满足营养、制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综述了NA的生物功能、生物来源、合成途径,并比较了基因工程生产NA各底盘的优劣,进一步探讨了十字花科油料作物底盘生产富含NA种子油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调控NA的生产,获得可再生的NA资源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策略。
    2024,43(2):75-8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09
    [摘要] (17) [HTML] (24) [PDF 2.33 M] (116)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控制水稻抗倒伏的基因,以524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鉴定与抗倒伏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qRLG7,通过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确定调控水稻抗倒伏性的候选基因,在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启动子区自然变异基础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2个候选基因的突变体家系,考察转基因材料的抗倒伏性状。结果显示,编码肌醇-1-单磷酸酶的2个串联排列基因LOC_Os07g37220LOC_Os07g37230在离茎秆基部5 cm节间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候选基因,而且这2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在极端抗倒伏和易倒伏2组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这2个基因启动子区的SNP与离基部5 cm茎秆直径(CD5)的表型值显著关联,且基于显著关联SNP的2种单倍型的CD5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这2个候选基因的2种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检测结果也表明2种单倍型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个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植株在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厚度、茎秆直径以及株高和穗质量等性状方面与野生型对照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候选基因LOC_Os07g37220LOC_Os07g37230具有一定的抗倒伏功能。
    2024,43(2):85-9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0
    [摘要] (21) [HTML] (10) [PDF 3.63 M] (97)
    摘要: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 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 571 117~146 176 858区间。
    2024,43(2):93-9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1
    摘要:
    水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是新疆用水大户,占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90%以上,南疆农业用水占比更高。新疆节水潜力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提高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梳理回顾了新疆灌区农业节水发展历程,分析了农业节水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新时期国家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提出了大力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加大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降盐节水、加强数字化灌区建设、加强农业节水宣传培训、健全农业节水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棉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2024,43(2):99-108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2
    [摘要] (16) [HTML] (14) [PDF 2.91 M] (82)
    摘要:
    为解决农作物硒镉共积累难题,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高硒镉背景值的植物根际土壤(土壤硒总含量50.187 mg/kg,土壤镉总含量50.311 mg/kg)中分离、筛选获得了1株功能真菌,经鉴定为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利用土壤模拟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土壤中有效硒、有效镉的变化和植物可食用部位Se含量、Cd含量,根据硒/镉富集和转运系数来评价真菌活硒抑镉的效果。土壤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接种真菌后,活硒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抑镉率与之相反;活硒率在第5天达到最高,为60.9%;抑镉率在第3天最高,为41.2%,第5天最低,为27.3%。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108 cfu/mL真菌,土壤pH值比对照显著降低了0.35个单位;对碎米荠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平均株高为7.4 cm,平均根长为9.6 cm,平均生物量为2.9 g,均高于对照;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显著提高,活硒率最高达到24.8%,而有效镉的含量显著降低,抑镉率达到24.7%;碎米荠地上/地下部分总硒含量分别增加25.6%和36.8%,总镉地上/地下部分含量分别降低32.7%和11.6%。结果表明,真菌对天然高硒镉背景值土壤具有活硒抑镉能力,且添加浓度为108 cfu/mL时效果最好,有助于碎米荠的富硒降镉。
    2024,43(2):109-11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3
    [摘要] (19) [HTML] (12) [PDF 641.83 K] (104)
    摘要:
    为探求抑制香菇镉富集的方法,开发镉污染防控技术,设置实验室菌丝培养和大棚袋式栽培2个阶段试验,分析培养条件及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及子实体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10~30 ℃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pH 4~8范围内随着培养基pH值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含镉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mmol/L Ca(NO32、KNO3和 Mg(NO32,发现Mg2+能明显抑制菌丝对镉的富集;随着香菇子实体发育成熟,镉含量逐渐降低,不同部位镉含量呈现菌褶>菌盖>菌柄;在培养料中分别添加硫酸镁、硫酸锌、活性炭和沸石,发现添加50 mg/kg硫酸镁、60 mg/kg硝酸锌和2.5%活性炭,能使子实体镉含量下降42.8%、46.9%和50.3%。上述研究表明,培养条件和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镉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外源添加物抑制香菇对镉的富集作用。
    2024,43(2):114-12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4
    [摘要] (21) [HTML] (14) [PDF 3.26 M] (103)
    摘要: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园林遭受极端气候的风险,利用1991-2020年中国国家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集和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面积数据,基于百分位数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园林受极端气候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高风险区域位于我国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极端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城市;强降水高风险区域与我国降雨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降水平均值均在30 mm以上;西藏日喀则和那曲市、我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为大风高风险区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部分区域的城市绿化容易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未来城市园林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极端气候特点,改善树种种类和种植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等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024,43(2):123-13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5
    [摘要] (21) [HTML] (18) [PDF 4.54 M] (98)
    摘要:
    为实现复杂环境下辣椒病害的精准识别和分类,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辣椒病害识别分类的方法。以辣椒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6种病害为分类研究的对象,使用数据增强的方法扩充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MaxViT改进的MaxViT-DF模型,将MaxViT模型中的普通卷积替换为可变形卷积,使模型在提取特征时能更贴近复杂环境下的识别目标;同时在MaxViT模型施加注意力时引入特征融合模块,提高模型的全局感知能力。结果显示,改进的MaxViT-DF模型识别分类准确率达到98.10%,对6种辣椒病害的分类精度均高于95%。与ResNet-34、EfficientNetv2和VGG-16等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在收敛速度和分类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以上结果表明,MaxViT-DF模型能够对不同种类的辣椒常见病害进行有效的分类识别。
    2024,43(2):134-14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6
    [摘要] (24) [HTML] (15) [PDF 3.72 M] (106)
    摘要:
    针对现有检测模型不能满足在自然环境中准确识别多种类柑橘病虫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模型的常见柑橘病虫害检测方法。改进模型引入ConvNeXtV2模型,构建一个CXV2模块替换YOLOv5s的C3模块,增强提取特征的多样性;添加了动态检测头DYHEAD,提高模型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任务目标的处理能力;采用CARAFE上采样模块,提高特征提取效率。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v5s-CDC的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81.6%、87.3%,比原模型分别提高了4.9、3.4百分点。与其他YOLO系列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检测对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较强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自然复杂环境下的柑橘病虫害的检测。
    2024,43(2):144-15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7
    摘要:
    为探究不同芥菜基因型和培养条件对小孢子培养效果的影响,建立适合芥菜小孢子培养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方案,对芥菜8个不同变种的34份自交系进行小孢子培养,比较不同热激时间、活性炭浓度、小孢子密度对出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基因型对芥菜小孢子培养成功与否影响较大,34份材料中11份材料成功培养出胚状体;不同材料间出胚效果差异明显,其中,大头菜出胚率最高,可达23.85胚/蕾;芥菜小孢子出胚最佳条件为32 ℃热激1~2 d,培养基含活性炭3~5 g/L,小孢子密度为1.5×105~2.0×105 个/mL。染色体加倍试验结果显示,1 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茎尖1 h的处理加倍效率高、嵌合体少,可应用于芥菜染色体的加倍。
    2024,43(2):154-16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8
    [摘要] (10) [HTML] (9) [PDF 1.90 M] (100)
    摘要:
    为探究解冻方法对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椪柑3个品种速冻柑橘果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冰箱解冻、自然解冻、流水解冻、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和微波解冻6种方法对柑橘果肉进行处理,测定了速冻柑橘果肉的解冻时间、汁液流失率、常规品质指标、色泽、硬度、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解冻处理对秭归脐橙、宜昌蜜桔和椪柑果肉品质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P<0.05)。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椪柑3个品种微波解冻的时间最短,分别是0.82、0.89、0.81 min;汁液流失率最低,分别是0.25%、0.16%、0.15%;微波和超声波解冻的常规品质指标保存的较好;微波解冻的色泽影响最小,ΔE分别为8.48、7.52、4.71,且硬度损失率最小,分别降低了36.10%、52.03%和36.48%;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较高,感官方面与新鲜果肉样品最接近。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5种解冻方式,微波解冻可以在1 min内完成果肉的解冻,有效减缓果肉颜色变化和硬度损失,较好地保留速冻柑橘果肉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2024,43(2):164-17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19
    摘要:
    黑水虻为一种腐食性昆虫,其幼虫具有食性广、繁殖力强以及营养物质丰富且均衡等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型饲料蛋白质源,在水产动物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黑水虻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草食性、杂食性、 肉食性、甲壳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等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黑水虻幼虫的最适用量,探讨了黑水虻幼虫作为水产饲料中可持续蛋白源的可行性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黑水虻的开发利用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机制性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024,43(2):175-187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0
    [摘要] (14) [HTML] (11) [PDF 1.57 M] (93)
    摘要:
