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期
P. 21

第3 期                         芦千文 等:农业农村创新与创业联动机制研究                                     15

                       2.成果转化“两头受阻”
                       转化率不高是成果转化体系的突出问题,根源是创新成果的供需错配和成果转化的能力错配。
                  第一,与创新生产环节的“自我循环”类似,不管是涉农服务部门还是市场主体,都倾向转化不依赖推
                  广体系的经营性创新成果,这使依赖推广体系的公共和公益性创新成果在转化环节的重要性减弱。
                  第二,随着农村要素市场日益完善,易于转化的经营性创新成果在创新生产环节部分被转化应用,在
                  转化环节则由市场主体直接转化应用,导致涉农服务机构可转化的创新成果减少。第三,纳入公益
                  性服务体系的待转化创新成果,基本是面向区域的基础性、关键性的公益性创新成果,其中少部分有
                  工作经费,多数则没有工作经费且对成果转化的能力要求较高。第四,从事成果转化的涉农服务部
                  门,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专业化和网络化发展不足,缺乏在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
                  的协同能力,存在普遍的行政化问题 ,职能定位过宽,能力建设滞后,越来越不适应日益提高的成果
                                                   [5]
                  转化能力要求。第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在体系上重合度高,多数涉农服务部门兼具二者功能,在
                  政府日益重视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背景下,更多聚焦直接面向农民的培训、宣传等公益性服务,对成果
                  转化和推广的关注相对减少。
                       3.应用推广“需求抑制”
                       一般认为,农业农村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症结是应用推广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对涉农
                                                                                       [3]
                  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体系建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应用推广主体发挥作用仍然有
                  限,这与农民创新服务需求表达不畅和创新服务供给成本高导致的需求抑制密切相关。首先,农民
                  生产生活的创新需求难以表达。通过要素市场农民可以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但分散生产、兼
                  业经营、城乡两栖的基本格局,叠加老弱化、规模小、实力弱、增收难的现实基础,农民对生产生活的
                  创新需求始终是“潜在需求”。如在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是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需要统
                                                                           ①
                  防统治为前提条件。虽然符合小农户的内在需求,但对自己作业或付费购买服务大都不情愿,只能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再如,老年农民对居家养老服务或集中养老服务具有迫切需求,但农村传
                  统文化、生活习惯等使他们难以跨越接受养老服务的障碍。其次,农民生产生活的创新供给成本偏
                  高。面向小农户直接提供创新服务的成本高且效果不佳,超出了应用推广主体的工作能力。他们只
                  能主要面向乡村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强化了涉农服务机构行政化和经营化的二元分化问
                  题。目前,公益性服务体系人员老化、技能不足、能力滞后的现状尚未根本改观。不少基层涉农服务
                  部门,只能开展无实质内容的下乡、宣传、培训等活动。直接面向农民的创新服务供给经济性不足,
                  需要以行政组织、赠送礼品、务工补贴等形式动员农民参加。
                       随着农村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创新体系的经营性创新服务和部分公益性创新服务逐
                  步被市场主体或市场机制取代,但主要是创新链条较短且能够技物结合、技服结合的创新内容。公
                  益性服务体系承担的基础性、关键性创新服务供给,尤其是农民生活现代化方面的创新服务,市场主
                  体和市场机制尚无法充分提供。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企业家精神内生的创新
                  需求。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作用,关键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农
                  民和返乡下乡人员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创业,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以技服结合的形
                  式把创新要素导入农业生产过程 。支持农业农村创新领域的创业,培育具有内生创新需求的农业
                                                [10]
                  农村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是探索提升农业农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方向。

                       三、农业农村创业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创业是创业者以企业家精神开启经营活动,整合资源要素,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
                  与创新相连一体、共生共存 。“创新创业”或“创业创新”在政策文件中经常使用,理论上把创业作为
                                           [11]

                  ①    小麦生长中后期(扬花期至灌浆期),病虫发生种类多、速度快,如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等,对产
                      量和品质影响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采取综合作业、一喷多效的办法,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
                      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增重的效果。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