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P. 36

3 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5 期)

               而导致话语障碍甚至是话语冲突, 由此便会影响政党建设话语的传播效果和认可程度.中国共产党
               在党建场域的百年求索实践中, 为淡化并消除政党建设场域内存在的话语障碍或话语冲突, 采取实事
           庆   求是、 言之有道、 行之有效的党建话语方式强化党建话语的表达力、 沟通力、 传播力、 影响力, 在增进与
           祝
           中   其他政党间的相互理解与彼此信任中不断提升加强政党建设方面的话语权.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
           国
           共   建话语与党建理论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关系来看, 成熟完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化
           产
           党   马克思主义党建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支撑要素.基于此, 中国共产党在采用实事求是、 言之有道、 行之
           成
               有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话语方式继续强化党建话语表达力、 沟通力、 传播力、 影响力的过程中,
               需将创新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为一项长期性、 战略性任务, 持续夯实中国共产党人坚定
           0
           立 10
           周
           年   政党建设自信的理论基础.同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创新完善过程中, 又需将实事求是、
           特
           别   言之有道、 行之有效的党建话语方式作为提升其通达全党与沟通世界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不断增强
           策
           划   中国共产党坚定政党建设自信的话语优势.
                   3. 文化蕴含机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的自信泉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溯源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且合乎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要
               求的理性结果, 但因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数千年赓续未断的中国社会, 故而无法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淬炼出独具中国
               特色的政党文化, 进而在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坚持中生成了反映其内在规定性的党建文化.于此意
               义上来说, 党建场域不单是一个紧密关联国家命运、 社会稳定、 人民幸福的政治空间, 还是一个随着中
               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垒筑建构的文化空间.党建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体系
               中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政党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提升点, 它伴随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的渐进性实践理路日益形成并发展繁荣起来, 不断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完善供给精
               神营养,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高度、 深度、 效度及温度.中国
               共产党在思考并分析如何继续创新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问题时, 不仅要主动辨识出
               党建实践逻辑域中各要素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 同时也要能够抓住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创新完善的各种社会历史条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 由此更加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

               展的文化自信.
                   ( 1 )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发展中培育深刻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
               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不带任
               何‘ 文化回归’ 的意思, 不是要‘ 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 或‘ 全盘他化’.” 虽然几千年封建
                                                                                        [ 30 ]
               专制政体下的古代中国未能提供现代政党政治出场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 但这并不全然意味着中
               国几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未曾生成可供党的建设汲取的思想养分和经验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有优劣
               之分、 精华与糟粕之别, 其中封建的、 糟粕的部分“ 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是历史的惰性力” , 而优秀
                                                                                               [ 31 ]
               的、 精华的部分则是一种巨大的助力, 是历史的推动力.那些积淀着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和治理智慧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植根的精神沃土, 为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
               建理论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中经常从优秀传统文化里
               面引经据典, 比如, 以“ 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 来告诫全党反腐败斗争的客观必要性、 以“ 志不立, 天下无
               可成之事” 来警惕理想信念动摇或丧失的高度危险性、 以“ 己不正, 焉能正人” 来明示管党治党真敢严
               的内在必然性、 以“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来强调广泛吸纳优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以“ 得众则得国, 失
               众则失国” 来提醒全党必须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相连的立场坚定性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
               建理论因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而使其逻辑架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能够在
               推动创新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这一稳定性就需要不断强化文化自觉.
               “ 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 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
                                                                [ 32 ]
               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体意识, 突破外来文化对中国共产党自
               身建设实践进行文化反映的种种遮蔽, 清醒认识并合理引导党建文化发展, 为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
               展提供文化支撑.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