    为探究辽宁省5座水源地水库—观音阁、白石、柴河、清河和汤河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估算鱼产潜力,为这5座水库保水渔业的放养捕捞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开展季节性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67种,其中,节肢动物52种,以摇蚊幼虫为主,有39种;寡毛类12种,主要为颤蚓和仙女虫;软体动物3种,分别为观音阁和汤河水库检出的椭圆萝卜螺,以及观音阁和白石水库的梨形环棱螺和褶纹冠蚌。检出种类以汤河水库最多,39种,其次为观音阁水库34种,白石水库最少,仅23种。密度以白石水库最高,1 546.89 ind/m2,其次为观音阁水库658.33 ind/m2,汤河水库最低,481.92 ind/m2。生物量以白石水库最高,7.76 g/m2,其次为汤河水库5.68 g/m2,清河水库最低,2.49 g/m2。5座水库密度在春、夏、秋季均可出现峰值,但最低值皆出现在夏季;生物量则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各库密度和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静水区最高,仅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白石水库生物量峰值出现在过渡区。观音阁和柴河水库河流区至坝前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寡毛类为主,而入水口以摇蚊幼虫占比最高;清河水库和汤河水库入水口至静水区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摇蚊幼虫为主,而坝前均以寡毛类占比最高;白石水库入水口至过渡区主要为摇蚊幼虫,坝前静水区以寡毛类为主。群落聚类与MDS排序结果显示,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群落较为相似,而白石水库和汤河水库群落相似性较低,且与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差异明显。CCA结果显示,水深、总氮、氨氮、DOC、叶绿素a含量是5座水库影响底栖动物密度的关键因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受总氮、氨氮影响明显,汤河水库总氮、氨氮含量最低,表现为种类最多,摇蚊幼虫优势地位高;白石水库中总氮、氨氮含量最高,表现为种类最少,水丝蚓优势地位高。基于底栖动物估算的鱼产潜力白石水库最高,汤河水库次之,清河水库最低。与以往调查数据相比,5座水库种类数均增加,主要是检测出的摇蚊幼虫种类增加;而密度和生物量表现有所不同,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均降低,而清河和汤河水库均增加,白石水库则密度增加而生物量降低,柴河水库则密度降低而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应根据这5座水源地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针对性地管理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的放养和捕捞。
    2024,43(2):188-19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1
    摘要:
    为确定酵母铬和二氢吡啶是否能缓解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将24头体质量和胎次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饲养于环境温湿指数(THI)高于68的热应激条件下,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饲喂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的二氢吡啶,试验周期为40 d,观测酵母铬和二氢吡啶对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在呼吸频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② 各组奶牛血清中血糖和胆固醇含量在产前第7天与产后第3天均无显著差异。二氢吡啶组奶牛产前第7天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产前、产后血清中Na+、K+、Cl-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产前、产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的含量也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④ 酵母铬组、二氢吡啶组与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血液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说明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缓解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热应激无明显效果。
    2024,43(2):197-20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2
    [摘要] (10) [HTML] (11) [PDF 1.71 M] (85)
    摘要:
    为探索囊胚孵化发育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进一步解析妊娠识别机制,以小鼠囊胚为模型,对孵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囊胚进行转录组分析,并对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qPCR检测,对关键蛋白表达模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转录组分析发现小鼠囊胚从扩张、孵化到完成孵化的孵化过程,差异基因表达呈2种调控模式,对调控模式中的基因集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发现涉及免疫与炎症、细胞分化、凋亡过程等生物过程。qPCR结果显示Ptgs1、Lyz2、Il-1α、Cfb、Ccl9表达上调,Cd36表达下调,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发现Plac1、Cdx2、C3在小鼠囊胚孵化过程中表达下调,Lyz2、Il-1β则表达上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囊胚在孵化进程中,基因表达呈特定的分化动态,异常基因表达将导致孵化停滞。
    2024,43(2):205-214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3
    [摘要] (16) [HTML] (13) [PDF 1.18 M] (96)
    摘要:
    针对旱收荸荠(Eleocharis dulcis)时人工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和果土分离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振动挤压式荸荠收获机。通过对作业过程中荸荠土块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影响分离性能的关键参数为振动板振幅、振动板振频和钉齿辊转速,并根据已有经验初步确定关键参数取值范围。以振动板振幅、振动板振频和钉齿辊转速为影响因素,以土层破碎率为评价指标,利用Design-Expert 10.0设计CCD中心组合试验,通过RecurDyn-EDEM耦合进行仿真,确定当振动板振幅为33.04 mm、振动板振频6.63 Hz、钉齿辊转速336.72 r/min时,存在较优破碎效果,土层破碎率为93.58%。以振动板实际振幅32.41 mm、振频6.5 Hz,钉齿滚转速330 r/min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实际土层破碎率93.54%、明荠率80.33%、损伤率28.08%,碎土效果好,与仿真结果拟合度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强土层破碎效果进而提高果土分离程度,使得分离后的荸荠抛撒在表层,便于人工捡拾。
    2024,43(2):215-22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4
    摘要:
    针对现有油菜基质块苗移栽机开沟装置作业存在沟宽稳定性差、沟底面平整度低、土壤扰动大等现象,导致立苗率低、覆土作业难度大等问题,基于船式开沟器腔体大以及芯铧式开沟器作业构建宽苗床、平沟底特点,结合类铧式曲面衔接过度,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油菜基质块苗移栽机苗床构建的苗床带整备装置。建立了土壤与整备装置互作力学模型,确定了苗床带整备装置构建稳定苗床的主要结构参数。以整备装置作业速度、作业深度、类铧式曲面前端宽度、刃口角为因素,以土壤扰动量、沟宽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利用EDEM开展四因素三水平二次正交组合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作业深度为41 mm、作业速度为0.52 m/s、类铧式曲面前端宽度为40 mm、刃口角为61o时土壤扰动量较小且沟宽变异系数较小;较优参数组合下台架试验得出土壤扰动量为13.01 cm2,沟宽变异系数8.52%。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安装在移栽单元上的苗床带整备装置相较船式开沟器的载苗基质块立苗率增加2.09百分点,沟宽变异系数减少13.3%,土壤扰动量减少20.9%,沟底面紧实度增加28.7%,满足油菜基质块苗机械移栽苗床构建要求。
    2024,43(2):227-23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5
    摘要:
    针对香菇菌棒在出菇环节需要多次对多层菌架上的菌棒逐一进行补水操作时传统人工补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无法精准控制注水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香菇菌棒在架注水机,该机主要由夹持装置、注水装置、升降装置、旋转装置、驱动装置和定位装置六部分组成,由夹持装置和注水装置组成注水单元,一次可同时完成3层共15个菌棒的夹持注水工作,在升降装置带动下实现多层菌棒的补水作业,再通过旋转装置完成另一侧菌架的菌棒在架补水作业。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夹持装置的最大加持力Fjmax为4 750 N,注水装置的最小推力Ftmin为2 455 N,旋转装置需先加速2 s后再匀速旋转3.5 s。样机试验结果显示,补水后菌棒的破损率为0,平均质量比为84.8%,平均工作效率为230个/h。
    2024,43(2):234-246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6
    摘要:
    为改善基于GNSS/INS组合定位的水稻插秧机在遇到遮挡、电磁干扰、传感器失效等情况时的导航效果,在原有GNSS/INS组合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视觉导航系统(vision navigation system,VNS)补充的水稻插秧机多传感器组合定位方法。首先设计改进的Otsu法和改进的Hough变换算法用于视觉定位信息提取,并构建插秧机和相机坐标系关系方程以求解位姿值;然后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联邦卡尔曼滤波算法将VNS输出的定位信息和GNSS、INS输出的定位信息进行融合;最后分别在水泥地和水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空旷水泥地场景下,GNSS/INS/VNS组合定位和GNSS/INS组合定位精度相近,而在遮挡水泥地场景下,GNSS/INS/VNS组合定位解算出的位置误差和航向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1.77 cm和0.99°,相较于GNSS/INS组合定位方法分别提高46.8%和61.5%;水田试验中,经过视觉补充后导航系统的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平均值分别降低45.7%和67.9%,横向偏差平均值为1.97 cm,航向偏差平均值为0.49°。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视觉补充的多传感器组合定位方法能有效降低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和跟踪偏差,满足插秧机自动驾驶作业的要求。
    2024,43(2):247-25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7
    摘要:
    为快速准确获取土壤含水率信息,便于农业精准灌溉,引入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对4种不同干湿交替处理下超声波速度与土壤含水率进行拟合分析和回归训练优化,构建基于超声波速度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与传统的烘干法相比较,利用该模型在田间验证土壤含水率,平均相对误差为1.5%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VM模型构建的超声波速度-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被研究区域内土壤含水率,可为利用超声波特性实现对农田土壤水分的持续监测提供参考。
    2024,43(2):254-263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8
    摘要:
    为了加深对皮蛋喷淋涂膜工艺的认识,使用Fluent软件中重叠网格耦合VOF模型开展两相流研究,获得皮蛋不同摆放姿势下的液膜润湿比,并以膜厚变化指数为响应值,结合Box-Behnken试验筛选出悬垂液滴去除时最优吸管参数与工作压力,结果显示:尖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为1,而钝端朝下摆放的皮蛋经过喷淋后液膜润湿比仅为0.836,筛选出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为间距14.50 mm、直径12.09 mm、工作压力6.97 kPa、膜厚变化指数预测值为0.636。在最优吸管参数组合下进行仿真试验,并利用气吸装置开展悬垂液滴去除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膜厚变化指数仿真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73%,膜厚变化指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55%,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为9.12%。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耦合模型可用于皮蛋喷淋涂膜仿真试验。
    2024,43(2):264-272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29
    摘要:
    为提高全蛋粉掺假检测的准确度和检测效果,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全蛋粉掺假进行定性判别并对掺假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换、多元散射校正、卷积平滑、归一化、一阶导数、二阶导数等6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及CARS-SPA结合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建立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EL)模型对掺假蛋粉进行定性判别,建立偏最小二乘模型(PLSR)对掺假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掺假蛋粉进行定性判别方面,一阶导数为最佳预处理方法,CARS算法特征筛选效果最佳,EL模型对掺假蛋粉样本总体判别准确率达到98.18%,对各类掺假蛋粉样品的判别准确率在97.78%以上。在对蛋粉掺假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方面,多元散射校正为最佳预处理方法,CARS算法特征筛选效果更佳,对一组分掺假、二组分掺假、三组分掺假和所有掺假样本的PLSR浓度预测模型的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58 5、0.931 2、0.945 6和0.955 8,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4.689 1、5.813 4、4.604 1和3.802 9。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蛋粉掺假检测,为监管机构检测蛋粉掺假提供参考。
    2024,43(2):273-279 , DOI: 10.13300/j.cnki.hnlkxb.2024.02.030
    [摘要] (21) [HTML] (19) [PDF 1.24 M] (84)
    摘要:
    为研究蛋白质的体外泛素化过程,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异源表达和纯化APPBP1/UBA3 (E1)、UBC12 (E2)、Cullin1-Rbx1 (E3)和Nedd8 (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8)蛋白,制备FITC-Cysteine 绿色荧光素标记的泛素Ub(Ubiquitin),构建了SCF泛素连接酶的体外泛素化体系,同时实现快速检测SCF泛素连接酶中Cullin1蛋白的自泛素化修饰。结果表明,建立的体外SCF E3自泛素化活性反应体系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显示模式:
                                                                                                                   
