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作物遗传改良与栽培
    •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品质相关性状的QTL

      2012, 31(4):397-403. DOI: 1000-2421(2012)04-0397-07

      摘要 (1559) HTML (0) PDF 1.66 M (2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川香29B和中国香稻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通过建立144个SSR标记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共检测到了45个与水稻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相关的QTL,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6、7、9、10、12染色体上,其中有9个QTL的效应被重复检测到。

    • 水稻抽穗期基因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2012, 31(4):404-409. DOI: 1000-2421(2012)04-0404-06

      摘要 (1798) HTML (0) PDF 4.18 M (3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水稻开花调控的分子网络,构建了水稻品种中花11幼穗分化前倒二叶叶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制备了高质量的总RNA,用Oligo(dT)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和Long Distance PCR合成双链cDNA,通过SMART同源重组交换技术在酵母菌株AH109中建立酵母双杂交所需的水稻倒二叶叶片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结果表明:cDNA文库的转化率为1.178×10 6/3 μg pGADT7-Rec,文库滴度为 2.65×108cfu/mL,重组率为94.7%,插入片段长度为350~2 000 bp。该文库可用来筛选水稻抽穗期基因的互作蛋白。

    • 水稻冠根数目多样性与生长素的关系

      2012, 31(4):410-413. DOI: 1000-2421(2012)04-0410-04

      摘要 (1546) HTML (0) PDF 2.07 M (2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进的水稻根系鉴定体系考察42个生态型水稻的冠根数目,发现水稻冠根数目存在多样性;从中选择2个冠根数目极端多和2个冠根数目极端少的生态型,利用定点施加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以冠根数目为指标,分析冠根数目不同的生态型对NPA的敏感性,发现NPA处理导致冠根数目减少。在低浓度NPA处理时,冠根数目多的品种比冠根数目少的品种对NPA更敏感;在高浓度NPA处理时,不同生态型水稻冠根数目趋于接近。说明在不同根系类型的水稻中,生长素对冠根数目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嫁接棉苗对黄萎病的抗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2012, 31(4):414-418. DOI: 1000-2421(2012)04-0414-05

      摘要 (1286) HTML (0) PDF 978.70 K (2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海岛棉海7124(R1)和Pima 90(R2)为砧木,以冀棉11(S1)和鄂棉22(S2)为接穗,利用贴接法得到嫁接苗(S1/R1,S2/R1,S1/R2和S2/R2),成活率均在60%以上,S2/R2的则达85%,表明选用的海岛棉品种与陆地棉品种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1/R1、S2/R1对黄萎病表现为抗病;S1/R2、S2/R2表现为高抗,说明利用合适的抗病砧木与感病的陆地棉嫁接,能有效地防治黄萎病。接种黄萎病菌3 d后,叶片中SOD、POD活性均有加强,MDA含量均有提高。且砧木叶片中SOD、POD活性最高,接穗叶片中SOD、POD活性最低;4种组合的嫁接苗介于二者之间。而叶片中MDA含量则相反,以接穗中最高,砧木中最低,嫁接苗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嫁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可能是通过增强防御自由基和活性氧伤害的酶系统、降低叶片细胞膜脂的过氧化作用、使膜的损伤程度减小而实现的。棉苗感染病原菌后PAL活性明显升高并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在侵染的第1天,酶活性上升较缓,随后急剧上升,酶活高峰出现在侵染后第3天,之后迅速下降,到第5天后与初始水平接近。不同抗性品种的PAL活性变化有显著差异。鄂棉22(S2)的PAL活性上升缓慢,峰值较小, Pima 90(R2) 的PAL活性上升快,峰值最高。S2/R2嫁接棉苗的PAL活性介于两者之间,且峰值与Pima 90(R2)的接近。

    • 油棕P450基因在果皮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2012, 31(4):419-422. DOI: 1000-2421(2012)04-0419-04

