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主       编:青 平

编辑出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电       话:027-87287002

电子信箱:hnwkxb@mail.hzau.edu.cn

国内发行: 武汉市邮政局

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政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息,邮编10004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456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558/C

邮发代号:38-341

单       价:15.00

刊      期:双月刊

期刊简介
  • 1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源头可追溯至1956年创刊的《华中农学院学报》,初期文理内容兼收,至1981年复刊后始分文理版公开发行,是农业部属高校创办的第一本哲社学报。初期曾先后用《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专刊)》《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名,1985年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后,1986年刊名变更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取得正式刊号公开出版,刊名沿用至今。早期出版周期在年刊、半年刊、季刊之间摆动,2005年改为双月刊至今,主要面向从事“三农”问题等方面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

    查看完整简介>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李顺强,张琦,鲁煜晨

    2025(2):1-14,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1

    Abstract:

    协调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基于中国18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不含市辖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相对非农化率指标(即县域人口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并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而测算县域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最优比值区间。研究发现:(1)县域乡村相对非农化率的最优区间为1.33~1.65,在这一范围内,适度的工业化领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合理的乡村相对非农化水平能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而城镇化的过度超前或严重滞后均不利于城乡融合。一方面,城镇化滞后会导致乡村企业过疏化,削弱企业间的共享效应,不利于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城镇边界的过度扩张会引发“伪镇化”现象,加剧乡村资本消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抑制区域经济增长。(3)截至2020年,全国约三分之一(567个)县的乡村相对非农化率处于最优区间,46%(847个)县低于该区间,近四分之一(421个)县则超过该区间。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非农化进程实际,保持县域非农化适度领先,以非农化带动城镇化。

  • 龚勤林,乔涛,冷玉婷

    2025(2):15-27,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2

    Abstract:

    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劳动力转移、农用耕地流转与农业资本深化;第三,数字经济作用存在异质性,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不显著,且由于粮食主产区的萎缩与限制政策,数字经济带来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效应会受到抑制。基于此,文章认为政府应当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助力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以数字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健全农地流转管理体制,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支持政策等。

  • 时朋飞,王梦君,李星明

    2025(2):28-4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3

    Abstract:

    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对其均有正向作用,但治理数字化作用程度偏弱;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的两条传导路径,现阶段两者对邻近县域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外,其他控制变量的直接效应均存在,外资利用与交通通达性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继续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生产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县域间多层次合作+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举措,可高质量地促进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提升。

  • 刘艺,李谷成,李练军

    2025(2):42-5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4

    Abstract:

    农业低碳发展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3-2020年中国部分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汇测算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3-2020年中国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其中前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27%;(2)在空间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直接影响体现在东部、东北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而空间溢出效应则表现在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基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区域间、省份间合作与信息共享,同时结合地域特征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战略。

  • 曹壹帆,陈慧杰,李雪颖

    2025(2):56-6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5

    Abstract:

    在中国农村由“打工经济”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20年的数据,从微观农户视角,考察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细分劳动生产率类别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显著提高了农户非农劳动生产率;对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言,试点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正向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通过降低务农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反效应形成了抵消。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相较于高收入农户,试点政策对低收入农户非农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推广完善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加大中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广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中的益贫性措施的建议。

  • 胡杰,罗剑朝

    2025(2):67-8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6

    Abstract:

    能否以无形的社会资本作为风险控制机制,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信贷担保融资中的违约风险,促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基于陕西、山西、江苏三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贷担保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提升借款人社会资本,能够有效降低其在农业信贷担保融资中的违约风险,其中乡村社会资本的作用最强,政府社会资本次之,金融社会资本最弱。异质性分析发现,年轻一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信贷担保融资中的违约更易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农业担保机构实缴资本规模越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信贷担保融资中的违约风险越大,但社会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不利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增强借款人的还贷意愿和还贷能力,是社会资本在农业信贷担保融资中有效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违约风险的重要机制。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积累和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策略提供实证依据和现实参考。

  • 王婷昱,蓝红星

    2025(2):82-9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7

    Abstract:

    耕地“非粮化”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户数字参与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从总体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越严重,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程度越高;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样本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仍较为稳健,但在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从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形的分样本估计来看,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耕地细碎化会推动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但这一影响在山区并不显著;从农户不同经营规模分样本估计来看,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上的农户,耕地细碎化会对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下的农户,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农户数字参与将加剧其种植结构“非粮化”趋势,且在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中具有调节效应。据此,政府在遏制“非粮化”过程中,应合理开展耕地细碎化整治,防范数字化演进所引致的种植结构“非粮化”倾向。

  • 谌洁,翁贞林,邓倩

    2025(2):93-102,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8

    Abstract:

