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P. 15

0
                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49 期)
               讨, 提出了信贷配给、 需求抑制等诸多理论假说, 从农户异质性角度分析了供需双方的信贷决策对农
               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             [ 13G14 ] .但是, 农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不仅是异质性个体独立决策的结果,
               亦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地区和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 农户资
               金借贷的观念、 动机、 渠道可能有天壤之别                 [ 15G16 ] .大多数贫困地区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自然环境恶
               劣, 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维持的低货币化、 低市场化、 粗放型、 自给自足的实物
               经济模式与金融经济高度货币化不适配, 使得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 17G18 ] .在
               以往研究中, 学者们大多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量或地区变量来控制地区因素对农
               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             [ 19G20 ] , 但对农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地区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 作用机制仍

               缺乏深入细致的讨论.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地方性知识的概念, 强调从当地人或局
               内人视角感知和参悟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行为决策.随后该理论被应用于民族地区灾害文化、 空间治
               理方式、 政策目标与地方实践错位等问题的分析                     [ 21G22 ]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因素对借
               贷行为的影响. DheeraGaum p on通过 40 个国家 / 地区 4068 家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 民族文化, 尤其
               制度性集体主义是影响关联贷款的重要因素                     [ 23 ] . Kittilaksanawon g 从文化视角研究了小额信贷机构
               发放妇女贷款的行为, 发现妇女贷款会降低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 且这种负面影响在强调权
               利差距和个人主义的国家更为明显                 [ 24 ] . Ma考察了伊斯兰文化下穆斯林人独特的经济视角和价值观
               念对私人借贷的影响, 发现生产方式、 语言、 文化和习俗等民族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经济活动呈现出
               不同特征     [ 25 ] .陈亮等研究发现由于广东不同地区文化习俗不同, 影响当地农户借贷行为的社会资本
               类型存在差异       [ 26 ] .方来在考察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借贷行为时发现, 伊斯兰文化是当地农户非正规
               借贷活跃的原因之一          [ 27 ] .上述研究中提及的伊斯兰文化, 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 潮汕文化和客家文

               化等均属于地区社会因素, 含有借贷地方性知识的意蕴.
                   精准扶贫政策强调“ 精确帮扶、 扶贫到户”, 即实现扶贫主体的精准定位、 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与
               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在这一目标导向下, 信贷扶贫固然要重视农户的个体差异, 但与此同时, 也不
               能忽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的整体特征与社会文化因素对农户信贷参与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拟
               在传统分析框架中引入地方性知识理论, 构建借贷地方性知识分析框架, 探究地方信贷文化对农户信
               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并以内蒙古和山东两省的经验数据检验借贷地方性知识对贫困地区农

               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与作用.
                  一、 传统农户信贷市场参与分析理论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问题的分析, 成为农村
               金融研究的理论起点.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 农村信贷市场上存在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28G29 ] .为了防止逆向选择, 金融机构一般通过利率和抵押品的不同组合来甄别借
               款人的类型      [ 30 ] .但是, 由于农村地区抵押品缺乏, 农村金融机构选择对贷款合约的非价格条件进行
               调整, 通过数量配给以降低信息劣势的负面影响                     [ 31G32 ] .
                   对农户而言, 由于认知偏差, 无抵押担保物的农户认为自己肯定不能获得贷款而主动放弃申贷努
                                     [ 33G34 ]
               力, 成为“ 无信心借款人”             .持有合格抵押品的农户担心一旦违约失去抵押品的风险, 选择退出信
               贷市场, 形成风险配给         [ 35G36 ] .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农户的自我配给行为, 即需求抑制.近年来, 诸多
               学者从农户的金融素养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本视角出发, 间接证实了农户因认知偏差而产生的信贷需
               求抑制   [ 37G38 ] .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国内学者利用调查数据, 围绕数量配给和农户自我配给的类型、 成因及其
               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揭示了影响农户信贷市场参与决策的个人特征因素、 家户特
               征因素以及家庭资源禀赋因素等                [ 39G42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