      摘要 (1294) HTML (0) PDF 1.21 M (2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油棕果实5个不同发育时期果皮中脂肪酸含量和类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5个不同发育时期中第4个时期P450的表达量最高,为第1个时期表达量的201.07倍。脂肪酸总含量分析表明第3、4个时期之间增加速率最高(15.79%)。在第3个时期脂肪酸的合成较少,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与同样组织中的P450基因表达趋势类似。由于细胞色素P450在植物脂肪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油棕果实发育中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极有可能对其脂肪酸的氧化、环氧化、烃基化等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对脂肪酸的组成、产量及一些保护性化合物等的合成产生影响。

    • >微生物学
    • 蚊虫乙酰胆碱酯酶的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2012, 31(4):423-427. DOI: 1000-2421(2012)04-0423-0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1.65 M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Trizol法从尖音库蚊中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并克隆出乙酰胆碱酯酶外显子序列;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蚊虫乙酰胆碱酯酶进行真核表达,并利用Ni-琼脂糖对酶进行纯化。采用SDS-PAGE对纯化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乙酰胆碱酯酶。参照Ellman法对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纯酶的活力为2.219×10-4 mol/(min·g)。

    • 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012, 31(4):428-435. DOI: 1000-2421(2012)04-0428-08

      摘要 (1244) HTML (0) PDF 976.41 K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常规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R)、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R)和间歇灌溉(intermittent irrigation,IIR) 等3种灌溉方式和不同比例有机氮和无机氮(F1:60%无机N+40%有机N; F2:80% 无机N+20%有机N;F3:100%无机N)配施对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土壤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从孕穗期至抽穗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均不同程度提高,并达到峰值,而从抽穗期至乳熟期则逐步下降;CIR和IIR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一般高于FIR处理;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MBC和MBN一般高于单施无机N肥,且高有机肥比例的F1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有机无机氮配施F1处理条件下,节水灌溉方式(CIR和IIR)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

    • >园艺.林学
    • 新型红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2012, 31(4):436-439. DOI: 1000-2421(2012)04-0436-04

      摘要 (1165) HTML (0) PDF 4.20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新型红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俞优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以确定其花药败育的时期、方式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此红菜薹胞质不育系的花药败育发生于单核小孢子早期,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挤压单核早期小孢子,从而导致其败育。

    • 集约经营雷竹林分结构特征

      2012, 31(4):440-444. DOI: 1000-2421(2012)04-0440-05

      摘要 (1214) HTML (0) PDF 934.94 K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北省崇阳县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对集约经营雷竹林分结构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集约经营雷竹笋用林立竹在林地上分布均匀,调查的雷竹林分平均胸径为2.55 cm,通过胸径计算得到的适宜经营密度约为15 000株/hm 2 (1 000株/667 m 2 );林分中立竹处于年青状态,1年生、2年生、 3年 生及4年生、5年生立竹数依次为3 000、4 660、3 880、460、20株/hm 2 ,所占的百分率依次为24.59%、 38.20%、 31.80%、3.77%及1.60%;钩梢有利于雷竹林分抗雪压,虽然钩梢后立竹留盘数减少,冠幅减小,但平均每枝叶面积指数增大;生产中每年通过在林地上均匀保留健壮的笋体而形成新立竹,因而林木株数按径阶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出现向右偏态;农事活动使枝下高也发生变异;雷竹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杆>竹蔸>竹鞭>叶>枝,钩梢使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发生变化。

    • >植物保护
    • 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12, 31(4):445-449. DOI: 1000-2421(2012)04-0445-05

      摘要 (1367) HTML (0) PDF 2.85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 1.320 4x, 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 70.2 μg/mL, EC95 为6 341.5 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 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 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 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 杆状病毒介导RNAi抑制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9A14基因的转录

      2012, 31(4):450-456. DOI: 1000-2421(2012)04-0450-07

      摘要 (1325) HTML (0) PDF 3.35 M (2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细胞色素P450 CYP9A14基因在氯氰菊酯抗性棉铃虫中肠里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抗性棉铃虫是敏感棉铃虫中肠表达量的17倍。将棉铃虫中肠P450 CYP9A14基因的一个490 bp反向重复片段以双链RNA干扰(double-stranded RNA interference,dsRNAi)的方法重组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elicoverp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中,结果表明以该重组病毒注射氯氰菊酯抗性棉铃虫体内后,幼虫中肠CYP9A14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下降。