    粮食生产是一项多元主体目标相容的协同行动过程。以江西鄱谷农业科技公司粮食企业化生产组织为案例,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构建分析框架,解构有责企业驱动粮食生产多元主体目标相容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有为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为企业运行的市场空间擘画制度边界,有能集体落实有为政府的政策主张并通过基层服务实现企业和农户及农业资源的有效对接,有效市场激活资源要素,同时,粮食生产企业积极融入社会目标承担社会责任。由此认为,粮食生产企业的组织行为可以成为多元主体目标协同的现实力量,关键在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能够“各司其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权环境。

  • 钱龙,饶清玲,陆华良

    2025(2):103-115,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09

    Abstract:

    有效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施用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2020年和2021年两年混合截面数据,探讨了施药环节服务外包对农药减量施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施药环节外包显著减少了农药施用。在调整样本组合、聚焦水稻种植户,处理选择性偏误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施药服务外包通过缓解劳动力约束和实现规模效应来减少农药施用,而农药类型替代这一路径没有得到验证。第三,情境性分析表明,前端环节外包程度强化了施药环节外包减少农药施用的促进效应,而上年度病虫害强度会弱化施药环节外包带来的农药减量效果。以上结论说明施药服务外包在减少农药施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需加快提升施药服务外包普及率,助力“双减”战略的实现。

  • 曹冉,窦道龙,徐志刚

    2025(2):116-12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0

    Abstract:

    推进农药减量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借鉴“大包干”的制度设计思路,分析病虫害防治环节“包干制”实现农药减量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包干制”赋予服务主体农药减量的内在动力,激励其通过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服务成本。同时,“包干制”服务主体的减量化行为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制约,促使服务主体及时、针对性防治病虫害,以在减少农药用量的同时确保防治有效。在“包干制”下,服务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药用量实现收入最大化,还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是一种激励相容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包干制”能否推广取决于村庄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人际信任程度。据此建议规模经营发展、服务主体本地化、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职能,以推动“包干制”顺利发展、创新农业减量化方案。

  • 王波

    2025(2):127-138,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1

    Abstract:

    在国家大力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社区公共财力从而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内生型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大致经历了“制度外”的自上而下供给模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供给模式和“制度内”自上而下的项目制供给模式,当前我国正出现的是一种“由发展集体经济驱动的、村社主导”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作为项目制的有益补充,这一模式的实践逻辑在于,村社集体通过平台式经营将国家资源转化为村社公共财力,再通过分配型民主激活村庄自治,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区别于资源下乡下“国家-农户”长循环的公共品供给模式,以资源内生为特征的集体经济模式是一种“村社-农户”短循环的供给模式。它通过增强集体的统筹能力、推动农民再组织化,产生了一种“内生性的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从而将资源使用与村庄民主相结合,实现了供给有效和治理有效双重目标。当前,该模式效能的发挥受到集体经济发育不足、资源分配制度建设滞后的影响。对其进行优化,必须增强村社集体统筹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资源分配制度。

  • 吴一凡,李小云

    2025(2):139-14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2

    Abstract:

    乡村价值凸显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而语言景观是探究乡村价值的一个重要切面。以民族志书写乡村语言景观的构建过程,以长达十年的河边村建设为个案,系统展现了传统乡村通过现代化语言体系与外部市场对接、提升乡村价值的路径。通过呈现语言景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从语言景观切入乡村价值提升的新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对农村语言社会学进行了新的尝试。研究发现,乡村语言景观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不仅超越了传递信息的工具性功能,还发挥着承载乡村价值的象征性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提升乡村价值,有必要从语言景观进行智慧性介入,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化的政治取向,回应城市和市场的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关注乡村和农民的地方性情感表达。研究指出,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不能仅仅强调乡村的传统价值和共同体的融合发展,还应培育出旨在提升乡村价值、服务乡村振兴的语言景观体系。

  • 冯慧超,何清俊

    2025(2):150-160,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3

    Abstract:

    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交流影响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新时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建构家园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梳理社会学、人类学关于共同体的理论脉络,分析村落共同体在多民族聚居村落中的局限性。以云南省某市X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市场化改革前、市场化改革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等三个时段演变特征。市场化改革前,X村形成稳定的共同体;市场化改革时期,旅游介入带来快速发展,但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文化特色削弱等问题,导致共同体退化;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互惠的共同体,注重利益公平分配和文化传承。基于实证分析,从社群利益、文化交融、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界定家园共同体的概念,并综合考虑多维度动态变化、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原则、突出政策和社区参与等方面来解析其内涵,创新建构家园共同体框架体系,提出优化民族家园环境、激活民族文化发展、激发家园保护意识等家园共同体建构策略。

