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P. 44

第5 期                   田先红:问责-避责关系新解:基于“行动-制度-环境”框架                                    39

                       本文以 X 县的早稻生产政策执行过程为例,探讨基层政府规避问责风险的机制。具体研究问题
                  包括:基层干部在早稻生产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避责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机
                  制是什么等。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避责政治已成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Weaver
                  指出 ,受选民“消极偏见”的影响,政治家的主要行为动机是避责而不是邀功。他还提出了官员避责
                       [3]
                  的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政策议程、重新定义问题、寻找替罪羊、踢皮球等等。避责政治研究的另一代
                  表人物 Hood 概括了三类避责策略,即表象策略、政策策略和机构策略 。Weaver 还探讨了官员避责
                                                                                 [4]
                  行为的成因,比如福利紧缩等 。但国外研究者主要将避责作为自变量,分析政府和官员避责行为产
                                             [3]
                  生的效应 。
                           [5]
                       近年来,国内避责政治研究方兴未艾,尤其基层干部避责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
                  学者大多将避责作为因变量,分析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研究者从问责压力、理性
                                                                                   [5]
                  选择、心理驱动、风险社会等角度,对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生成展开了深入分析                                    [6⁃8] 。
                       问责与避责之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话题,一些学者对其展开了学理探讨。Hood对问责与避责之
                  间关系进行了系统地探究 ,他认为,问责与避责之间存在三种关系:中性的、消极的和积极的。所谓
                                          [9]
                  中性的关系,就是官员避责行为并不会对问责产生影响;所谓消极的关系,就是官员避责行为削弱了
                  问责;所谓积极的关系,则是指官员避责行为促进了问责。Hood 为问责与避责之间关系建构了一个
                  理论框架,但他主要探讨的是官员避责对问责的影响。
                       一般而言,问责与避责被视为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关系。学者们认为,问责导致避责行为的出
                  现。问责越严苛,官员越有可能采取避责行为。当前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蔓延,与问责风险的增加
                  有着密切关联       [2,6] 。有学者指出,要超越问责与避责之间的对立格局,必须重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互链接的机制。“如果从回应性维度出发认识问责的话,问责就不仅仅是一个
                  负向的惩戒措施,而是隐含着问责者与被问责者之间的沟通、解释和谈判过程,问责与避责也就超越
                  了简单的二元对立” 。
                                    [10]
                       在问责与避责关系上,问责如何导致避责是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大都认为,基层干
                  部避责的直接诱因在于上级的问责压力,政治问责的强化会导致基层干部避责行为蔓延。近年来,
                  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增多跟基层督查、问责制度的日益严苛有着密切关系。严厉的督查、问责,使得
                  基层干部的自主行政空间被压缩,不得不采用办事留痕、形式主义、推诿扯皮等方式来避责                                           [11⁃12] 。但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问责压力是如何导致基层干部避责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对此,一些研究者从制度的角度提供了相应的解释。有研究者认为,政府治理中权责分立的制
                  度安排是导致基层避责行为日益增多的根源 。另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法治化和制度化进程的加
                                                           [13]
                  快,已有的大量非正式或半正式的规则逐渐退出,但新生的制度与基层治理现实的不适应问题也日
                  益明显,再叠加强大的问责压力,形成制度紧缩,进而导致基层干部避责 。还有学者认为,属地管理
                                                                                   [14]
                  制度变迁导致基层权责关系变化,进而诱发了基层干部避责行为 。
                                                                            [15]
                       上述研究为理解问责与避责之间关系提供了重要启发。然而,这些研究主要从规范角度分析了
                  问责与避责之间关系,其得出的相关认识主要局限于理念和逻辑推演层面。要深入理解二者之间关
                  系,不宜局限于理念层面的分析,而更应该从实证的角度、立足于具体的案例经验进行论证。特别是
                  在问责与避责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上面,还需要更为细致的实证分析。受研究方法所限,目前有关
                  问责所带来的责任风险与避责行为之间的关联分析还显得相对粗略。学者们往往认为问责或者严
                  厉的问责一定带来避责行为,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远为复杂。研究者从制度的视角为基层干部
                  避责提供了一些解释,但这些解释强调制度要素,而忽略了行动者的视角,未能揭示行动者与制度之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