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P. 107

第 5 期         田北海 等: 文化距离、 地域认同、 社会资本与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                                      1 0 1

               民都觉得有必要去调适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影响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动力的诸多因素中, 对回流
               地的地域认同感是一个关键变量, 它可以提升人们的自尊, 提高其内心的安全感、 满足 感 与 归 属
               感  [ 35 ] .所谓地域认同感主要是指, 回流农民希望在回流地长期生活, 而不是将回流地视为暂时栖息
               之地; 回流农民将自己视为回流地的一分子, 将当地居民群体视为自己的内群体, 而不是游离在回流
               地社区或自我隔离于居民群体之外                 [ 36 ] .一般而言, 对回流地地域认同水平越高的回流农民, 其融入
               当地社会的需求越强烈, 文化再适应动力越强, 文化再适应行为越积极, 文化再适应的水平可能越
               高  [ 37G38 ] ; 反之, 那些对回流地地域认同度较低的回流农民, 其融入当地社会的需求较弱, 文化再适应的
               动力不足, 文化再适应行为消极              [ 39G40 ] , 文化再适应的水平可能越低.据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2  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度越高, 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越高.
                   ( 3 ) 社会资本与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回流农民能否顺利适应回流地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
               受制于其适应条件或资源.文化再适应是文化互动的过程, 即适应主体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认知异文
               化, 感受并理解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 进而调适自身观念与行为, 甚至影响他人观念与行为, 以达至文
               化融合的过程.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 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本                                        [ 41 ] , 也是增进
               理解、 求同存异、 促进融合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 在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越大、 网络密度越高、 关系越

               融洽, 回流农民认知回流地文化的机会越多, 促进文化融合的社会条件越充分.
                   关系网络规模对文化再适应的影响表现为“ 熟人多了好办事”, 熟人关系网络能为回流农民在文
               化再适应过程中提供决策、 信息、 情感等多元化的支持                       [ 42 ] , 有助于网络成员间实现信息共享、 风险共
               担, 从而促进回流农民适应回流地的文化生活.据此,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1  回流地的关系网络规模越大, 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越高.
                   关系网络中的成员是多元的, 既包括生成性关系, 也包括继承性关系                             [ 43 ] .相应地, 回流农民的社
               会关系网络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乡土社会中血缘、 亲缘为主的关系网络, 另一部分是外出务工
               后建立的以业缘、 趣缘为主的关系网络                 [ 44 ] .有研究表明, 关系网络中亲属的比例越高, 网络密度就越
               大, 个体交往对象的同质性越高, 网络资源也就越有限, 边燕杰等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在上海、 深圳、 武
               汉和天津四个城市的调查, 胡荣等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在厦门市的调查                               [ 45G46 ] .与在城市开展的研究不
               同的是,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回流到县、 乡和村( 居) 的农民.较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关系网络, 其在
               回流地的关系网络密度及对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作用方向可能有本质的区别.在田野调查中发
               现, 在遭遇困境时, 回流农民首选的求助对象往往是家人与亲戚, 而且家人与亲戚也确实能提供支持.
               这意味着在半工半农的回流地社会, 基于血缘、 亲缘关系形成的强关系网络仍然是回流农民的主要社
               会联系纽带; 较之弱关系, 强关系网络更有助于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据此, 提出强关系网络假设
               如下:
                   假设 3.2  回流地的强关系网络密度越大, 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越高.
                   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指个体在既有关系网络中与他人互动的融洽程度.在回流地的关系网络融洽
               度越高, 回流农民与当地社会互动的积极性越高, 在遭遇文化冲突时, 他们化解分歧、 求同存异甚至求
               同去异的可能性越大, 文化再适应过程也就更顺利.据此,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3  回流地的关系网络融洽度越高, 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水平越高.
                  三、 数据、 变量与模型设定


                 1. 数   据
                   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 2018 年 8 月至 9 月以及 2019 年 7 月至 8 月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为
               不等概率抽样, 具体抽样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 根据调查的方便性及回流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选取了湖
               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和攸县,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和遵义市播州区,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和谷城县, 四
               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和罗江区 8 个县( 市、 区).第二阶段, 在以上 8 个县( 市、 区) 分别抽取 4 至 6 个回
               流人口较多的行政村( 小区)、 4 个企业以及 1 条商业街.第三阶段, 在每个行政村( 小区) 进行系统抽
               样, 在企业采取整群抽样, 在商业街进行立意抽样选取回流农民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 1700 份,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