    摘要:
    为评估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耕地碳足迹等测算耕地生态正价值和负价值,结合耕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670.37亿元上涨至4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353.82亿元上涨至1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11个省(市)中仅上海市和浙江省属于耕地赤字区。(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量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量有所下降。研究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农业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然而现实情况显示,这一潜力的释放进度相对缓慢。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机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从理论角度剖析了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堵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我国低碳农业平稳发展的机遇识别。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显著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将“低碳”理念转化为新的价值创造途径;农业经营主体依然保持着“高碳”时代的发展模式的惯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市场与政府在我国低碳农业转型中的作用,把握“双碳”目标下的现实机遇,借助“市场-政府”共构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
                                                                                                                   
    摘要: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理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等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了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了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了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摘要:
    土壤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稻田更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10个钝化剂处理:T1(纳米材料等),T2(石灰),T3(牡蛎壳等),T4(CaO),T5(硅钙肥),T6(羊粪有机肥)T7(枯草芽孢杆菌等),T8(猪粪有机肥),T9(牡蛎壳),T10(微生物等),比较研究了10种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剂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pH,并改变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各处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较对照下降4.6-44.8%,其中T8(44.8%)、T6(36%)、T1(31.15%)、T10(28.4%)下降幅度最大;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上升;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残渣态镉的比例呈现整体表现上升趋势,T6处理上升幅度最大,较CK增加53.85%。各钝化剂处理水稻籽粒生物量增加5.75-25.30%。7个钝化剂处理低于国家限量标准(0.2mg/kg),其中T6、T8、T9、T10籽粒镉含量分别较CK分别下降了61.90%、68.83%、70.56%、69.26%,降幅最大。结合土壤镉形态转化、水稻生物量和籽粒镉含量分析,钝化效果较好的是T2、T6和T8处理。
                                                                                                                   
