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P. 181
17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167 期)
表3 2001—2020年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
区域 分布位置 主峰分布形态 分布延展性 波峰数量
全国 左移 高度波动上升,宽度变小 左拖尾,延展性收敛 双峰
主产区 左移 高度波动上升,宽度变小 左拖尾,延展性收敛 单峰
主销区 左移 高度波动上升,宽度变小 左拖尾,延展性拓宽 单峰或双峰
产销平衡区 左移 高度波动下降,宽度变大 左拖尾,延展性拓宽 双峰或多峰
但也造成了耕地的面源污染和二氧化碳超额排放,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我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出
现“不升反降”的特征。
从主峰分布形态看,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核密度曲线均表现为主峰高度波动上升,
宽度变小,说明 20 年间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绝对差异在缩小。
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缩小各地
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粮食产销平衡区的核密度曲线表现为高度波动下
降,宽度变大,这说明 20年间粮食产销平衡区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离散程度加大,这主要是因为产
销平衡区各省资源禀赋差异悬殊,耕地利用方式选择不同,利用效率差异较大。
从分布延展性看,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的核密度曲线均表现为一定的左拖尾现象,即存在一
些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远低于区域内其他省份。全国及粮食主产区存在分布延展收敛性,意味着
区域内极端值与平均值差异逐渐缩小,而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存在分布延展性拓宽,即区
域内一些省份耕地利用效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平均值差异较大。
从波峰数目看,全国核密度曲线在样本期内一直为双峰,且两峰之间距离较大,即各省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粮食主产区的核密度曲线在样本期内一直为单峰,即粮食主产区
内不存在两极化。粮食主销区的核密度曲线在样本早期为双峰,后期逐渐演变成单峰,即粮食主销
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样本初期存在两极分化,后逐步消失。粮食产销平衡区的核密度曲线在样本
早期为多峰,后期演化为双峰,即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早期存在多级分化,后期演变成
两极分化。
五、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收敛性
1.σ收敛
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 σ 收敛趋势,而粮食主产区呈发散态
势。从全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看,2001—2020 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倒 N”型
波动下降趋势。从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看,2001—2020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变异系数
差异较大,呈“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粮食主销区和粮
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 σ 收敛趋势,而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发散趋势
(见图5)。
2.β收敛
(1)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绝对 β 收敛。表 4 给出了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
率的绝对 β 收敛检验结果及相应的收敛速度。首先,根据 LM 检验判断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
利用生态效率的绝对 β收敛是否具有空间效应;其次,根据 LR检验和 Wald检验确定空间模型的具体
形式;再次,根据 Hausman 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最后,根据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
效应是否通过检验选择固定效应的具体形式 。具体结果如下:第一,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
①
用生态效率均存在绝对 β 收敛,且均在 1%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即在不考虑经济、社会和自然因
① 相关检验系数,限于篇幅已省略,有需要可联系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