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P. 32

2 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5 期)

               明确提出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改善党的领导.在组织建设方面, 强调“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
               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 而能否选好接班人是解决组织路线问题的关键. 1979 年 10 月, 邓小平提
                                   [ 3 ]
           庆   出“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的奋斗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 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
                                                       [ 3 ]
           祝
           中   保证, 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 .在如何选好接
                                                                                        [ 3 ]
           国
           共   班人这个战略问题上,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组织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建
           产
           党   设性观点和可行性政策, 比如提出新时期领导班子建设标准、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建设“ 革命化、 年
           成
               轻化、 知识化、 专业化” 干部队伍、 确立干部离退休制度等等.在作风建设方面, 提出通过整党“ 实现党
               风的根本好转” .党的作风既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 又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 19 ]
           0
           周
           立 10
           年   中国共产党人将党风问题提升到关系党之生死存亡的高度, 明确指出搞好党风“ 必须从严治党, 严格
           特
           别   执行党的纪律” .在制度建设方面, 把制度问题看作是“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的一个根
                             [ 7 ]
                                                                                               [ 3 ]
           策
           划   本性问题, 提出党的建设要走出一条“ 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在不断完善党内规章制度的
                                                                           [ 7 ]
               基础上大力推进制度思维贯穿党的领导活动和执政实践的全过程、 各环节, 使党的领导活动和执政实
               践更加科学化、 民主化、 规范化, 同时以各项规章制度规约引导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 继
               而在党内形成强大的制度效应, 为增强党的战斗力提供更具根本性的保障, 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为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布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一重要贡献中内蕴着丰富的制
               度建党思想, 包括党的领导制度、 干部制度、 监督制度、 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内容, 促使全党在实际工
               作与日常生活中循制而为,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布局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突出
               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改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国内改
               革全面继续深化推进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 新问题、 新挑战, 让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面临改革开放的
               考验、 执政的考验以及国外敌对势力“ 和平演变” 的考验, 同时还要面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发展
               的新考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

                          [ 20 ]
               自身建设.”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切体认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新发
               展、 经济政治体制的新变革、 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新调整对“ 怎样

               建设党” 予以布局思考.基于此, 江泽民提出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作为“ 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 把从严
                                                                                               [ 11 ]
               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并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
               担起将从严治党“ 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 政治、 组织、 作风、 纪律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 切实体现
               到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进行教育、 管理、 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 的落实责任.此外, 还着
                                                                                [ 21 ]
               眼于党的建设实际问题, 在“ 切实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的同时, 提出“ 制度建设必须同思
               想建设结合起来” ; 从政治上推进党的建设时不仅提出“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的要求, 还明确了
                               [ 9 ]
               “ 这里的政治, 包括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 政治观点、 政治纪律、 政治鉴别力、 政治敏锐性” ; 在加强党
                                                                                              [ 9 ]
               的组织建设过程中提出要“ 始终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 ,“ 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
                                                                      [ 21 ]
               年领导干部” , 同时也注重“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 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从
                                                                                [ 11 ]
                           [ 11 ]
               各自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指出“ 惩治腐败, 要作为一个
               系统工程” 长期来抓        [ 9 ] ,“ 提出在反腐败中要坚持标本兼治, 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监督是关键”, 还
                                                                                                      [ 10 ]
               根据“ 三讲” 教育情况“ 进一步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工作格局和领导体制” .
               这都体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布局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的新要求映照着
                                                                                        [ 14 ]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自觉逻辑, 搭建了以思想建设、 组
               织建设、 作风建设、 制度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为基本架构的系统布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既展示了党
               的建设体系中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又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