    摘要: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两个类型品种的再生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949的优势再生节位为低节位的倒5节和倒4节,两节位的有效穗占比之和分别为81.9%和68.9%,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9.6%和72.5%;两个节位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倒3节和倒2节,并呈现出从下往上节位逐步变小的趋势;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的优势再生节位则是高节位的倒2节和倒3节,两个节位的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71.5%和72.5%;甬优4949头季稻收割后1-7d内的再生苗的成穗率、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分别为89.4%、74.6%和79.2%,均显著高于收割后8-12d内和12d以上的再生苗;甬优1540和甬优4949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均要显著大于隆两优534,产量分别增产21.6%和17.3%;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强低节位再生力和再生苗穗大粒多的再生特性是其作再生稻种植时易取得高产的主要因素。
                                                                                                                   
    摘要:
    本研究用G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仔鸡建立坏死性肠炎模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研究其对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作用。选用1日龄817雏鸡1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坏死性肠炎(NE)组饲喂基础日粮、预防1(Prob1)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1、预防2(Prob2)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2%的微生物制剂2;试验第14~16 天Prob1组、Prob2组和NE组肉鸡连续灌胃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试验周期为23 d。结果显示:NE组肉鸡体质量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体质量显著高于NE组(P<0.05)。(2)NE组肉鸡空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绒毛变短、隐窝加深、绒隐比降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后肉鸡空肠绒毛结构较完整、绒毛长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NE组(P<0.05)。NE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低于Control组;试验第17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AOC、AKP活性显著高于NE组(P<0.05),Prob1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活性显著高于NE组(P<0.05);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T-SOD、T-AOC、AKP活性高于NE组,无显著差异(P>0.05); NE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高于Control组,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空肠黏膜MDA含量低于NE组(P>0.05)。NE组肉鸡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在试验第17天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7、23天,Prob1组、Prob2组肉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DN1、ZO-2基因表达量高于NE组(P>0.05),试验第23天Prob1组、Prob2组ZO-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E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善坏死性肠炎鸡的生长发育、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且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1对鸡坏死性肠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摘要:
    为提高不同成熟度种植区域的机械采摘菠萝准确率,保证菠萝品质,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8的实时菠萝成熟度目标检测方法。针对自然环境下菠萝存在目标小、数量密集和光线遮挡等问题,改进模型把原始YOLOv8模型中主干部分、颈部部分的公共卷积替换成深度可分离卷积(DSConv),精简模型参数;在融合特征前增加了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CBAM),使特征融合更关注重要的特征,提升目标检测的准确率;使用EIoU损失函数替换YOLOv8网络原损失函数CIoU,加快网络收敛速度。结果显示,改进模型对菠萝成熟度检测PmA为97.33%,与Faster R-CNN、YOLOv4、YOLOv5、YOLOv7对比发现,PmA分别提升5.53、7.91、4.38、4.66百分点;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算法模型参数量仅为16.8×106。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提高了菠萝成熟度识别的精度和推理速度,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摘要:
    蒸煮食味品质是消费者选择稻米的重要评价标准。淀粉、蛋白质和脂质作为稻米的三大主要物质成分,与其蒸煮食味品质关系密切。本文主要综述了稻米三大主要物质的组成与分布、合成代谢特点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对稻米淀粉、蛋白质、脂质及蒸煮食味品质影响。提出了三大主要物质成分互作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研究缺乏、干湿交替灌溉对蒸煮食味品质的调控机制研究不深入等问题。建议今后基于三大主要物质累积与合成代谢的关系深入研究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形成机制以及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调优机制。旨在为稻米食味的优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摘要:
    为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肥药模式,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贵州省11个冬油菜主产县(市、区)连续2 a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药模式(T1传统肥药模式、T2优化肥药模式、T3优化肥药模式下不施用化肥和T4优化肥药模式下不喷施农药)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高产高效肥药技术。结果显示,与T1相比,T2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9.9%,农药投入量减少69.5%。T2冬油菜为直播种植方式,其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角果密度、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低于T1处理,2 a分别低于T1处理18.7 cm、0.43 cm、1.0个、0.78 cm、0.37个/cm和18.2 cm、0.47 cm、1.2个、0.84 cm、0.37个/cm;但T2处理有群体优势,2 a收获密度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9×104株/hm2和20.4×104株/hm2。2 aT2冬油菜产量分别为2 224.4 kg/hm2和2 103.3 kg/hm2,较T1分别增产204.0 kg/hm2和74.3 kg/hm2。T2化肥利用效率和农药防治效率2 a分别为2.20、2.14 kg/kg和141.82、106.23,显著高于T1。T2冬油菜2 a产值和净收益分别为11 121.8、10 516.4和5 286.8、4 681.4元/hm2,较T1分别增加1 020.0、371.6和2 625.0、1 976.6元/hm2,实现节本增收。结果表明,当前T2优化肥药模式能够满足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长,能有效提高冬油菜产量、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此优化肥药模式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主推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
    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查明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机制,为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期平均腐解率数据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 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期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期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至180 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 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个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 K>P>N;至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时,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 d 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总之,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
                                                                                                                   
    摘要:
    为研究SPL(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转录因子在矮牵牛中的作用,本文克隆了矮牵牛PhSPL9b基因,并将其对应的miR156/157靶位点进行点突变获得rPhSPL9b,将PhSPL9b和rPhSPL9b分别构建超量表达载体,转化矮牵牛和拟南芥,最终获得拟南芥35S:PhSPL9b与35S:rPhSPL9b转基因植株以及矮牵牛35S:PhSPL9b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PhSPL9b和rPhSPL9b导致拟南芥莲座叶显著减少,开花明显提前,其中35S:rPhSPL9b转基因的作用更为明显;过表达PhSPL9b显著性促进矮牵牛提前开花。RT-PCR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表型明显的转基因株系中,PhSPL9b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转录激活实验结果表明,PhSPL9b是一个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的转录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矮牵牛PhSPL9b基因对开花时间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功能具有保守性,同时,它可能是通过转录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而影响植物开花。
                                                                                                                   
