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P. 109

40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45 期)

   的“ 知” 则来源于比较.个体特征、 社会支持、 制度因素等外部因素尽管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但更
   关键的在于老年人在比较基础上形成的认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前研究在个体特征、 社会特征方
   面出现的截然相反的结论———未能考虑“ 比较” 的作用.
       2. 社会比较、 时间比较———个体比较的主要途径
       社会比较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将自己的能力、 感觉、 境况、 观点等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 29 ] ,
   而时间比较是指一个人不同时间段上的自我品质的比较, 与社会比较不同的是, 它是同一个人不同时
   间段的比较, 是对自我的描述, 但时间比较可看成是社会比较的一个补充                               [ 30 ] , 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比
   较的主要途径.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不可完全分开, 人们需要通过时间比较进一步了解自我                                          [ 31 ] .有
   研究指出, 老年人随着社会联系的减少, 获取观点能力的降低, 其相较年轻人会进行更多的时间比较
   而非社会比较       [ 32 ] .
       3. 上行比较、 下行比较———个体比较的策略选择
       社会比较与时间比较都会产生上行比较、 下行比较.上行比较可理解为与比自己好的人比或比
   过去要差, 下行比较则可理解为与比自己差的人比或比过去要好, 而不同的比较策略取决于个体的
   目标.
       Festin g er最早认为比较者只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他人作为比较目标以进行自我评价                                 [ 29 ] .但并不
   是所有的比较者都会选择相似他人作为比较的目标, Wheeler等率先提出了上行比较的观点, 即个体
   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 以寻找与他人差距, 达到自我的进步的目的                                    [ 33 ] .而 Mcfarland
   等提出, 个体为保持或提高自尊的动机会促使人们进行下行比较, 即通过与比自己差的目标进行比
   较, 以使自己得以维持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 34 ] .郭淑斌等进一步发现, 自我改善感倾向者
   可能会和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 上行比较), 而对自我增强感倾向者则会与比自己差的人比

                [ 35 ]
   较( 下行比较) .因此, 个体在比较过程中, 会根据不同的自我目标而选择不同的比较策略.
       4. 对比效应抑或同化效应———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认为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目标相比, 还是与比自己弱的目标相比, 都不必然导致积极
   的或消极的效果, 最终会出现何种效果依从于个体在情境中的反应.社会比较会导致两种相反的效
   应, 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 而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需通过这两种效应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 36 ] .
       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 其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 即个体面对上行
   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 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 而同化效应是指
   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 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 或面对下行
   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                 [ 37 ] .由此, 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会根据其自我目标, 进而产生
   上行比较或下行比较的策略, 而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 关键在于
   个体出现的是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进而影响其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具体如图 1 .























                                  图 1  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