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P. 10

第5 期                 黄承伟: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及发展方向                                      5

                  村振兴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精神,需要回答三个层
                  面的问题:一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如何指导乡村振兴?二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如何在乡村振兴
                  实践中创新发展?三是脱贫攻坚精神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思考
                       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是中央在脱贫攻坚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过渡期是为贫困县脱贫摘
                  帽后继续支持的特殊期限,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基于过渡期、基于有效衔接的议题存在需要从理论上认识的问题,比如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
                  史性的转移,有何理论含义?巩固脱贫攻坚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止返贫,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从理论
                  上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从概念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两件事或者两项工
                  作,但其内在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需要均必须一体化推进,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如何一体化推进,集
                  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厘清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相关理论认识。防止返贫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比如对易返贫农户要实施常态
                  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要坚持开发式帮扶工作方针,
                  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

                  力的人口,要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脱贫地区的产业要技
                  术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版,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要强化后续扶
                  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
                  逐步能致富。对扶贫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其次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
                  脱贫之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主要的理论问题包括:如何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如何坚持和
                  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
                  制?如何平稳有序做好各级扶贫办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如何压实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等等,看似实践问题,实则是
                  为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3.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议题。从理论基础视角,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学(经济增
                  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地理学(区域、系统)视
                  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社会学(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管理学(组织、管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理论,构成了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的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乡村振兴理论研究
                  的主要视角,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本质出发揭示城乡分化的根源,涉及马克思、恩格斯
                  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产业理论、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
                  等。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
                  出发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产业理论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客观
                  规律,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厘清了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理论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论,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
                  提供指引。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批判地继承了 18 世纪以来圣西门、傅立叶、欧
                  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结合的思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本质揭示了城乡分化的根
                  源,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关系演进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
                  阶段 。马克思关于乡村发展相关的理论既是乡村振兴理论的基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12]
                  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再比如,地理学主要从空间和系统的角度来理解乡村振兴,认为城市和
                  乡村是一个系统下的有机体,城乡分异是乡村地域系统与外界发展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乡
                  融合发展就是要在空间结构和制度供给创新下实现城乡系统内部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
                  展。乡村地理学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论、后生产主义/多功能理论等,这些理论形成乡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