    摘要:
    针对现有链式纸钵育苗移栽机多为株距不可调的不断链移栽、无法满足大株距作物移栽需求的问题,本文以常规六边形截面链钵苗为试验对象,探索设计了一种链钵育苗移栽机的取苗断链装置。在阐述取苗断链装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过程理论分析,确定关键部件结构与工作参数取值范围。搭建试验台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夹指开度、载苗滑槽倾角、栽植频率为主要试验因素,以取苗成功率、基质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关系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夹指开度52mm、载苗滑槽倾角20°、栽植频率45株/min时效果较优,在该参数组合下得出台架试验取苗成功率91.3%、基质损失率14.2%,土槽验证试验取苗成功率87.5%,基质损失率17.4%。该研究可为链钵育苗移栽机整机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
    面对资源短缺和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如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促进全社会绿色转型,是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10-2020年间,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从地区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阶段,整体水平不高;③三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分布向聚集状态演变;④高-高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且呈现出显著的扩散态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南高西北低”态势。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提出建议,以期为加强区域联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森林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预测和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氮循环和制定土壤氮管理措施至关重要。结合实测土壤全氮含量数据和多源环境变量,建立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林场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方法】本文以旺业甸实验林场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不同土层深度(0~10、10~30、30~5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环境协变量(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y坐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对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进行预测并制图,并分析了影响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的控制性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0~10、10~30和30~5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均值分别为3.20、2.02和1.47 g/kg,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交叉验证结果显示,三个土层深度土壤全氮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5、0.42和0.39,模型预测精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机森林模型可以解释39%~55%的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各环境因素对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从预测图来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均呈现西部、北部和中部低,西南、东南和东部高的空间格局。(4)海拔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平均降水量>y坐标>坡向>年平均气温。【结论】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该林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全氮含量,为继续预测其他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研究可以为林场尺度森林土壤养分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茄衣烟叶生产中的气候资源配置依据,以“云雪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整移栽期以改变烟株生育期内的气候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茄衣烟叶的气候资源配置依据及其对烟株农艺性状及发酵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株大田期的积温、≥10℃有效积温、总降水量与总温差对烟株农艺性状各指标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在0.478~0.939之间,而积温、≥10℃有效积温、平均气温对烟叶总糖、烟碱、总氮、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在-0.955~-1.000之间。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8项气候指标中提取出气候积累因子与湿度因子2个主因子,进一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上述二者分别是影响烟株农艺性状和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主因子。以上结果表明,确定茄衣烟株移栽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依据为大田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综合配置。
                                                                                                                   
    摘要:
    为了检测广热带亚属睡莲挥发性成分,鉴定香气活性物质,筛选优良芳香品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EM-GC-MS)对30个广热带睡莲亚属常见栽培品种进行挥发态物质检测。结果显示,30个睡莲品种共含有60种挥发态物质,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烷烃、烯烃、萜类、芳香族、酯类、醇类、醛类7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烯烃是含量较高的类别,平均占比分别达到42.43%和28.61%,但其无明显气味特征。进一步通过气味活性值(OAV)筛选到了19种气味活性物质,其中可被嗅觉感知的(OAV>1)的特征气味物质均为萜类化合物,包括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反式-β-紫罗兰酮、金合欢烯,其中紫罗兰酮赋予睡莲木质香、甜香,金合欢烯赋予睡莲苹果及典型花香。结果表明,以气味活力值为标准筛选出的‘蓝鸟’、‘卡拉阳光’、‘黄金国’、‘鲁比’、‘粉钻’5个睡莲品种是园林应用和产品加工的潜在优良品种。
                                                                                                                   
    摘要:
    【目的】探究植保无人机喷施簕菜叶面肥的可行性和最佳作业参数组合。【方法】使用极飞 P20-2019 款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簕菜叶面肥喷施试验,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考察喷施浓度、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簕菜产量、簕菜叶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飞行速度和作业高度对喷雾质量影响显著,喷施浓度、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对簕菜产量、簕菜叶片品质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喷雾质量、簕菜产量、簕菜叶片品质的最佳作业参数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喷施浓度为推荐浓度的 5 倍、飞行速度为 1.0m×s-1、作业高度为 2.0m 时施肥效果最好,喷雾质量好并且较空白对照组簕菜产量提高 27.46%、簕菜叶绿素含量提高 33.23%。【结论】本文证明用植保无人机喷施高浓度簕菜叶面肥可行,有望提升簕菜种植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簕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同类型植保无人机作物叶面施肥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
    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为茭白种养模式的合理施肥和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提高了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5.45%~38.89%,增加茭白的净茭产量5.10%~19.54%,增加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10.28%~21.45%。关于氮、磷、钾含量,2021年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在采茭期显著增加了叶的氮含量25.74%,但在孕茭期显著减少了茎的磷含量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在孕茭期显著减少了茎的氮含量23.75%,在分蘖期显著减少了叶部的磷含量12.08%,两年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关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模式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模式显著减少26.0%~27.27%,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模式分别显著增加18.80%~38.41%和35.71%~44.77%;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模式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模式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两种模式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之间。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两种模式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两模式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摘要:
    低温连阴雨严重影响湖北烤烟的产量与品质,是湖北烤烟种植业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挑战。本文构建了烤烟不同生育期的低温连阴雨判别指标,利用湖北烤烟种植区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5—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湖北烟区低温连阴雨7项灾害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过程平均气温、日平均降水量及平均总降水量等3项指标均为低—高—低演变过程,以成熟前期最高、伸根期最低,过程平均日数均在5 d左右,而年平均过程次数、年平均过程日数、灾害频率均以成熟后期最多、旺长期最少,其中灾害频率在这两个时期分别为每10年发生6、1次,相差近6倍;2)空间上,气温、降水在不同生育期南北差异一致,北部烟区气温低,南部烟区降水多、强度大,而过程平均日数在伸根期、旺长期南部大于北部,成熟后期则相反;3)灾害频率空间差异显著,前3个生育期,南部烟区较北部烟区发生频率更高,成熟后期南北相当,灾害频率均高达56%以上,过程平均持续5.7 d。研究结论可为湖北烤烟种植规划及低温连阴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研究移栽期荸荠茎秆的力学特性可为实现移栽的机械化提供理论基础。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鄂荠1号和大红袍荸荠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TMS-PRO质构仪进行了径向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弯曲试验。径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茎秆径向承受力从上往下依次增大,下部均值在4.0-4.1N之间;搁置时间越长(4h内),茎秆含水率越低,径向承受力越小;加载速率对径向承受力的影响不显著。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下部剪切力最大,均值在120-165N之间,剪切强度6MPa左右。4h的搁置时长对剪切力的影响不显著。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茎秆上部的抗弯刚度最小,均值在1.4×10-3-1.6×10-3 Nm2之间,中部的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均值在290-405 MPa之间,下部的截面惯性矩最大,均值在33-35 mm4之间,且受力均明显高于上部和中部,其最大载荷的平均数值小于2N。试验结果可为秧苗的切割处理、搬运、移栽等机具的设计提供依据。
                                                                                                                   
