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P. 10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7 期)

               的经济机制, 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消除全球变暖的风险                        [ 1 ] .马克思、 恩格斯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时, 坚持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 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和洽发展的整体生态观.正如马克思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所指出的:“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
               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 人的身体” .这一论断深刻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非
                                                             [ 9 ]
               常紧密的互动关系, 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哲学源泉.从中国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理念已经成为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这些理念既蕴含着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精髓, 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
               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同时,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消费者低碳需求的升级, 市场对

               低碳农产品的反应也愈发灵敏.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 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 推动“ 绿水青山”
               转变为“ 金山银山” 以实现农业系统高水平的碳平衡, 已是大势所趋                           [ 10 ] .
                   一是生态文明思想为协调农业经济增长和减排增汇提供了指引, 应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的前提下尽早关注农业转型, 以防范“ 吉登斯悖论”, 降低“ 双碳” 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低碳农
               产品是自然的馈赠, 其价值转化机制的背后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由此,“ 双碳” 目标的实现
               过程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过程,“ 双碳” 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子集, 它从属于生态文明建
               设.这意味着, 强调“ 双碳” 目标绝非排斥经济增长, 农业转型也非“ 唯自然论”.从现实来看, 虽然工
               业、 能源部门是碳排放主体, 但是农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不容小觑                                  [ 11 ] .正如 Clark 等指出
               的那样:“ 即使其他所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立即归零, 仅全球粮食系统的排放就足以阻碍« 巴黎协
               定» 将全球升温控制在 1.5℃ 以内的目标实现                [ 12 ] ”.因此, 迫切需要协调好粮食安全与气候安全的关
               系, 尽早关注农业低碳转型以防范“ 吉登斯悖论”.同时, 考虑到农业碳汇能够用于抵消那些减排难度
               大或减排成本高的碳排放, 这意味着, 推动农业转型还能有助于降低“ 双碳” 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                                        [ 13 ] .
               从理论上看, 推进农业由“ 高消耗、 高排放、 低效率” 转向“ 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 本质上是一种“ 创
               造性破坏”, 应当将“ 双碳” 贯穿于以生物育种、 信息技术、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特征的第三次农业科技
               革命浪潮之中, 在市场中创造新的低碳供给和需求.
                   二是多元市场交易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低碳农业实现由高效益低收益向高效益高收益“ 惊险一跃”
               的有效路径.农业低碳转型所带来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这一生态环境价值是依附于农产品之上
               的.如前所述, 由于传统市场出清时的价格仅仅表达了农产品的产品价值, 忽略了生态环境价值, 故

               而农业低碳转型价值的完全实现离不开环境政策.干预型环境政策虽具有简单易行、 见效快的特点,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不够灵活等原因而被经济学家认为, 其在效率上往往不及市场型环境政策.故
               而, 通过构建包括碳排放权交易、 碳标签农产品交易、 低碳农业品牌交易、 碳文化融合交易等在内的多
               元市场交易体系创造价格信号, 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农业转型, 愈来愈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然
               而, 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市场型环境政策属于“ 软约束”, 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倘若出现
               需求价格弹性较为缺乏的情况, 则难以真正引导农业生产者参与低碳生产.故而,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 还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通过构建激励相容的农业低碳转型机制,
               推动形成低碳农产品价格的“ 价值洼地”, 真正有效提升多元市场交易体系的减排增汇功能.

                  二、“ 双碳” 目标下农业转型面临的“ 薄市场” 挑战

                 1. 农业转型面临“ 薄市场” 挑战的现状
                   市场是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工具, 其通过价格机制传递商品和服务可得性的信号.然
               而, 许多生态环境物品几乎是免费取用的公共物品, 不存在价格.这就导致生态环境物品常常不存在
               市场  [ 14 ] .为缓解生态环境物品市场缺失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 构建多元市场交易

               体系势在必行       [ 15G16 ] .然而, 当前农业低碳转型面临着“ 薄市场” 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碳价格是碳市场的信号, 碳市场是碳价格的载体.没有健全、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