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期
P. 31
第3 期 江 帆 等: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历史方位与实现路径 25
入来源渠道。例如,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巨龙镇天水村 10 多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壮大经
果林产业,建成花果嫘乡园区,通过“公司+联合体+农户”“公司+村集体+按股分红”等模式,2021
年带动当地 623户家庭户均年增收 1700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 33万元 。此外,在返乡创业农民工的
引领带动下,一些不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对创业榜样的学习模仿,创办新的企业,为活跃
农村经济提供了现实路径,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持久动力。
第三,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
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看,农民工返乡创业
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包括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农产品销售等 。
[26]
这种创业形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进而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农村现代化的角度看,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推动城市优势资源流向农村,
带动农村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部分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会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条件,并热心参与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从农民现代化的角度看,返乡创业的农民
工通常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创业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更是能全面提高其判断、决策、
执行等能力。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政府鼓励村党组织书记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
人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治理的后备力量;在
成为基层干部后,返乡创业农民工通过借鉴城市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逻辑
第一,创业资源的积累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前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个人拥有的资源决
定了其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其外出务工积累的人力、物质、社会资本等,为
其开展创业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人力资本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源的关键所在。通常而言,
与传统农民相比,外出农民工具备较强的从业技能和市场意识,对市场需求更为了解,对创业机会的
感知更为敏锐,在创业环境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其极易实现从“外出务工者”到“返乡创业者”的转变。
社会资本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源的重要内容。基于地缘、血缘关系形成的“强联系”社会资本,能够
使得返乡农民工较为容易地获取民间借贷,突破创业初
期自有资金不足的约束;外出务工期间其在城市和业务
上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则能够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
供一定的创业信息和机会,帮助其获得生意 。物质资
[27]
本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工资不
断上涨。数据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明显高
于总体农民工的平均水平(见图 1)。2021 年我国外出农 注:资料来源《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2021年)
民工月均收入达到 5013 元,较 2015 年增加 1654 元,增长 图 1 2015-2021 年总体农民工及
49.24%,2015-2021 年年均增长 7.07% 。外出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变动情况
①
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为其返乡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
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面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困境,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环境和要素约束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中西部
[28]
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区域间要素成本的差异,使得沿海地区的
[5]
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洼地效应,推动了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此外,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发展
① 由于2015年之前未统计外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所以这里仅以2015年为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