    摘要:
    为精准鉴定贵州荞麦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荞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DNA分子身份证数据库,旨在为贵州荞麦遗传育种和种质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对稳定性好、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在60份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174个多态性条带。Shannon's信息指数、Nei's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指数均值分别为0.337、0.206、0.693,表明引物的多态性较好,能有效揭示60份荞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在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374时,所有供试材料可聚为A、B、C三组,当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484时,A组又将分为2个小组。SSR标记扩增产物采用毛细管电泳及8%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进行双验证,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一致。采用核心引物法构建60份荞麦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为贵州荞麦种质的分子鉴定提供遗传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摘要:
    针对夜间场景下苹果识别率低、实时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图像增强和迁移学习的YOLOv8n夜间苹果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8n前端嵌入Zero-DCE模块增强夜间图像,更清晰地呈现苹果的轮廓和细节,降低夜间苹果图像的识别难度;其次,使用SPD-Conv进行下采样,增强模型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夜间苹果数据集样本量少的问题,采用迁移学习训练策略,选取含有苹果类别的MS COCO数据集作为源域数据集,对于夜间场景下的目标域数据集,利用Zero-DCE增加其与日间苹果图像的相似度并在源域模型上微调目标域模型。基于上述方法,在夜间苹果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模型精确率P为97.0%、召回率R为93.4%、平均精度均值mAP0.5:0.95为74.6%,较YOLOv8n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2.3、1.9和4.3个百分点,同时该模型的FPS为22 帧·s-1,可以满足实时性要求。消融试验显示,图像增强与迁移学习结合使用的效果超过两者单独应用时的效果之和。此外,改进后的模型在处理重叠、遮挡、绿果和光线过暗等复杂情形时都比原始模型表现更优,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摘要:
    针对现有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作业时所需负压高、功耗大、漏播严重等问题,依据微型薯的曲率半径,设计了环槽型排种盘,增加微型薯贴附排种盘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合格指数。运用EDEM与Fluent软件构建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耦合仿真模型,并以运行参数(真空度、排种盘转速)、结构参数(吸孔直径、吸孔个数)为影响因素,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功率消耗为性能指标设计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通过耦合仿真,获得各影响因素对排种器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集。对结果集采用非支配排序算法(NSGA?Ⅱ)进行多目标求解,获取Pareto最优解集;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最优解集进行权重分配后,得到最优的排种器结构与运行参数。最优参数值为负压值为5060Pa、排种盘转速为35r/min、吸孔个数为10个、吸孔直径为10mm时,排种器的合格指数为94.18%,漏播指数为3.14%,重播指数为2.68%,功率消耗为10.8kW。为了验证气吸式微型薯排种器的仿真优化结果,按照最优解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优化后的结果与台架试验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误差为0.97%。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与层次分析进行权重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排种器的性能优化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摘要:
    针对水田作业环境下施肥机械的排肥口末端易被泥土堵塞,导致施肥机的排肥性能差,本文设计了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首先对水稻施肥装置进行整体设计,提出一种双齿轮排肥器、螺旋排肥器两级组合排肥装置,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其次借助EDEM软件对关键部件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以排肥均匀性、稳定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以双齿轮、螺旋轴结构参数为试验因素,探究两级排肥装置结构参数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选取螺旋轴直径、螺距和转速等对排肥性能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响应曲面试验,确定两级排肥装置最佳结构参数;然后采用理论计算和EDEM仿真分析的方法,探究两级排肥装置传动比对其排肥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两级排肥装置最佳传动比;最后开展两级排肥器与单级螺旋排肥器样机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轮间距和齿轮转速对双齿轮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有重要影响,螺旋轴的直径、转速以及螺距对螺旋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有重要影响;排肥均匀性随两齿轮之间的间距先减小再增大,当间距为5mm时,双齿轮排肥器的排肥性能更好;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随螺距和直径逐渐增加而增大,随转速逐渐增加而先减小再增大,螺旋轴最佳组合参数为螺旋轴直径为21.292 mm,转速为134.07 r/min,螺距为16.437 mm,此时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5%;双齿轮排肥器和螺旋排肥器的传动比为1:4时排肥连续且均匀;田间试验表明,两级排肥器的排肥一致性、稳定性、均匀性变异系数相比螺旋排肥器均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及装备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
    本研究克隆了玉米ERF家族成员基因ZmEREB46(Zm00001d015759),该基因编码一个AP2/EREBP类转录因子。重测序结果表明,相较于耐渍自交系A3237,ZmEREB46基因编码区以及启动子区在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分别存在一个G/A的转换以及一个911 bp片段插入,该911 bp片段的插入显著抑制了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ZmEREB46基因的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ZmEREB46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EREB46受渍水胁迫诱导上调表达,渍水处理8 h后ZmEREB46在耐渍自交系A3237中的表达量是渍水敏感自交系A3239中的2倍。ZmEREB46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提高了拟南芥苗期的耐渍性。
                                                                                                                   
    摘要:
    为实现大田烤烟钾素积累状况的实时无损监测。以烤烟K3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成熟期烤烟叶层间钾积累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冠层光谱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烟株上层钾积累量除少数波段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外,大部分波段两者不相关,中下层钾积累量与可见光波段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近红外波段呈显著正相关。适用于不同叶层钾积累量估算的最优光谱参数并非完全一致,其中上层、中层、上中层钾积累量估算的最优光谱参数为RVI(810,680),而下层、中下层、上中下层(植株)钾积累量则与红边振幅(DλRed)相关性最高。建立的烤烟中层、下层、上中层、中下层、植株叶钾积累量的估算模型y =-0.002 x2+0.159 x- 0.6531 (R2=0.903**),y = 8.8736x2-4.1032x+0.5164 (R2=0.618**),y =0.0856x1.29 (R2=0.744**),y = 6.6558x2+0.5056x-0.3657 (R2=0.821**),y = 0.2803x0.5774 (R2=0.938**),经检验模型稳定性较好。因此,利用光谱参数构建的估算模型可实现烤烟植株及中下层叶钾积累量的有效反演。
                                                                                                                   
    摘要:
    近年来利用灰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洪管理的思路发生转变,蓝绿协同视角下的雨洪调蓄功能开始受到重视。本文以武汉市南湖汇水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模型模拟分析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及峰现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蓝绿协同视角下城市汇水分区绿地削减雨水径流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汇水分区尺度20-30%的下凹式绿地改造,可实现年径流控制率6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2)不同的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中,复杂下凹绿地(具备蓄水层和下排管)和简单下凹绿地(无蓄水层和下排管)对于单场降雨事件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但针对长历时多场次降雨情况复杂下凹绿地的表现会更加显著。探明蓝绿空间系统削减水径流生态效应的评价方法、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解析蓝绿空间主导城市设计的适应机制,将为城市生态规划开辟新思路、构建新方法。
                                                                                                                   
