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P. 9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45 期)
     8
    8
     2. 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城乡关系出现新的不协调, 城乡关系在曲折中前进( 1985 — 2002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 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 为了顺利推进城市改革, 政策开始逐步向城市倾
   斜. 90 年代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通过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深化分配制度等措施
   不断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 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但是, 市场机制的作用也
   带来了城乡之间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 市场程度的提高使得原本在农村内部消化的资金、 土地和劳动
   力等资源要素流向城市           [ 15 ] , 加上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导致大量资源和公共产品倾斜到城市, 导致这
   一时期, 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甚至一度呈现进一步拉大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幅从
   1978 — 1984 年的 15.2% 下降到 1985 — 1988 年的 5.0% 和 1990 — 2000 年的 4.5% .城镇居民人均可
                                                                            [ 16 ] .由于重心的转
   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从 1984 年的 1.7∶1 扩大到 2007 年的 3.33∶1
   移, 这一时期城市改革不断突破, 农村改革迟滞徘徊, 城乡关系又出现了逆转失衡态势.
       这一阶段, 城乡关系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支持农业农村发
   展.主要的制度安排: 一是构建支农政策体系.如 1985 年中央取消了统购派购制度, 实施合同订购
   与市场收购双轨制, 使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 1996 年中央提出发展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等,
   提高了农业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推动了农村产业的优化.二
   是推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和小城镇发展.从 1987 开始, 国家相继出台« 关于完善乡村经济集体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 等一批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1997 年颁布了« 乡镇企
   业法», 进一步规范了乡镇企业经营机制, 乡镇企业得到的快速发展. 1985 — 2001 年, 全国乡镇企业
   产值从 2728.4 亿元增长到 116500 亿元, 是改革初期的 241.2 倍. 1978 — 2001 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
                                                                                     [ 17 ] , 成为
   力总数从 2827 万人增加到12733 万人, 占当年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9.93% 上升到25.94%
   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 中央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提出了小城
   镇发展战略, 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加大金融支持
   农业农村力度. 1994 年组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6 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正式脱钩, 形成农

   村政策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 三位一体” 的组织体系, 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3. 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2003 — 2012 年)
       步入 21 世纪, 面对形势严峻的城乡关系, 在深刻总结前期我国城乡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央
   将“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方针,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
   乡发展战略,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五个统筹” 要求,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 两

   个趋向” 重要论断,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
   中央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思路愈发明确, 举措更加有力, 城乡一体化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目标.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指出,“ 始终把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着力构建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至此, 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框架得以确立, 一系列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破了农业农村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扭转了城乡发

   展差距过大的态势.
       这一阶段, 城乡关系的核心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框架, 实行“ 多予少取放活” 和“ 工业反哺
   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方针.主要的制度安排: 一是确立“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
   活” 方针,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 2003 年中央首次将“ 多予、 少取、 放活” 作为扭转城乡发展
   差距的重要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行“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采取多种措施强
   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随着发展战略的转变, 取消农业税、 对农民进行补贴、 加大
   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2003 年中央“ 三农” 投入为 1754.5 亿元, 到
   2013 年增加到 13799 亿元      [ 18 ] , 10 年增长了 6.86 倍, 年均增长 21.2% .二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
   较为系统全面的制度安排.农业农村发展不再作为农村内部问题, 而是当作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

   大任务加以部署和安排.从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补齐农村公共服
   务短板、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等方面加大力度改善城乡关系, 农产品市场体制机制、 农业支持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