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P. 36

3 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4 期)

               党共有党员 57967 人, 其中一半以上为工人( 占 53.8% ),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等群体及其
                                                        [ 10 ]
               他分别占 18.7% 、 19.1% 、 3.1% 、 0.5% 和 4.2%     .
           庆       土地革命时期, 党的革命路线是“ 依靠贫农、 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
           祝
           中   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革命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
           国
           共   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 1927 年 11 月, 中共中
           产
           党   央临时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指出“ 没有先进的贫民分子所团结而结成的党的组织, 本党便很难
           成
               指导农民斗争, 或者简直没有指导的可能, 至于农 民暴动便成了完全自然爆发的无政府主义的性
               质.” 1929 年 6 月, 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 组织问题决议案» 强调,“ 广大的农民要求入党, 不是用拒
                   [ 11 ]
           0
           周
           立 10
           年   绝的方法选择质量, 而是应从积极方面, 将党与农民组织分清, 将党的组织严密起来, 使广大的群众容
           特
           别   纳在农会方面, 党从中吸收积极的雇农贫农分子, 建立乡村中党的发展基础.”                                [ 12 ]
           策
           划       在这种政策指引下,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初步发展, 在党员构成上, 农民的比例
               超过了工人.在当时的中央苏区, 基层党组织建设方式一般是在村一级建立党小组, 在乡一级建立党
               支部.以江西省为例, 在 1932 年 3 月, 当时全省 14 个县共设有 1089 个乡( 未统计石城县), 在乡一级
               共建有 998 个党支部( 组织覆盖率为 91.6% ), 其中最多的是兴国县 123 个, 另外万泰县 116 个, 瑞金
               县 123 个, 咢都县 61 个, 赣县 96 个, 南广县 40 个, 胜利县 78 个, 永丰县 66 个, 乐安县 16 个, 宁都县
               78 个, 公略县 83 个, 安远县 25 个, 寻邬县 27 个, 会昌县 66 个.这一时期的党员构成也基本反映了
               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情形.例如在永丰县, 截至 1933 年 3 月, 全县共有党员
               3160名, 其中工人 288 名, 雇农 261 名, 贫农 2470 名, 中农 104 名, 商人 6 名, 独立劳动者 24 名, 苦力
               7 名 [ 13 ] , 贫雇农已经发展成为党员中比例最高的群体.
                   抗日战争时期, 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的主要任务
               是倡导和建立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 年 12 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 以应对全
               民抗战的国内形势, 会议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工人雇
               农入党, 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

               张而奋斗的人, 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 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 14 ]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
               出“ 两个先锋队” 的表述方式, 这一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统战力量, 同时也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的社会基础, 使得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1945 年 4 月至 6 月, 中国共
               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刘少奇同志在党章修改报告中专门提到基层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
               发展壮大的基本情况,“ 在抗战之后, 我们党有了很大的发展, 共接收了一百多万党员, 建立了近千个
               县委、 几万个支部, 因而组织与领导了解放区九千五百万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战, 并领导了沦陷区与
                                             [ 15 ]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随着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党的主要任务发展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 党在农村地区
               的基层组织建设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48 年 2 月, 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同志起草的« 老区半老
               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 的指示, 要求“ 除尚未巩固的新区以外, 一切党的支部, 均应公开.” 这表
                                                                                                  [ 16 ]
               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从秘密状态走向公开状态, 提高组织覆盖的任务获得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以最早解放的东北地区为例, 到 1948 年年底, 当时的黑龙江、 松江、 嫩江、 合江四省在农村地区共建立
               3500余个党支部, 这个数字比公开建党前增加了将近一倍                         [ 17 ] .其中组织覆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全
               省, 农村党支部共有 1325 个, 平均每两个村就设有一个支部                      [ 18 ] .当时的党员构成也基本反映了这种
               情形———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范围内共有党员 448.80 万人, 其中工人有 11.22 万人( 占
               2.5% ), 农民有267.58 万人( 占59.62% ), 职员有49.82 万人( 占11.1% ), 学生有3.59 万人( 占 0.8% ),
               其他成分的党员有 116.6 万人( 占 25.98% ) , 农民在全体党员中依然占据最大比重, 也就是说, 农
                                                      [ 19 ]
               村地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的空间重心.
                   通过上面的历史叙述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
               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历史条件, 而且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