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P. 184
第5 期 李继霞 等:“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179
降低。农业灌溉指数对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导致区域差异进一步扩
大。农业复耕指数对粮食主销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导致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复耕会再次利用耕地资源,增加耕地产出,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复合系统角度阐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构
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
SBM-DEA 模型、Dagum 基尼系数、Kernel 密度函数及收敛模型探究了 2001—2020 年中国 31 个省
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布、区域差异及其主要来源、动态演进及收敛性。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
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是全国及三大
粮食功能区耕地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
第二,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
利用生态效率区域间基尼系数整体排名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产区-主销区>主销区-产销
平衡区”,但均呈下降趋势。
第三,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核密度曲线位置、形态、延展性及极化特征表
现各异。具体而言: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核密度曲线均出现小幅左移,即耕地
利用生态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小幅下降;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核密度曲线均表现为
主峰高度波动上升,宽度变小,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绝对差异在缩小。粮食产销平衡区的核密
度曲线表现为高度波动下降,宽度变大,粮食产销平衡区内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离散程度加大;全国
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的核密度曲线均为左拖尾,即存在一些省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远低于区域内
其他省份;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
级分化现象。
第四,就 σ 收敛而言,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 σ收敛趋势,而粮
食主产区呈发散态势。就绝对 β 收敛而言,在不考虑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全国及三大粮
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也将逐渐缩小。就条件 β 收敛而言,在考虑一系列经济社会
因素后,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仍保持收敛趋势。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
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其
一,以协同发展为目标。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需加强三大粮食功能区之
间的合作需要,打造耕地利用生态共同体,实现“以优带劣”,推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
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全域提升。其二,以补短板为重点。提升中国耕地
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需率先补齐规模效率过低的短板,引导劳动力、耕地、技术及其他农业生产
要素向低效的粮食主产区流动,改善原有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机制,降低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量,提
高耕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产出,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其三,遵循收敛规律。全国及三大
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需坚持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差
异,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协同发展”的原则。对于效率较低的粮食主产区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
度,优化种植结构,选育良种,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对于生态较为脆弱的粮食产销平衡区应改善资
源配置结构,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的绿色集约利用;对于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的粮食主销区应
加大研发力度,进行循环农业和生物肥料试点,积累有效经验,为粮食主产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