    摘要:
    针对花生仁湿法脱红衣存在较高破损率、较高含水率与较低脱净率问题,从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角度开展研究,对提高花生仁脱红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育23”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冷浸温度、冷浸时间、热浸温度、热浸时间,对花生仁的脱净率、破损率和含水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通过响应面试验发现冷浸温度A、冷浸时间B、热浸温度C和热浸时间D对脱净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A>C>D>B;对破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C>A>D>B;对含水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A>C>D>B。得到花生仁变温湿法脱红衣预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冷浸温度19℃、冷浸时间13min、热浸温度75℃和热浸时间20s时,脱净率、破损率和含水率分别为95.7%、11.3%和13.6%。该结果对花生仁湿法脱红衣预处理工艺参数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土壤采样是数字土壤制图研究的重要内容,从采样点获取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土壤制图精确度,如何从已经存在的历史样点获取更可靠的土壤-环境知识已成为土壤制图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采用样本代表性修正的方法获取更高的知识精度,利用样本空间与总体空间环境协变量的空间相似度关系,以核密度估计为基础,采用三种不同算法通过对每个土壤采样点探寻最优权重,并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预测制图为例验证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最高可将多元线性回归制图的RMSE和MAE分别降低10.30%和12.74%,从而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可以为土壤样点的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历史数据提高土壤制图精度。
                                                                                                                   
    摘要:
    从区域尺度研究净碳排放变化特征及碳中和能力,对于加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借鉴《IPCC温室气体排放》、《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给定的方法、碳密度法等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碳汇量及净碳排放量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净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湖北省区域碳中和能力。本文结果显示,(1)2000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碳汇总量为264178万吨,历年碳汇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幅度约135.21%,年均增长约6.76%。(2)2000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碳排放总量为910331万吨,历年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至2010年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011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历年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2000年至2010年期间,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Zmk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至2020年期间,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Zmk统计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在第二阶段有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的生态系统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仍有巨大差距,净碳排放量的变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持续深入进行碳减排,优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并大力发展碳捕获技术与相关产业。
                                                                                                                   
    摘要: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产业的重要组成。国内生猪养殖主要采用自繁自养模式,配种所使用的精液多采用鲜精或常温稀释保存精液,而精液冻融技术可实现猪精液的长期保存,但与牛、小鼠等物种相比较,猪精液冻融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改善。本文主要综述了猪精液冻融技术发展概况、主要技术流程,影响猪精液冻融后精子活力的关键因素,包括精液的采集、冷冻前降温平衡、冷冻保护剂添加和冷冻方法等,以及精子冻融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包括物理结构损伤、功能性损伤、精子抗冻机制等,最后总结了能够提高猪精液冻融效果的新方法,包括纳米技术处理精液、精子耐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旨在为进一步改进猪精液冷冻技术并实现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为了提高黑水虻幼虫共溶液化制备生物油的产率和改善生物油性能,同时实现黑水虻幼虫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甲醇-水共溶液化黑水虻幼虫的方法制备生物油,研究分析了铁基催化剂(FeS、FeSO4)、分子筛催化剂(ZSM-5、Y型分子筛)、双金属催化剂(Ni/TiO2)和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Ni/Y型分子筛)对水热液化产物分布和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甲醇-水比例为4:1时,添加FeSO4作为催化剂时的生物油产率、原料转化率、能量回收率和碳回收率均为最高,生物油产率最大值为82.17%,相比于无催化剂试验时的生物油产率(68.23%)增加了13.94%。FeSO4催化剂的加入有效地抑制了固体产物的生成,原料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91.1%。铁基催化剂对生物油产率和原料转化率的提升归因于铁元素增强了液化溶剂生成原位氢的能力。原位氢可以稳定生物质原料在液化过程中因解聚反应而产生的反应中间体,抑制再聚合反应。甲醇与脂肪酸发生的酯化反应在液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油中主要化合物为脂肪酸甲酯。镍作为一种过渡金属,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性和催化活性,可以增强液化反应过程中的酯化反应并且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抑制酰胺类物质的形成。
                                                                                                                   