  • 刘娜,金一凡,石雪颖

    2025(2):161-171,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4

    Abstract:

    伴随着数字化与老龄化的交织,数字反哺的深入与适老化的基础搭建,老年群体实现了从数字难民到数字弱势群体再到如今的短视频用户、网络主播的转变。在成功老龄化元模型SOC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农村老年群体的短视频社交生活,发现农村老年群体虽依旧弱势但非弱能,在数字环境下通过选择、优化与补偿找到了适应资源减少与关系流失等结构性困境的方法,并透过数字社交发现了农村老年技术适应、行为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表征。研究突破了SOC理论的常规分析视角,融入数字空间挖掘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与主体构建,在技术协同下更好地从老年个体出发提供适老社会搭建的经验性路径。

  • 廖启湖

    2025(2):172-18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5

    Abstract:

    编外用工在推动基层实现有效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福建省橙镇编外用工从专管员到综合巡查队的组织形态嬗变过程为例,借助“控制权”理论探究专管员和综合巡查队两种编外用工形态的内在差异,揭示推动编外用工组织形态嬗变的结构性力量。研究发现:(1)专管员和综合巡查队两种编外用工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实际“控制权”的差异化分配,橙镇编外用工组织形态转变的本质是镇政府在争取编外用工的实际“控制权”;(2)乡镇政府在“低治理权”情况下,面临的治理资源有限与治理任务复杂、多元之间的张力,是推动橙镇政府转变编外用工形态、争取编外用工实际“控制权”的关键力量。据此建议推动编制动态平衡,统筹使用编制资源;下放编外用工“控制权”,强化基层政府对处于其中的编外人员的支配能力;细分人员权责范围,明确编外、编内人员的职务分工。

  • 孔海娥

    2025(2):184-193,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6

    Abstract:

    流动作为一种赋权,使得流向城市的农村女性成功“脱域”和“脱序”。女性农民工的流动过程是一个资源累积与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赋权过程,通过多维资本的累积与能动性的发挥,女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我层面的全面赋权,完成了个体身份的转型与主体性的重构,建构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意识的、能够自由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形象。女性从被建构的“女人”“打工妹”和“乡下人”转变为“独立女性”“老板”和“城里人”,突破了父权制、二元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束缚与桎梏的同时,实现了对自我的建构。研究发现,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复杂性的特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反抗,再到无意识合谋的过程,经济独立、教育提升与自我意识觉醒是女性主体建构的主要路径。

  • 吴凡夫,李祖佩,钟涨宝

    2025(2):194-206,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7

    Abstract:

    基于山东省和湖北省粮食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分析转入户进行耕地生态保护的契约治理逻辑和关系治理逻辑,并对两种行为逻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检验。以化肥减量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转入户的化肥减量施用同时遵循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的行为逻辑,与非正式契约和弱关系流转相比,正式契约以及强关系流转均可以有效减少转入户的化肥施用。对化肥施用位于低位的转入户,契约治理的减施效应更明显,而对化肥施用位于中高位的转入户,关系治理能带来更强的减施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契约关系组合对转入户的化肥减量施用存在影响差异,导致正式契约和强关系流转的化肥减施效应并不绝对。具体来说,在强关系流转中,相较于正式契约,非正式契约反而可以有效减少转入户的化肥施用;于正式契约而言,弱关系流转比强关系流转可以更有效减少转入户的化肥施用。因此,在引导农地契约化、规范化流转的同时,也需重视和发挥关系治理可能带来的背书与协调作用,建立关系-契约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转入户的耕地生态保护参与。

  • 韩述,郭贯成,刘俊杰

    2025(2):207-219, Doi: 10.13300/j.cnki.hnwkxb.2025.02.018

    Abstract:

    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基于江苏省676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从功能依赖和风险承载力两个维度出发,系统考察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居住保障功能依赖和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资产价值功能依赖则显著激励退出意愿。(2)风险承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呈现双门槛效应。当风险承载力低于第一门槛值(43.15)时,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当风险承载力介于两门槛之间时,对退出意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当风险承载力超过第二门槛值(68.13)时,对退出意愿再次产生负向影响。(3)退出意愿遵循“风险承载力→功能依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中介决策逻辑。当风险承载力较低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居住保障功能依赖促使农户选择保留宅基地;当风险承载力适中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加资产价值功能依赖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当风险承载力较高时,风险承载力通过增强情感寄托功能依赖对退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在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对不同功能的依赖程度,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激励措施;加强对农户的风险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其风险承载力;引导农户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宅基地退出决策,促进宅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期刊检索
关键词检索
搜索
检索词