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P. 61

5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161 期)

                高效的工作体系。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后,调整了机构编制部门的领导模式,明确机构编制部门归口党委
                组织部管理,如 S 县便是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这一改革在组织架构
                上实现了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部门的有效衔接与有机协同。在“编制银行”管理过程中,相关政策文
                本也强调县委组织部、编办、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建立“编制银行”管理联动
                机制,确保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衔接。
                    2.编制管理流程闭环运行
                    机构编制管理应该是一个包含审批、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的完整流程,但是,既有的机构编制
                管理常常处于割裂的状态。每一轮机构改革时,编制部门都会对每个机构制定“三定”方案,确定其
                机构、职责与人员编制,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以及各用人单位则负责执行该“三定”
                方案。至于监督与反馈环节则一直较为弱化,以至于编制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闭环,整体效益低下。
                S 县即是在编制总量控制的背景下,致力于完善编制管理流程,强化编制管理监督与评估工作,实现
                编制管理闭环化,着力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编制管理监督工作一直是编制管理的弱项。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一方面,编制管理法
                治化工作在不断加强。对照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漏洞、难点和堵点,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工作规则、流

                程和相关工作制度,在机构设立调整、人员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人员流动调配等方面,扎紧制度
                的笼子,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严肃编制管理纪律,强化
                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根据《浙江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办法》,深化巡视、审计、选人用人专项核查
               “三大平台”建设,完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巡视(巡察)、财政、人力社保、审计等部门的联合督
                查、信息共享、综合约束和案件移送机制,并切实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作用,积极构建大监督
                体系。
                    编制管理评估对于明确编制管理绩效意义重大。全面及时查清全国机构编制资源的审批和执
                行情况,准确掌握机构编制基础数据,集中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秩序,能够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2021年4月,中央编委印发《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对
                机构编制申请事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评估方
                式,如 S 县出台的《S 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KPI 绩效评估办法(试行)》便是一种重要探索方向。
                通过科学衡量机构运转水平和履职效益,一是理顺了机构内部和外部履职过程中职责分工,解决了
                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对应等问题,使机构内部和外部运行实现无缝对
                接。二是通过评估人员结构和人岗匹配度,如对人员年龄、学历、专业、职级结构和职责分配等情况
                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控编减编建议,促进存量盘活,发挥编制最大效益。三是通过评估可以查找分析
                编制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
                水平。
                    3.编制管理资源统筹优化
                    机构编制资源是公共资源,应该服务于公共利益。但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始终存在就机构
                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惯性思维。经过“三定”方案审批后,调配给各部门的人员编制基本上就成
                为各部门的“私有财产”,只能增不能减,只能进不能出 。客观而言,在没有采用机构编制管理评估
                                                                 [17]
                的背景下,编制审批部门也缺乏有效方式客观计算各部门各职责工作量,无法采用科学标准对职能
                部门编制做到有增有减。对于部门而言,在没有个体绩效考核压力的情况下,“帕金森定律”便会成
                为部门人事配置的常态规律。如大量科室在人员编制配置时只有一到两名人员,设置了办公室主任
                和副主任之后,就没有普通办事人员,各科室便通过借调、增编等各种方式增加人员,由此无谓的增
                加了许多协同成本,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和机构改革的展开,很多部门虽然
                进行了重组、合并,但由于一些部门把持编制资源,造成“编随事走”的原则无法得以贯彻。
                    既有研究在强调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时往往强调跨类别、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进行统筹,这些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