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P. 35

第 4 期     徐明强 等: 组织覆盖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考察                                  2 9

               在一些不足.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微观机制尚有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 特别是对“ 组织覆盖”
               这个变量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无论是在总体层面提出的“ 政党下乡”, 还是从特定角度提出
               的“ 服务型政党”, 都属于相对宏观的表述, 对中国共产党“ 以怎样的方式下乡”“ 何以能够服务农村社                                           庆
                                                                                                             祝
               会”“ 下乡和服务的前提是什么”,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二是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特定的历史阶段, 这                                              中
                                                                                                             国
               种方式有其合理性, 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这种方式有可能淡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统一                                                  共
                                                                                                             产
                                                                                                             党
               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 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相对稳定且前后连贯的历史主线,                                                 成
               对此需要在分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分析, 发掘其中的关键因素.在笔者看来,“ 组织覆盖” 是基                                              立 10
               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上, 基层党组织才能够开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                                                0 周
                                                                                                             年
               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等后续工作.                                                                     特
                                                                                                             别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本研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                                             策
                                                                                                             划
               展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过程和历史经验.具体而言, 本研究围绕“ 组织覆盖” 这个重要变量, 概括农村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过程和贯穿其中的历史主线.梳理政策文件、 分析统计数据之后, 笔者发现,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在农村地区的组织覆盖,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农村地区开展基
               层组织建设的历史主线和发展目标,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增强凝聚力、 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条
               件.通过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 深度融合, 是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 联系群众
               的重要方式, 也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前农村地区的重要体现.

                  一、 农村包围城市: 新中国成立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空间转移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判断, 工人阶级相对于其他阶级更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因此在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 中国共产党注重以城市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 主要在工人阶级相对聚集

               的工厂、 车站、 码头等生产区域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种组织建设方式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群
               众开展阶级斗争、 进行革命活动, 但这种组织建设方式也使得这一时期的基层党组织主要存在于工商
               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发动革命, 反映到基层组
               织建设方面, 就出现了从城市到农村的重心转移.到新中国成立,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空间重心已经基
               本转移到农村地区.
                   大革命时期, 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壮大组织基础, 领导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活动, 组织建设是其中
               的重要环节. 1922 年 7 月,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章程就强调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提出“ 各农村、 各工
               厂、 各矿山、 各兵营、 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 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 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
               隶属地方支部.” 1925 年 2 月,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 决
                              [ 6 ]
               议案» 要求“ 我们党的基本组织, 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 至于在小手工业者和商工业的
               办事人中, 不能以机关为单位组织支部时, 则可以地域为标准.” 1927 年 4 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五
                                                                        [ 7 ]
               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的« 组织问题议决案» 再次突出产业支部在革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提出“ 中
               央应该尽力使党的基础建立在产业支部上面, 并使所有大工厂铁路码头等都有我们的以支部为基础

               的组织, 积极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做政治工作, 这才是真正领导工人群众.”                              [ 8 ]
                   在这种情况下, 以工厂、 车站、 码头等生产单位为组织载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就成为这一时期中
               国共产党进行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这种建设方式也使得当时的基层党组织( 包括党支部、 特别
               党支部、 执行委员会等) 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 围绕工厂、 车站、 学校等机构设立.例如北京市就

               在北京大学、 清明中学等教育机构设有 12 个党支部, 在长辛店机厂、 西直门火车站设有 2 个党支部 /
               联合党支部, 在铁路工人较多的南口地区设有 1 个执行委员会.上海市在五卅运动前夕设有 15 个党
               支部. 1925 年 8 月, 上海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在杨树浦等 5 个工业区分别建立 5 个支部联
               合干事会和法租界部委员会, 共下属 50 个支部, 连同以机关、 企业、 学校为单位建立的支部, 共下属
               65 个支部   [ 9 ] .这一时期的党员构成也基本反映了以产业为中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927 年 4 月全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