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P. 12

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55 期)


               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使命及其对教育的依托程度, 将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分为 6
               个历史阶段.
           庆       1. 初创至土地革命时期对教育公平的推进( 1921-1937 年)
           祝
           中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 剥削阶级占有大多数生产资料,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政治地位与经
           国
           共   济地位极度不平等, 受教育权利极大不公平.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为劳动者争取受
           产
           党
           成   教育权的重要性, 把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和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 1922 年 5 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 唤醒青年工人为争取教育权而奋斗”, 同年 5 月的第
           0
           立 10
           周   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 以法律保证男女劳动者有
           年
                                 [ 5 ]
           特   受补习教育之机会” . 1925 年 5 月, 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明确指出“ 工人阶级要想得到充分的知
           别
                                                                         [ 6 ]
           策   识, 得到许多受教育的机会”,“ 只有工人夺取政权后, 才能办到” . 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
           划
               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第 12 条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
               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许可的范围内, 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
               育, 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 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 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的和
               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鉴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处境, 中国共产党把争
                                                    [ 7 ]
               取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权和普及大众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相
               关政策和决定促进了工农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推动了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
               党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 有效改变了当时中国 80% 以上国民都是文盲的现状, 为革命战争培养了
               后备力量.
                   2. 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对教育公平的推进( 1937-1949 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为民族矛盾,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
               关头. 1937 年 7 月, 毛泽东提出在坚决抗日的方针下实行“ 国防教育”, 要“ 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
               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 一概废弃.” 中国共产党在 10 年苏区教育建设的经验基础
                                                              [ 8 ]
               上, 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 抗战教育”, 即抗战救国的新教育, 让不同成分、 不分贫富、 不分性别的人
               都享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抗战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地主阶级实行

               减租减息政策, 不仅工农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地主阶级和富农子弟也可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
               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1941 年, 陕甘宁边区教育部起草的« 小学教育制度暂行条例草案» 规定了五年
               小学制, 要求不分男女、 成分, 施以同等的免费教育                   [ 9 ] .依据实际需要, 抗日根据地采用更加灵活多样
               的办学形式, 遵循山区农作时间规律组织冬学, 开办民众学校、 夜校等, 按照民众需要组织开展乐于接
               受的识字、 读报、 演讲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解放战争服务, 为土地改革
               服务, 为生产服务       [ 10 ] .在总结整风运动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 解放区广泛开展了群众文化教育运动,
               使广大劳苦群众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了不分成分和贫富, 面向
               全民开展教育, 学校教育中学生成分来源广泛, 普通劳动人民子女普遍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依据战争需要进行的多种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
               水平.
                   3.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教育公平的推进( 1949-1966 年)
                   1949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教育发展面临新任务.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提出“ 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 大众的教育就是
                                                                                       [ 11 ]
               要让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平等享受教育权利. 1949 年 12 月,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新中

               国的教育是“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教育, 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 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 为当前的革命战争与建设服务”. 1954 年 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
               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十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