    • 桔小实蝇二硫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发育表达

      2012, 31(4):457-462. DOI: 1000-2421(2012)04-0457-06

      摘要 (1557) HTML (0) PDF 1.90 M (2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BdorPDI。测序结果表明,BdorPDI开放阅读框全长1 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该序列有PDI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N端含有信号肽序列;在序列的N端及C端具有二硫键/巯基氧化还原位点CGHC;在C末端含有内质网滞留信号肽KDEL。进化树分析表明:桔小实蝇的PDI蛋白序列与脊椎动物安乐蜥(Anolis carolinensis)的序列(XP_003217370)一致性最低,为49.3%;与双翅目昆虫刺舌蝇(Glossina morsitans)的序列(ADD20271)一致性最高, 为76.3%。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dorPDI mRNA在桔小实蝇1~3龄幼虫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且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在1 d蛹中的BdorPDI mRNA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其表达量是基准含量的536.50倍,且随着蛹的发育,BdorPDI mRNA表达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桔小实蝇二硫键异构酶在化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功能。

    • 黄曲条跳甲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成员的cDNA序列及其基因表达

      2012, 31(4):463-468. DOI: 1000-2421(2012)04-0463-06

      摘要 (1243) HTML (0) PDF 2.57 M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析蔬菜害虫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成员的cDNA序列及其基因表达。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一种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成员PsMFS1,其开放阅读框为 1 224 bp,编码407个氨基酸,含有2个典型的功能域,即药物分子排出系统蛋白功能域和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蛋白功能域;该基因在黄曲条跳甲雌雄成虫的不同部位中都有表达,其中头部、中肠和精巢或卵巢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触角和足部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 光活化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行为和触角功能的影响 

      2012, 31(4):469-473. DOI: 1000-2421(2012)04-0469-05

      摘要 (1279) HTML (0) PDF 976.89 K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喷雾法,观察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识别食物能力的影响; 采用涂抹法,观察α-T对红火蚁工蚁寻水、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α-T喷雾红火蚁工蚁,光照30 min并放置5、10、15、20、30 min后,工蚁对食物的识别率分别为11.67%、 13.33%、 10.00%、 16.67%、 15.00%, 寻水率分别为23.33%、 71.67%、 85.00%、 85.00%、 88.33%; 经α-T涂抹红火蚁工蚁触角,光照30 min并放置5、10、15、20、30 min后,工蚁的寻水率分别为17.50%、 25.00%、 31.67%、 36.67%、 41.67%,聚集率分别为55.00%、 62.50%、 65.00%、 67.50%、 70.00%,行走速率为4.60 mm/s,失附率为27.50%,其中α-T光照处理与α-T黑暗处理、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这说明α-T光照处理能影响红火蚁工蚁触角的功能,对其食物识别、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寻水能力有促进作用。

    • >资源与环境
    • 微波快速合成钙锰矿的影响因素

      2012, 31(4):474-479. DOI: 1000-2421(2012)04-0474-06

      摘要 (1812) HTML (0) PDF 2.19 M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通O2 氧化Mn(OH)2 制备的水钠锰矿为前驱物,采用微波加热合成钙锰矿,并探讨微波的功率、反应温度、时间和pH值等条件对钙锰矿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微波条件下可快速合成粒径均一、结晶度较好的钙锰矿。当微波辐照功率大于150 W时,随着微波功率升高,合成钙锰矿所需时间缩短,600 W功率下20 min即可快速得到钙锰矿;温度越高合成钙锰矿所需时间也越短,体系温度为100 ℃时不能生成钙锰矿,但升高到140 ℃时,20 min即可合成出钙锰矿;在酸性条件下合成钙锰矿的转化率低,而中性和碱性条件下钙锰矿的形成速度快、转化率高、结晶度好。

