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P. 8

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7 期)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同周期变动, 而经济增长速度又决定了人类社会对
               农业的依赖程度        [ 1 ] .一方面, 农业提供的产品( 食物)、 市场( 消费和投资) 和要素( 劳动和资本) 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 2 ] ; 另一方面, 在所有部门中, 农业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因此, 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 需从农业部门开始审视.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为止, 人们尚不十分清

               楚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农业是否需要减碳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
               以“ 双碳” 目标为契机带动农业转型需要把握两个关键: 一是“ 双碳” 目标下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要低碳

               还是要发展? 这需要综合考量农业的粮食安全底线和转型发展动力, 避免犯“ 二分法” 的错误; 二是
               “ 双碳” 目标下农业发展的路径, 需在传统政府驱动的基础上重视和拓宽市场驱动机制, 通过市场获取
               农业转型的溢价回报, 最终推动以低碳农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部门与经济社会其他部门在边际上的
               价值量贡献等价.本文将结合传统生态智慧、 数量型经济增长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 从市场演进的角
               度出发, 阐明“ 双碳” 目标下农业转型的理论渊源; 进而分析“ 双碳” 目标下农业转型面临的“ 薄市场” 挑
               战, 并探讨构建农业多元市场交易体系的可行路径.

                  一、“ 双碳” 目标下农业转型的理论渊源: 基于市场演进的视角

                 1. 传统农业: 传统生态智慧与有限市场约束下的低水平碳平衡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 秦汉时期就初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体系.由于高度依赖
               自然环境, 加之劳动工具以铁犁牛耕为主, 传统农业呈现出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特征, 家庭成员
               参与内部分工, 难以扩大再生产, 农产品剩余少、 交易范围狭窄.然而, 正是这种传统农业, 在一定程

               度上实现了碳排放与碳汇的平衡.
                   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 生生之理”, 既强调了维护碳平衡的重要性, 又蕴含着永续发展的宏
               伟愿景.其一, 不违农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约束, 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 地、 水、 气) 的依赖程度很
               高.« 荀子天论» 有言:“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同样地, 农
               业生产只有“ 不违农时”, 方能实现“ 谷不可胜食”.此外, 流传至今的“ 二十四节气”, 以及“ 六月不热,
               五谷不结” 等农谚都体现出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把握农时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其二, 施德于地.
               « 吕氏春秋» 提出“ 息者欲劳, 劳者欲息”, 主张通过休耕以恢复地力.西汉赵过则倡导“ 代田法”, 通过
               轮作保持地力、 抵御干旱.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休耕能够减少土壤呼吸,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系统的
               碳排放量, 轮作则能增强土壤有机碳库.其三, 取予有节.古代先哲倡导“ 过犹不及”“ 适可而止”, 要
               求农业生产遵循适度干扰原则, 避免外界对农业系统耗散结构和自组织能力的影响超过阈值, 维护输
               出端和输入端的碳平衡           [ 3 ] .其四, 道法自然.传统农业中蕴含着尊重自然的农业管理方法.正如富
               兰克林 H 金在« 四千年农夫» 中盛赞的那样:“ 中国、 朝鲜和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
               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 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 这种“ 相继以生成, 相资以利
                                                                             [ 4 ]
               用” 的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既能延长碳封存的链条, 又能通过替代高碳投入品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同
               时,“ 相贼相利” 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通过放养鸭子、 挖虫卵等手段来灭杀害虫, 避免了当今社会因

               农药过量施用而带来的碳排放问题.
                   二是“ 为买而卖” 的生计导向型生产造成农业市场规模较小、 需求有限, 反过来又削弱了农户扩大
               再生产的激励, 从而避免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的过量碳排放.早在战国、 秦汉时期, 随着铁农具
               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些农户生存所需的农产品得到满足, 产生了
               少量剩余农产品, 由此农业的商品化现象初见端倪.但是,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 农民家庭差不
               多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食物、 用具和衣服.只有当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还能生产更多的

               东西时, 他们才开始生产商品; 这种投入社会交换即拿出出卖的多余产品就成了商品.” 因此, 传统
                                                                                              [ 5 ]
               小农的生产决策遵循“ 为买而卖” 的生计原则, 其与市场发生关系主要是出售剩余农产品, 交换日常生
               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也意味着, 传统农业无法推动形成大范围的社会交换, 农户也缺乏足够的市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