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P. 119

第 4 期                李   青 等: 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阐释                                    1 1 3

               乡流动.总之, 集体化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国家对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的垂直管理, 打
               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供不应求.在这一政策情境下, 决策者的注意力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国

               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政策理念, 因而决定了最终的政策行为选择.























                                         图 3  集体化时期农业政策注意力的语义网络分析
                  ( 2 ) 初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1978-2002 年): 家庭经营为基础, 逐渐走向市场.首先, 从政策情
               境来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的出台, 提倡保障农
               民权利、 致力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成为农业改革的逻辑起点.与此同时,“ 包产到户” 的实践探索率先
               在安徽、 四川等地出现并得到中央的肯定, 农业政策出现新的突破. 1985 年人民公社解体, 彻底瓦解
               了公社时期的经营体制, 农业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粮食和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可以说, 这一阶段国
               家农业政策的重点是“ 纠正改错”, 致力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同时进行流通体制改革进而解决农民收
               入的问题.
                   其次, 就政策注意力的分布而言, 由图 4 及表 1 可知, 初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业政策注意力
               分布不仅以“ 农村”“ 农业”“ 农民” 等关键词为核心要素, 还通过“ 稳定”“ 发展”“ 建设”“ 经营”“ 改革” 等
               高频关键词体现了该时期阶段性特质, 共同构成农业政策的聚焦议题.总的来说, 这一阶段的农业政
               策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保护性特征.























                                    图 4  初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业政策注意力的语义网络分析
                  最后, 从政策选择来说, 政策的问题情境与注意力变化决定了初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业政策的
               不同选择.其一, 逐步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1982 年首次规定其社会主义性质后,
               1993 年将其载入« 宪法», 同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充分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