    • 城市功能对地表灰尘Cd的影响——以贵阳市为例

      2012, 31(4):480-484. DOI: 1000-2421(2012)04-0480-05

      摘要 (1351) HTML (0) PDF 1.06 M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阳市为例,对地表按城市功能分区采集灰尘样品,从不同功能区灰尘Cd总量和不同粒级灰尘Cd含量及贡献两个角度考察城市功能对地表灰尘Cd的影响。结果表明:贵阳市地表灰尘Cd平均水平为1.28 mg/kg。各功能区地表灰尘中Cd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广场区>学校区>工业区(住宅区)>交通区>商贸区(垃圾站)。城市功能的影响导致地表灰尘Cd的累积呈现3个水平。广场区和学校区累积最重,校园内某些含Cd高的辅助材料可能是导致地表灰尘Cd累积较重的原因之一。不同粒级灰尘Cd水平的分异特征在不同功能区表现各不相同。商贸区、垃圾站地表灰尘Cd主要富集于细粒级(≤105 μm)灰尘;广场区、校园区和住宅区地表灰尘Cd明显富集于中等粒级(105~250 μm);工业区和交通区地表灰尘Cd含量粒级差别不明显。所有功能区Cd的粒级行为均显示,3个粒级灰尘中,粗粒级对Cd的贡献最小。工业区、商贸区和交通区细粒级贡献最大,住宅区、城市广场区和垃圾站中等粒级对灰尘Cd的贡献最大。除垃圾站中等粒级对Cd的贡献相对偏低外,其他各功能区中等粒级的贡献相差不悬殊。

    • >畜牧与兽医
    • 猪库布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湖北省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2012, 31(4):485-489. DOI: 1000-2421(2012)04-0485-05

      摘要 (1879) HTML (0) PDF 1.33 M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猪库布病毒的3D基因设计1对引物,建立了两步法RT-PCR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分别对 CSFV、 PRRSV、JEV、SIV、PEDV、TGEV、GARV阳性模板及包含猪肠道病毒3D基因和口蹄疫病毒3D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PCR检测,结果从以上9种常见猪病病原的阳性模板中均不能扩增出323 bp大小的PCR产物,说明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很好,能够用作临床样品的检测。敏感性试验显示,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到的模板最低质量浓度为180 fg/mL。应用该方法对湖北省各大猪场进行了临床病料检测,在采集的165份病料中有118份样品检测为猪库布病毒阳性。在4个发生腹泻疫情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分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猪库布病毒在猪群中集中分布在发生腹泻疫情的猪群,说明猪库布病毒和现阶段的腹泻疫情有紧密的联系。

    • >水产养殖
    • 大鳞副泥鳅Sox基因保守区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

      2012, 31(4):490-498. DOI: 1000-2421(2012)04-0490-09

      摘要 (1168) HTML (0) PDF 2.31 M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 Sox 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 pdSox1、 pdSox2、pdSox3、 pdSox4、pdSox11、 pdSox14、pdSox19、 pdSox21 等13个 Sox 基因,分属 SoxB 与 SoxC 类群;Sox9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 pdSox8、 pdSox9 等 5个 Sox基因,属于 SoxE 类群,这5个 Sox 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起始位置一致。基于 Sox 基因HMG盒蛋白质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表明,大鳞副泥鳅18个 Sox 基因在小鼠或斑马鱼中均能找到相应的 Sox 直系同源基因,其中, pdSox4、pdSox8、 pdSox9、pdSox11、 pdSox14、pdSox19 等6个基因存在基因加倍现象,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拷贝。用Sox9引物对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精巢中表达的是 pdSox9a ,在卵巢中表达的是 pdSox8a。 以上结果表明, pdSox8 与 pdSox9 是大鳞副泥鳅的性别相关基因,它们可能在大鳞副泥鳅的性别分化中发挥作用。

    • 氰戊菊酯对鲤SOD活性和MDA含量以及肝肾细胞形态的影响

      2012, 31(4):499-505. DOI: 1000-2421(2012)04-0499-07

      摘要 (1316) HTML (0) PDF 9.33 M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氰戊菊酯对鲤进行21 d半静置染毒,测定不同时间血清、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观察染毒后氰戊菊酯对鲤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氰戊菊酯中的鲤,肝脏及血清中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血清中SOD活性变化先于肝脏中的变化,暴露21 d后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MDA含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上升时间主要集中在暴露后的第3~14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鲤肝血窦扩张充血,肝细胞空泡变性及溶解并形成局部坏死病灶等,0.8 μg/L染毒第21天、4.05 μg/L和20.25 μg/L染毒3 d后上述损伤明显;鲤肾间质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与基底膜分离,管壁细胞水样变性,高剂量组染毒21 d还兼有肾小球萎缩,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等。超显微观察发现,高剂量染毒21 d肝细胞核萎缩,核内异形染色体边集化、粗面内质网水肿、松散甚至断裂,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大量增多等。以上损伤不仅具有剂量相关性,还具有时间积累效应。

