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P. 108

第 1 期                    陈   鑫 等: 社会比较、 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1 0 3

   体特征方面.王福兴发现, 性别、 受教育程度、 养老方式、 婚姻状况、 经济来源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
   感的重要因素       [ 3 ] .但不同的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在年龄上, Chen 等指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 4 ] , 骆为祥等发现随着年龄增加, 主观幸福感呈上升趋势                  [ 5 ] ; 在性别上, 李
   德明等认为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低于男性                      [ 6 ] , 而蒋怀滨等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 7 ] ; 在配偶上, Dolan
   等认为丧偶老年人比有配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要低                          [ 8 ] , 但 Wade等发现丧偶老年人可能接受到某
   种情感疫苗, 以致丧偶老年人比有配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反而更高                              [ 9 ] ; 在城乡差异上, 罗楚亮发现农
   民的主观幸福感却高于城市居民               [ 10 ] , 而李建新等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           [ 11 ] .二是社会支持方面. Li
   等指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越高, 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 12 ] , 但在社会支持的具体内容上, 学者们的研究结
   论也不一致.在社会支持的维度上, 任杰等发现主观支持、 支持的利用度与幸福感的关系都比客观支
   持要密切    [ 13 ] , 而庞宝华认为社会支持各维度中客观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对主观幸福感存在预测
   作用, 主观支持预测作用较弱            [ 14 ] ; 在照料上, 高歌等发现子女提供照料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
   感  [ 15 ] , 而王积超等却发现代际间的日常生活照料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 16 ] .在
   代际支持上, 方黎明指出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的家务方面的支持越多, 老年人越容易感到幸福                                         [ 17 ] .相
   反, 贺志峰则认为由于代际间的照料和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生活照料却成了幸福感的阻碍因素                                           [ 18 ] .

   三是比较方面.从比较视角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收入与社交层面.在收入比较上,
   Easterlin发现幸福程度和自身的绝对收入水平正相关, 但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                                   [ 19 ] . Mcbride
   则指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收入                           [ 20 ] .胡春萍等进一步发现比较收入对主观
   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 21 ] .在社交网站的比较上, 社交网站的比较往往会使个体产生“ 自己不如
   他人”“ 他人更加幸福” 的非适应性认知或感受                  [ 22G23 ] . Gerson等进一步发现社交媒体的社会比较与主
   观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            [ 24 ] .
       从上述研究来看,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抽样数据从个体特征、 社会支持方面对主观幸福进行了较为
   广泛的探讨, 但主观幸福感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 25 ] , 研究视角的局限, 致使当前主要基于经济学
   视角的研究进路缺乏对老年人比较心理的深入探讨: 一是过度聚焦于差异性, 但缺乏对差异性背后的
   学理性解释; 二是主要从外部因素且大都仅从某一单个层面进行分析, 少量研究从比较心理层面上展
   开探讨, 但仍局限于个体收入、 社会参与特征方面.由此导致当前研究或是出现诸多截然相反的结
   论, 或是无法全面地揭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更无法深层次解释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的机
   制.因此, 本文借助社会学的研究逻辑, 在考虑宏观系统制度结构的前提下, 聚集于微观个人层面, 着
   重从社会比较、 时间比较等比较心理视角搭建解释框架.
       与此同时, 社会环境和个体特征共同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个体、 社会、 文化、 政治
   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 而这种互动又会对满意度产生影响                         [ 26 ] , 李建新等进一步认为, 老年人生存的宏
   观政策环境是影响城乡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 11 ] .因此本文在控制个体特征、 社会支持特
   征后, 还将制度因素纳入, 以充分考虑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属性, 以期深入揭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的内在机制, 为推进成功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学术参考.
      二、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解释框架


     1. 比较———主观幸福感的关键
       人类从未停止过比较, 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只在比较上才有意义                             [ 27 ] .尽管个体更倾向于用客
   观标准来准确地衡量自己, 但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等需要通过比较、 凝练形成定义, 而非单纯
   的依据客观标准        [ 25 ]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估, 是
   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整体性, 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
   性评估; 二是主观性, 是以个体的感受为标准进行评价; 三是相对稳定性, 是主体长期以来对其生活的
   满意度水平     [ 28 ] .因此, 主观幸福感源于个体的评估、 评价, 但这种评估、 评价并无客观标准, 而当客观
   标准不可及时, 人们就会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 29 ] .
       常言道“ 知足常乐”, 但个体的差异性往往导致其对“ 足” 缺乏统一的标准, 从而取决于“ 知”, 个体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