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P. 105

第 5 期         田北海 等: 文化距离、 地域认同、 社会资本与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                                       9 9


                  一、 文献回顾


                  关于回流农民在回流地的文化再适应状况, 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 回流农民能很好
               地适应回流地生活.如, 有研究指出, 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在年老体弱后回到家乡                                    [ 6 ] , 利用既有的市
               场圈、 婚姻圈和祭祀圈, 重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                    [ 7 ] , 从而快速融入村庄共同体之中; 有明确目标主动
               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也能通过对乡村文化解构与重构适应当地生活                                [ 8 ] .另一种观点认为, 回流农民
               在回流地文化再适应状况较差.相关研究指出, 被动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再适应过程并不顺利.他
               们难以适应不完善的基础设施              [ 9 ] 、 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      [ 10 ] 和传统的乡规民约     [ 11G12 ] , 因此常沉迷于吃
               喝玩乐等娱乐活动         [ 13 ] , 甚至还出现了灰恶化和集体行动          [ 14 ] .
                   关于回流人口文化再适应的影响因素, 学界主要有三种分析视角: 制度文化视角、 社会认同视角
               和社会资本视角.制度文化视角认为制度环境是移民文化再适应的主要驱动力, 可能促进或限制他
               们在当地的文化再适应.回流地的发展水平、 文化习俗                         [ 15 ] 、 回流地居民对回流人口的态度          [ 16G18 ] 等都
               会影响移民在回流地的文化再适应状况.社会认同视角认为, 社会认同是指“ 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
               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作为一种价值观, 社会认同
                                                                            [ 19 ]
               是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 20G22 ] .社会资本视角认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可以动
               用这种关系来获得其他资源, 如金钱、 工作和知识等                      [ 23 ] .回流农民在回流地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转
               化为其文化适应优势          [ 24G27 ] .
                   总体而言, 既有研究侧重于原居地回流农民, 缺少对新居地回流农民的关注.多基于制度文化视
               角, 侧重关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 城镇化水平差异等部分适应情境因素的影响, 忽视了
               回流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的与当地社会之间时空距离的作用.同时, 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结果不
               仅仅是客观适应情境的问题, 其主观的适应动力及个体适应资源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多使用定性

               研究方法分析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现状, 鲜有学者运用标准化量表对其文化再适应水平进行测量.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 本文实证分析适应情境、 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对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可

               能影响, 并关注原居地回流农民与新居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差异.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 理论框架
                   综合已有定义, 本文将回流农民定义为从本县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1 年以上( 含 1 年) 后返回本县
               内居住、 至少 1 年内不打算再次外出的农业户籍人口.将文化再适应界定为回流农民在与回流地文化
               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积极反应.为深入比较回流农民对不同维度的文化再适应水平的差
               异, 本文将文化再适应划分为物态文化适应、 行为文化适应、 制度文化适应与观念文化适应四个维度                                        [ 28 ] .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乡融合加快, 农村发展加速.但农村仍然落后, 城乡失衡依然存在.因此,
               对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情境考察.对于因长期外出缺席乡土
               社会的回流农民而言, 城乡、 区域间的文化差距是文化再适应的前提.可见, 回流地与外出地之间的
               文化差异构成了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情境.此外, 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 以及由此产生的主动适应
               是影响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

               要资源因素.基于上述观点, 本研究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 构建
               了“ 情境—动力—资源” 的适应行为分析链, 分析适应情境、 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对回流农民文化再适
               应水平的可能影响, 分析框架如图 1 .
                   2. 研究假设
                   ( 1 ) 文化距离与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在城乡、 区域发展不均衡背景下, 城乡、 区域之间不
               可避免地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回流农民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 耳濡目染了都市现代文化、 工业文化与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