    摘要:
    以四川省盐亭县云溪镇垃圾填埋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将不同质量比的硅肥(Si1:0.5%,Si2:1.0%)和磷矿粉(P1:0.2%,P2:0.4%,P3:1.0%)复配添加到土壤中培养90d,研究钝化培养前后重金属Cd、Cu、Pb、Zn有效态含量的变化,利用Risk Assessment Code (RAC)风险评价系数评价土壤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高硅处理(Si2:1.0%)相比于低硅处理(Si1:0.5%)能显著降低重金属有效性,其中,Si2P3处理对Cd、Cu、Pb、Zn的钝化率最高,分别为30.79%、27.27%、27.13%、36.88%;Si2P1和Si2P2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Si2P1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重金属浸出毒性量和RAC风险评价系数。复配钝化剂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和EC值,增强官能团(O-Si-O、Si-O-Si、H2PO4-、PO43-等)的络合沉淀作用促使重金属由高活性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向低活性的可氧化态、残渣态转化。综合来看,Si2P1处理钝化剂施用量更低,更适合用于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显示模式:
    2015,34(4):108-113, DOI:
    [摘要] (2811) [HTML] (0) [PDF 1.06 M] (11591)
    摘要: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 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2015,34(4):120-124, DOI:
    [摘要] (3214) [HTML] (0) [PDF 976.50 K] (10412)
    摘要: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 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 h。
    2013,32(4):48-54, DOI: 1000-2421(2013)04-0048-07
    [摘要] (3104) [HTML] (0) [PDF 1.58 M] (8679)
    摘要: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2015,34(3):8-12, DOI:
    [摘要] (2780) [HTML] (0) [PDF 3.41 M] (7841)
    摘要:
    以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302-3-GFP,采用农杆菌叶片注射法对其在本氏烟叶片中瞬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基因沉默抑制子p19、菌液不同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对GF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D600 为0.8~1.0并与含有p19基因的载体共注射条件下,农杆菌注射3~5 d后本氏烟草叶片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现了GFP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2012,31(1):16-22, DOI: 1000-2421(2012)01-0016-07
    [摘要] (3333) [HTML] (0) [PDF 1.07 M] (7055)
    摘要:
    通过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0、1 h和1、3、7 d的缺氮胁迫,以及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2 h和1 d,研究氮素同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下,根部NH4+、NO3-含量显著下降。短期缺氮胁迫下,地上部NR1、NR2、NiR2、GS2、Fd-GOGAT、GDH2、GDH3以及根部NR1、NR2、GDH4的表达量均有增加;随着缺氮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大幅下降。缺氮胁迫下,植株GS、Fd-GOGAT、地上部NR和根部NADH-GOGAT的活性下降,地上部NADPH-GDH活性增加,根部NR、GDH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NiR活性先下降后增加。植株缺氮7 d后,恢复供氮生长1 d时,NR、NiR、GS、GOGAT、GDH的基因表达量及活性基本趋于恢复正常水平,部分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
    2013,32(5):124-133, DOI: 1000-2421(2013)05-0124-10
    [摘要] (2553) [HTML] (0) [PDF 4.01 M] (7005)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2015,34(1):128-135, DOI:
    [摘要] (3036) [HTML] (0) [PDF 1.21 M] (6854)
    摘要:
    为克服现有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无法搬移、户外施工难度大、批量生产困难和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山地果园拆装单向牵引式双轨运输机,分析该机的总体结构及绳径选择、轨道最小倾角、轨道最长长度、轨道最小转弯半径和断绳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样机运载试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运输机钢丝绳直径为7.7 mm, 轨道最小倾角为5.7°, 轨道最长长度为170 m, 轨道最小水平转弯半径为7 m, 最小垂直转弯半径为2 m。运载试验结果显示:运输机上行平均速度为0.51 m/s,下行平均速度为0.54 m/s,平均能耗为1.235 kW·h,使用有效度为100%。这表明该运输机可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等,亦可搭载喷雾机或果枝修剪机械等进行作业。
    2014,33(2):139-144, DOI: 1000-2421(2014)02-0139-06
    [摘要] (1859) [HTML] (0) [PDF 968.56 K] (6580)
    摘要: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2014,33(06), DOI:
    [摘要] (1769) [HTML] (0) [PDF 8.30 M] (6481)
    摘要:
    迄今为止,黄金大米的研发和上市已经超出了当初预期的时间。事实证明,黄金大米有潜力缓解一个困扰数百万人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根据高度的预防性原则(已被证明是没有必要的)制定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书阻遏了科学发展和科学合作,尤其延误田间的表型筛选。到目前为止,黄金大米仍未能帮助克服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由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本可预防的失明和死亡。25年来,维生素A缺乏一直被联合国列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当然,发明家的最初梦想——贡献这项技术来帮助资源匮乏而又希望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人们——在慈善机构和公共部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依然是坚定的,且必然会实现。
    2016,35(1):81-85, DOI:
    [摘要] (1962) [HTML] (0) [PDF 943.32 K] (6068)
    摘要: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 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2012,31(1):127-132, DOI: 1000-2421(2012)01-0127-06
    [摘要] (2304) [HTML] (0) [PDF 930.13 K] (6002)
    摘要: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2012,31(5):569-573, DOI: 1000-2421(2012)05-0569-05
    [摘要] (2150) [HTML] (0) [PDF 912.59 K] (5976)
    摘要:
    研究3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硝酸钙(Ca(NO3)2·4H2O)、硝酸钾(KNO3)、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硫酸镁(MgSO4·7H2O)、硝酸铵(NH4NO3)含量分别为295、303、62、246、0 mg/L时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均优于另外2种配方:有利于营养生长期的草莓生长,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大且厚、花梗较粗、叶色浓绿;有利于草莓成花和花朵发育,果实综合性状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优质高产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的肥水运筹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5,34(3):134-141, DOI:
    [摘要] (2133) [HTML] (0) [PDF 1.42 M] (5970)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非常复杂,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SOS信号(salt overly sensitive)转导途径、microRNA和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期抗盐性研究与耐盐育种提供基础支持。
    2014,33(2):15-21, DOI: 1000-2421(2014)02-0015-07
    [摘要] (2408) [HTML] (0) [PDF 980.62 K] (5898)
    摘要:
    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大刍草苗期全株各组织转录组进行了RNA-Seq测序、de novo拼接和信息比对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得到了46.4 GB的原始数据,归并整理后获得长76 bp的序列有175 101 250条,经质量控制和de novo拼接后,共获得了58 147条大刍草转录本,其平均长度为1 335 bp。比对分析发现其中94.3%的转录本和玉米B73自交系的cDNA序列有较好的匹配,与水稻匹配的有84.1%,高粱84.6%,短柄草83.9%,共56 036条转录本。
    2014,33(06), DOI:
    [摘要] (2059) [HTML] (0) [PDF 2.49 M] (5844)
    摘要:
    本篇综述侧重于介绍美国本土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过程和进展。回顾了安全评价程序的建立过程,从1975年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上关于重组DNA技术的问题,自1984-1994年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到评估作为食物和饲料商业化生产时,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家之间的讨论。此外,一同回顾国际上的指南与美国的系统。整体过程还要考虑人类接触基因来源和表达蛋白是否有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历史。食用蛋白安全性首要考虑因素为某些消费者是否对其过敏或者拥有转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或者转基因食品会诱发乳糜泻,同时考虑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效果和对人或动物营养的影响。在美国,该过程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建议是一致的,它是基于科学的并应用合理的假设。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在美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评价要考虑遗传和环境上的变化对植物新品种产物的影响,并坚持转基因植物食品和非转基因相似物种同样安全的评价原则。
    2014,33(01):12-17, DOI: 1000-2421(2014)01-0012-06
    [摘要] (2027) [HTML] (0) [PDF 944.55 K] (5708)
    摘要:
    以20个梨栽培品种为例,利用SSR标记构建梨分子身份证体系。从分布在梨17个连锁群的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分别位于17条染色体的17对多态性引物对20个梨栽培品种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6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5~11之间,平均8个;共检测到基因型203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在7~17之间,平均为12个,表明所选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614~0.848,平均为0.733。38个双引物组合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大小进行编码,然后将每个品种17个SSR位点的赋值依次组合,建立了20个梨栽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
    2011,30(4):488-493, DOI: 1000-2421(2011)04-0488-06
    [摘要] (2164) [HTML] (0) [PDF 1.81 M] (5641)
    摘要: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2011,30(5):613-617, DOI: 1000-2421(2011)05-0613-05
    [摘要] (2254) [HTML] (0) [PDF 914.54 K] (5611)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t (蛋氨酸)、Zn、Mo、B、Gly(甘氨酸)的处理能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其中喷施Met、Zn、Mo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各喷施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最高降幅达35.0%,其中喷施Mo、B、Zn、Met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喷施Gly、Pro(脯氨酸)、Se的处理能同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或氨基酸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29(3):363-368, DOI: 1000-2421(2010)03-0363-06
    [摘要] (3338) [HTML] (0) [PDF 11.41 M] (5567)
    摘要:
    为研究适宜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耐热性强的报春种,测定了6种报春的热害指数,并利用扫描电镜对6种报春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及小报春(P.forbesii franch)的耐热性较强,黄花九轮草(P.veris)、岩生报春(P.saxatilis)和鄂报春(P.obconica )的耐热性中等,滇北球花报春(P.denticulata ssp.sinodenticulata)耐热性较差;影响报春属植物耐热性的叶片解剖性状主要有叶片厚度、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程度、开张气孔数量及叶片的表皮毛及粉粒数量等指标。
    2014,33(2):96-102, DOI: 1000-2421(2014)02-0096-07
    [摘要] (2026) [HTML] (0) [PDF 1008.91 K] (5422)
    摘要:
    试验选用均质量(2.63±0.16 g)的吉富罗非鱼鱼种31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3.7%、7.7%和16.6%的低、中、高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探讨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肝体指数、脂肪沉积、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LPL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联规律,试验周期90 d。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肥满度无显著变化,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升高; (2)饲喂高脂肪饲料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下降显著;(3)LPL基因在吉富罗非鱼鱼种肝脏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4)在再投喂48 h内,在第6小时时,高脂肪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显著高于中、低脂肪试验组,但随后显著降低,显著低于3.7%试验组;7.7%和3.7%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3.7% 低脂试验组;(6)吉富罗非鱼肝体指数、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肝脏LPL表达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LPL mRNA在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脂饲料显著抑制了吉富罗非鱼鱼种增重;高脂饲料显著促进了吉富罗非鱼肝脏LPL的分泌,诱导了其肝脏中LPL基因表达,促进肝脏与肌肉脂肪沉积; LPL基因参与调节吉富罗非鱼脂肪沉积。

更多+

期刊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56年创刊。目前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更多+
期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