    • 嘉陵江流域鱼类区系分析

      2012, 31(4):506-511. DOI: 1000-2421(2012)04-0506-06

      摘要 (1401) HTML (0) PDF 930.04 K (3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总结嘉陵江流域的鱼类分布情况,发现该流域分布有鱼类共156种,隶属于7目18科86属。采用以所含种属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的传统方法和以科(属)所含次级分类类群在该地出现的相对频率进行排序的区系存在度方法分别对目、科和属级水平进行排序,进而分析嘉陵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结果显示,2种分析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排序方法中占优势(广布性)的科和属在嘉陵江的分布并不多,区系存在度也相对较低;而一些分布较窄的科和属,其区系存在度却相对较高。鳗鲡科和钝头鮠科都只有一个属分布在亚洲,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较高;金沙鳅属和鯮属只有1个种分布在长江流域,其区系存在度也高达100%。因此,需要结合2种区系分析方法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嘉陵江鱼类区系的组成特点。此外,比较嘉陵江鱼类区系与长江干流鱼类区系存在度,发现两者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 贺江典型海弯水虱种群动态监测及生物防控 

      2012, 31(4):512-517. DOI: 1000-2421(2012)04-0512-06

      摘要 (1352) HTML (0) PDF 1.09 M (2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10年通过“人工诱捕”和“天然捕获”的方法对贺江典型海弯水虱种群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生物防控的效果。结果显示:典型海弯水虱在4-6月的寄生数量最少;推测其生命周期为1 a,6月是世代交替期,种群世代不重叠或重叠不明显;试验发现草鱼、青鱼、鲤能主动捕食典型海弯水虱。选择典型海弯水虱寄生数量最少的4-6月作为放流时间,于2007-2009年在贺江人工放流草鱼、青鱼、鲤156万尾;比较2006-2010年人工诱捕的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发现从2008年开始,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逐年减少,2010年诱捕到的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比2006年减少85.1%;天然捕获贺江野生鲮和,发现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典型海弯水虱对鲮和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均比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显著降低。以上结果初步表明生物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食品与农业工程
    •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砂糖橘总酸无损检测

      2012, 31(4):518-523. DOI: 1000-2421(2012)04-0518-06

      摘要 (1466) HTML (0) PDF 1.14 M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砂糖橘为对象,建立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砂糖橘总酸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试验采集170个完整砂糖橘的500~2 500 nm漫反射光谱,然后采用滴定法测定总酸含量。采用Sym8小波变换对光谱进行去噪预处理,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结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PLS)优选波长,最终建立BPNN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PLS)总酸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砂糖橘光谱的小波去噪方法产生的信噪比均值SNR=175.291 1,去噪信号与原始信号间的均方根误差均值RMSE=0.000 13,性能优于常规去噪方法。SPA与iPLS相结合构成的反向偏最小二乘法(backward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BiPLS)_SPA波长选择法能将光谱变量从2 001个压缩到14个,能简化模型并提高建模精度和稳定性。BPNN模型具有更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基于这14个变量的BPNN总酸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 Rp =0.86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0.061 6,性能优于线性的PLS模型。

    • 基于小波能量谱和BP神经网络的皮蛋破损检测

      2012, 31(4):524-527. DOI: 1000-2421(2012)04-0524-04

      摘要 (1688) HTML (0) PDF 1.04 M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皮蛋蛋壳的声学特性,采用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皮蛋进行破损检测。首先对采集到的声音信号进行6层小波分解,计算每层分解信号的小波能量谱,构造小波能量谱分布的特征向量,然后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基于MATLAB创建了网络结构为6-20-2的BP神经网络。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好壳皮蛋的识别率为88.5%,对损壳皮蛋的识别率为83.3%。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