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P. 103

8
                9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 149 期)
               干部的锻炼和考验, 对于表现优异的第一书记会优先得到政治上的提拔, 这为多数有政治抱负的第一
               书记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预期, 在这种预期之下, 年轻且有理想的第一书记会在驻村工作中更为积极主
               动, 高水平的完成国家任务, 进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政治资源.

                  三、 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困境与绩效优化


                  第一书记制度是国家政策在扶贫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 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项重
               要的制度建设.第一书记代表国家正式权力, 嵌入到村级组织, 从而实现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有机联
               系, 二者在村庄层面的互动, 呈现出复杂的治理样态, 第一书记与村庄社会多元化的关系模式是其重
               要的表现之一.基于村庄调研, 发现第一书记与村庄社会之间呈现出包办替代型、 合作辅助型和被动
               疏离型三种具有差异化的关系类型, 其中既有合作性的面向, 也呈现冲突性的样态.第一书记制度实
               践差异化的形塑机制包括村庄层面的资源基础与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层面的村庄定位与资源匹配以

               及第一书记个人层面的资源网络与职业追求.
                   第一书记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嵌入村庄社会, 实现了基层治理体系的重构, 并对基层自治产生
               了多元化的影响; 反过来, 基层组织以及社会也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本土性回应和地方性转化.二者
               的互动一方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愿景和政策目标,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意外后果, 甚至导致第一书记制
               度实践遭遇新的困境, 影响着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效果.第一书记制度实践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可持
               续性问题和精准性问题.其一, 第一书记制度的变动性与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一书记在“ 进
               入 G 离开( 更换)” 的过程会对村庄治理格局产生冲击, 当第一书记离开或者更换之后, 村庄治理能力和
               发展能力面临着能否顺利对接和持续推进的问题.第一书记制度并非简单地给村庄发展带来项目和
               资源, 而是一套制度系统, 就第一书记政策文本而言, 国家希望这一制度能够产生溢出效应, 实现基层
               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进而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但是, 在当前第一书记
               制度实践中, 无论是地方政府、 村级组织还是村民, 甚至包括第一书记本人, 都将重心放在了第一书记
               带来的物质资源上, 忽略了对村庄治理能力的培养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导致第一书记离开村庄之后,
               村庄的发展遭遇不可持续的困境.其二, 第一书记的资源能力与村庄社会现实匹配的精准性问题.
               第一书记制度是重新整合和调配资源的一种方式, 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在资源与需求匹配的基础上.
               第一书记的资源能力与村庄贫困程度、 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的精准匹配, 有助于实现对村庄的精准帮
               扶.贫困程度高和村级治理能力弱的村庄, 对外部资源的需求较大, 因而更需要匹配资源动员能力和
               领导能力强的第一书记.当前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 不乏第一书记的资源能力与村庄实际的资源需
               求和发展需求匹配不精准的现象, 二者错配直接导致第一书记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限制, 造成制

               度的预期效果和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为进一步增强第一书记的制度效果, 克服制度困境, 第一书记的制度绩效的优化应该从基层组织
               体系再造和资源精准对接两方面展开.第一, 基层组织体系再造.第一书记进入村庄后最直接的影
               响是带来村庄治理主体和治理格局的变化, 原本由村民自治为主的村庄治理格局转变为行政力量与
               村民自治等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行政力量的嵌入增加了村庄权力的合法性
               权威, 但村庄发展更离不开村庄自治权力.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有效互动是村庄得以持续发展的
               关键, 基于融合治理和合作治理的村级组织体系再造是优化第一书记制度绩效的重要方向.具体而
               言, 第一书记制度实践过程中, 应该将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和村庄内生性治理人才的挖掘作为第一书记
               扶贫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引导和帮扶作用的基础上, 坚持村庄本位的原则, 促使
               第一书记融入基层自治的结构当中, 实现行政力量的激活和促进村民自治, 进而建立第一书记与村干
               部合作辅助和融合共治的村庄治理样态, 实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第一
               书记与村干部之间权力边界的确认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书记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明晰二者在扶贫和
               村庄治理过程中的权限和职责, 消除权力模糊空间, 增加二者互动沟通的渠道, 进而实现权力的整合,
               形成治理合力, 共同促进村庄脱贫和有效治理的实现.第二, 资源的精准对接.第一书记携带的资
               源, 既包括其后援单位的物质资源和人脉资源, 还包括第一书记个人领导力资源.一方面, 对村庄的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