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P. 176
第5 期 李继霞 等:“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171
)
+γ n w ijln + μ i + η t + ε it (9)
ECLU i,t + 1
∑ j = 1 ( ECLU i,t
式(6)~(9)中, ECLU i,t + 1 表示第 i 个省份在 t+1 期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ECLU i,t 表示第 i 个省
ECLU i,t + 1 )
份在 t 期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ln 表示第 i 个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 t+1 期的增长
( ECLU i,t
率。β 为收敛系数, β < 0 则说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收敛趋势,反之则存在发散趋势,收敛速度
为-ln (1 - || β ) T。ρ为空间滞后系数, λ为空间误差系数, γ为自变量空间自相关系数, w、 μ i、 η t 和 ε it
分别表示空间权重矩阵、地区效应、时间效应和随机扰动项。
条件 β收敛就是在绝对 β收敛的基础上加上一系列控制变量,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所选的控
制变量具体为:经济发展水平(EDL),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衡量;科技进步状况
(STP),用万人专利申请量(件/万人)表示;城镇化率(UR),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财政
支农力度(FSA),用农林水财政预算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表示;农业受灾状况(ADS),以农
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衡量;农业灌溉指数(AII),用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
值表示;农业复耕指数(ARI),以耕地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衡量。
3.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碳达峰和碳中和”视角出发,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参考柯楠等的研究成
果 [16‐17,21] ,构建了如下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从投入指标看,本文选择劳动力、土地、灌溉等 7 个主要因素作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算的投入
变量,并按照其是否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的非期望产出,将其分为可分离投入
变量和不可分离投入变量两类。其中,可分离投入变量为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有效灌
溉面积3个;不可分离投入变量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及农用地膜量4
个。从产出指标看,本文选择经济、社会、环境等 5 个主要因素作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算的产出变
量。由于耕地利用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粮食等期望产出,还会因农药、化肥的使用而产生农业面源污
染等非期望产出,因此,总体将产出变量分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两类,其中,期望产出和可分离
产出一致,主要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及碳汇总量;非期望产出和不可分离产出一致,主要为农
药、化肥、农膜等氮磷综合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碳排放总量,均采用熵值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计算得出。
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系数及计算主要参考陈敏鹏等的研究成果 [33‐34] ;耕地利用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及
计算主要参考李波等的研究成果 [35‐36] 。耕地利用过程中,除了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外,也可通
过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净碳
效应也即碳汇效应。耕地利用碳汇的计算主要参考陈丽,田云等的研究 [37‐38] 。
表1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变量性质 变量 变量说明
劳动力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农业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万人
土地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可分离
灌溉 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投入 机械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农药 农药施用量/万吨
不可分离 化肥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吨
农膜 农用地膜施用量/万吨
经济 农业总产值/亿元
期望产出 可分离 社会 粮食总产量/万吨
环境 碳汇总量/万吨
污染排放 农药、化肥、农膜等氮磷综合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非期望产出 不可分离
碳排放 农药、化肥、农膜等碳排放总量/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