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P. 8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 157 期) 2022 ( 1 )
JournalofHuazhon gA g riculturalUniversit y ( SocialSciencesEdition )
双层经营体制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夏柱智
( 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
摘 要 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体制, 确保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现代化, 这
突出地表现于国有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基于东北建三江垦区国有农场的经验研
究表明, 该地区历史形成的“ 大农场” 套“ 小农场” 的双层经营体制持续发挥作用, 满足了寒地
水稻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技术密集、 劳动密集及资金密集等条件.其内在机制是: 在土地租
赁制基础上, 国有农场作为利益攸关方, 有义务、 有动力为家庭农场提供发达的社会化服务;
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收益的密切关联特征, 从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有自觉服
从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国有农场;双层经营体制;规模经营;寒地水稻
中图分类号: C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456 ( 2022 ) 01007508
DOI 编码: 10.13300 / .cnki.hnwkxb.2022.01.008
j
最近 20 年, 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趋势之一是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 形成了水
稻面积的急剧扩张.其表现之一是位于北大荒的建三江垦区成为中国水稻主要产区之一.该地区位
于北纬 47 度之北, 年平均温度较低, 无霜期较短, 在冬季, 冻土层最深达 2.5 米, 一直到第二年 4 月份
才开始融化.该地区原来主要以种植大豆和玉米为主, 是公认的水稻种植禁区 [ 1 ] .然而在最近 30 年
该地区育种技术快速进步, 形成了适应东北寒冷生态环境的“ 寒地水稻” 品种, 水稻种植面积急剧扩
大, 占据了垦区耕地面积的 90% 以上.截至 2018 年, 建三江垦区 1100 万亩耕地, 已有 900 万亩种植
寒地水稻, 水稻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平均亩产已达 1100 斤以上.
从历史来看, 寒地稻作的扩张受惠于国家“ 以稻治涝” 的政策方针, 这一方针指导下政府组织了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来看, 寒地稻作的扩张伴随着水稻收购价格不断攀升提供的利润预期.
在 2018 年, 一个家庭农场主种植 300 亩水稻, 扣除土地租金等各项支出, 总收入能达到 12 万元, 这是
有吸引力的收入.以上解释属于宏观方面, 本文从中微观出发, 引入农业经营体制视角, 关注寒地水
稻的生产过程.农业经营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范畴, 也属于农业治理研究的一部分, 强调农
业作为公共治理对象 [ 2 ] . 2018 年 10 月份, 应农业农村部农垦总局邀请, 笔者组织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中心团队专门赴东北建三江垦区调研, 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借鉴关于农业经营体制的视角, 本文
深度阐释寒地水稻生产的过程并揭示其背后的体制逻辑, 这不仅对于理解当下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
制改革, 而且对于理解当下农村农业经营体制困境有一定启发.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各类生产要素, 而且要有把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制度机制.这
表明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一般被表述为“ 统分结合” 的双层
经营体制.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围绕农业经营体制变革, 学界大致形成了
三个路径.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路径重视提升农业经营者的素质, 形成职业化的农业经
营 [ 3G4 ]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组织小农户的作用, 或直接代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 小农户”.其政策
主张是实行土地“ 三权分置”, 建立土地市场,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5G6 ] .二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
收稿日期: 202110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下乡与村庄共赢机制研究”( 20CSH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